2025年2月15日
星期六
|
欢迎来到贵州省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进入后台
[
APP下载]
[
APP下载]
扫一扫,既下载
全民阅读
职业技能
专家智库
参考咨询
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蒋梅君
作品数:
4
被引量:65
H指数:3
供职机构: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武汉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合作作者
谢卫国
武汉大学同仁医院烧伤研究所
李进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刘杰峰
武汉大学同仁医院烧伤研究所
龙忠恒
武汉大学同仁医院烧伤研究所
王德运
武汉大学同仁医院烧伤研究所
作品列表
供职机构
相关作者
所获基金
研究领域
题名
作者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作者
题名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在结果中检索
文献类型
4篇
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4篇
医药卫生
主题
4篇
烧伤
2篇
电烧伤
2篇
创面
1篇
血流
1篇
愈合
1篇
愈合时间
1篇
伤患者
1篇
伤口
1篇
伤口愈合
1篇
烧伤患者
1篇
皮瓣
1篇
皮瓣修复
1篇
热力烧伤
1篇
住院
1篇
住院患者
1篇
外科
1篇
外科皮瓣
1篇
微小RNA
1篇
流行病
1篇
流行病学
机构
4篇
武汉大学
1篇
华中科技大学
1篇
江汉大学
作者
4篇
蒋梅君
3篇
谢卫国
1篇
王德运
1篇
龙忠恒
1篇
叶子青
1篇
赵超莉
1篇
阮琼芳
1篇
阮晶晶
1篇
刘杰峰
1篇
谢琼慧
1篇
黄文卫
1篇
李进
1篇
褚志刚
传媒
4篇
中华烧伤杂志
年份
2篇
2017
1篇
2016
1篇
2010
共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全选
清除
导出
排序方式: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排序
2133例电烧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28
2017年
目的分析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研究所(以下简称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研究所)电烧伤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电烧伤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4年1月—2016年12月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研究所所有住院烧伤患者病历资料。统计电烧伤患者性别、年龄、人群类别、受伤季节、烧伤总面积、烧伤深度、致伤电压、受伤部位、治疗方法、截肢(指、趾)率、住院时间、手术费用、住院费用、治疗结局。统计热力烧伤患者治疗方法、住院时间、手术费用、住院费用,并与电烧伤患者进行对比。另对比分析电接触烧伤和电弧烧伤患者致伤电压、截肢(指、趾)率、手术费用、住院费用、治疗结局。对数据行χ2检验及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研究所13年间共收治住院烧伤患者23 534例,其中电烧伤患者2 133例,占9.1%,年收治电烧伤患者数变化不大。电烧伤患者中电接触烧伤患者1 418例(66.5%)、电弧烧伤患者为715例(33.5%)。已知性别的电烧伤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2∶1.0。大于20岁且小于或等于30岁、大于30岁且小于或等于40岁、大于40岁且小于或等于50岁这3个年龄段电烧伤患者构成比较高,分别为18.3%(391/2 133)、22.1%(471/2 133)及24.6%(525/2 133)。电烧伤患者人群类别构成比中排前3位的分别是工人57.9%(1 235/2 133)、农民14.6%(311/2 133)、学龄前儿童6.0%(128/2 133)。已知受伤季节的电烧伤患者中,夏季受伤者最多(659例,占34.1%),明显多于秋季(537例,占27.8%)、春季(455例,占23.5%)及冬季(283例,占14.6%),χ2值为8.414~149.573,P值均小于0.01。烧伤总面积小于10%TBSA的电烧伤患者最多,共1 603例(75.15%),其中229例(10.74%)为烧伤总面积不足1%TBSA的散在小创面患者。电接触烧伤患者中伴深度创面者占
蒋梅君
李泽
谢卫国
关键词:
烧伤
住院
流行病学
手部电烧伤的皮瓣修复
被引量:33
2010年
目的总结用皮瓣修复手部电烧伤创面的经验与不足,以期不断完善。方法收集整理2000年1月-2006年12月武汉市第三医院暨武汉大学同仁医院烧伤研究所收治的425例手部电烧伤患者资料,统计分析其治疗概况及结果,归纳总结行皮瓣移植术患者的皮瓣类型、术后并发症及存在的问题。根据皮瓣修复手术时机,将患者分为受伤7d内手术组和受伤7d后手术组,比较2组患者皮瓣成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425例患者中,348例行手术治疗占90.2%,其中209例行不同类型皮瓣移植共248例次,包括远位带蒂皮瓣202例次占81.5%、局部皮瓣19例次占7.7%、游离皮瓣12例次占4.8%、其他类型组织瓣15例次占6.0%。5例因皮瓣撕脱或坏死改用其他方法治疗。8例皮瓣远端少许坏死,经换药或补植小皮片后愈合。其余皮瓣均完全成活,创面一次修复,功能及外观较满意。受伤7d内手术组(170例次)和受伤7d后手术组(78例次)患者,皮瓣成活率分别为98.8%(168/170)及96.2%(75/78),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6%(18/170)及12.8%(10/78),两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81、0.27,P值均大于0.05)。结论可用于修复手部电烧伤创面的皮瓣类型较多。合理选择和设计皮瓣、提高操作的熟练程度及术后正确观察与处理,是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环节.
谢卫国
王德运
刘杰峰
龙忠恒
李进
蒋梅君
关键词:
外科皮瓣
创面修复
电烧伤和热力烧伤患者血清微小RNA表达谱分析
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电烧伤患者、热力烧伤患者和健康人血清中微小RNA的差异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择笔者单位2015年6—8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电烧伤患者、热力烧伤患者各3例,另选择3名健康成年志愿者,取全血分离血清并分为电烧伤组、热力烧伤组、正常对照组。Trizol法提取血清总RNA,利用微小RNA芯片技术筛选3组间差异表达(差异表达比值大于或等于2.000、小于或等于0.500)的微小RNA,对差异表达的微小RNA进行聚类和韦恩图分析,对差异表达明显的微小RNA(差异表达比值大于或等于5.000、小于或等于0.500)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功能富集分析。结果3组血清间差异表达微小RNA共220个。电烧伤组和热力烧伤组血清微小RNA表达谱与正常对照组不同。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电烧伤组血清有59个差异表达改变倍数大于2.000倍的微小RNA,其中50个表达上调,9个表达下调;热力烧伤组血清有40个差异表达改变倍数大于2.000倍的微小RNA,其中21个表达上调,19个表达下调。与热力烧伤组比较,电烧伤组血清有167个差异表达改变倍数大于2.000倍的微小RNA。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热力烧伤组血清特异表达微小RNA 17个,电烧伤组血清特异表达微小RNA 26个。KEGG信号通路功能富集分析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电烧伤组血清差异表达明显的微小RNA参与胰岛素分泌信号通路、致心律失常型右心室心肌病信号通路、肥厚型心肌病信号通路、谷氨酸能突触信号通路、钙离子信号通路、环磷酸腺苷信号通路、甘油磷酸酯代谢途径、嘧啶代谢途径、血清素激活突触信号通路等;热力烧伤组血清差异表达明显的微小RNA参与肿瘤转录失调信号通路、肿瘤蛋白聚糖和肿瘤相关微小RNA信号通路、长时程增强效应信号通路、柠檬酸循环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黏着斑�
阮琼芳
蒋梅君
叶子青
赵超莉
谢卫国
关键词:
基因表达谱
热力烧伤
微小RNA
激光散斑血流成像在预测烧伤患者创面愈合时间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在预测烧伤患者创面愈合时间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4年5—12月在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科住院的84例成年烧伤患者,在伤后24~72h进行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检测创面血流值,并记录创面愈合时间。根据愈合时间将128个创面分为浅度组(小于或等于14d愈合)57个和深度组(大于14d且小于或等于28d愈合)71个。比较2组创面的血流值。对数据行t检验、x2检验。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合约登指数得出2组创面愈合时间的最佳临界血流值,经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评估该临界值的有效性。结果(1)浅度组创面的血流值为(6.8±1.8)灌注单位(PU),明显高于深度组的(3.5±1.3)PU(t=11.404,P〈0.01)。(2)预测创面愈合时间的血流值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31(95%置信区间为0.887~0.975,P〈0.01),结合约登指数,2组创面愈合时间的最佳临界血流值为5.52Pu,其敏感度为76.9%、特异度为94.7%。(3)经预测,愈合时间小于或等于14d的有44个创面、大于14d且小于或等于28d的有84个创面,实际愈合小于或等于14d的有57个创面,大于14d且小于或等于28d的有71个创面,二者一致性检验的Kappa系数为0.754(P〈0.01)。结论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可较好地预测烧伤创面愈合时间。
蒋梅君
褚志刚
谢琼慧
黄文卫
阮晶晶
谢卫国
关键词:
烧伤
伤口愈合
局部血流
全选
清除
导出
共1页
<
1
>
聚类工具
0
执行
隐藏
清空
用户登录
用户反馈
标题:
*标题长度不超过50
邮箱:
*
反馈意见:
反馈意见字数长度不超过255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