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諝
- 作品数:7 被引量:92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人工关节置换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不同抗生素血清的最佳时机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不同的抗生素血清的最佳时机分析。方法:于2000-05/2001-03解放军总医院骨科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6组,术前1d、术前1h、手术开始后30min分别静脉滴注青霉素类氨苄青霉素1.5g和头孢类头孢呋辛2.0g,每组15例,皮试无药物过敏。采集手术开始时周围静脉血、首侧肢体切骨时骨质渗血、次侧肢体切骨时骨面出血、手术结束时引流管引流血10mL,备测。采用微量稀释法作血清杀菌活性(无菌生长的最低血清稀释倍数)测定,比较不同给药时间、不同时段术野出血的抗菌效能。结果:纳入患者9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不同抗生素血清杀菌活性的比较:氨苄青霉素和头孢呋辛对临床常见致病菌的血清杀菌活性接近。②不同时段抗生素血清杀菌活性≥1∶8比较:术前1d给药,术野血清杀菌活性微弱。氨苄青霉素于术前1h给药在手术开始至处理首侧肢体切骨时以及手术开始后30min给药在首侧肢体切骨至次侧肢体切骨时血清杀菌活性≥1∶8大于其他时段,差异显著(P<0.05);头孢呋辛于术前1h给药在手术开始至首侧肢体切骨时以及手术开始后30min给药在次侧肢体切骨至手术结束时血清杀菌活性≥1∶8大于其他时段,差异显著(P<0.05)。结论:术前1h至手术开始后静脉应用抗生素可在关节假体植入的主要阶段保持较高的术野血抗菌效能,从而有可能进一步减少术后感染的机会。但是不同抗生素的应用时机还应根据其药代动力学的差异进行相应调整。
- 樊宇平蔡諝方毅王岩刘玉杰王志刚
- 关键词:关节成形术关节成形术抗生素预防
- 颗粒骨植骨在髋臼翻修中的应用被引量:43
- 2001年
- 目的 介绍采用颗粒骨 (morselized bone)移植和国产带三翼髋臼假体行髋臼翻修术的体会。方法 1989年 12月~ 1999年 6月采用自体或异体颗粒骨植骨,行髋臼假体松动并骨缺损翻修 23例。男 12例,女 11例;年龄 38~ 71岁,平均 54.2岁。初次全髋关节置换使用的假体 :双杯关节置换 4例,全髋关节置换 19例。骨水泥固定 22例,非骨水泥固定 1例。按 Gustillo分型 :Ⅱ 型 3例,Ⅲ型 9例,Ⅳ型 11例。术中取髂骨自体颗粒骨 6例,异体冷冻干燥颗粒骨 17例,颗粒骨的直径为 4~ 6 mm。髋臼假体 :旋入型金属髋臼 2例,螺钉固定型金属髋臼 10例,国产带三翼金属髋臼 11例。带三翼金属髋臼结构为珍珠面金属髋臼的外上象限向心性分布三个翼,翼底与金属髋臼为一体,翼的游离缘为利刃,刃高分别为 10、 15、 20和 25 mm四个型号 ,内衬为超高分子聚乙烯。结果 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最短 1年 2个月,最长 8年 1个月,平均 3年 8个月。除 3例外,自体或异体颗粒骨均愈合良好。 X线检查 :假体包容满意,假体与骨床间无 X线透亮区,原骨缺损得以修复。翻修前 Harris评分平均为 47分,术后随访平均为 86分,翻修成功率为 86.9%。术后再松动者 3例中 2例因假体放置位置不当,植骨不充分,固定不牢致松动,其中
- 王继芳卢世璧王岩唐佩福李静东张永刚刘玉杰董纪元蔡諝
- 关键词:关节成形术再手术髋臼骨移植颗粒骨
- 髋臼内下移小臼解剖位安放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伴骨性关节炎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评价髋臼内下移小臼解剖位安放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的结果。方法采用髋臼内下移小臼解剖位安装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对42例48髋进行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其中40例42髋关节得到了平均46.6个月的完整随访,通过Harris评分及X线片评价临床效果。结果Harris评分的优良率达95.8%。X线片未见假体松动和骨溶解。结论髋臼内下移小臼解剖位安装的全髋关节置换是成人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治疗方法。
- 肖骏王岩周勇刚蔡諝林峰李静东董纪元
- 关键词:关节置换
- 恶性骨肿瘤微波原位热疗保留肢体的手术技术被引量:39
- 2000年
- 目的 采用微波对肿瘤瘤段骨进行原位热疗,灭活其中的肿瘤细胞,避免骨肿瘤切除后所造成的骨缺损。方法 自 1980年以来,对 89例四肢骨肿瘤患者采用肿瘤局部切除加术中微波原位热疗进行保肢手术,男 52例,女 37例;年龄 10~ 46岁,中位年龄 18.9岁。肿瘤性质 :骨肉瘤 51例,皮质旁骨肉瘤 12例,软骨肉瘤 9例,骨巨细胞瘤 6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3例,平滑肌肉瘤、转移癌和 Ewing肉瘤各 2例,淋巴瘤和滑膜肉瘤各 1例。肿瘤部位 :近关节端 68例,其中股骨下端 39例,胫骨上端 24例,肱骨近端 5例;骨干 11例,其中股骨干 6例,胫骨干 4例,桡骨干 1例;扁状骨 10例,其中骨盆和肩胛骨各 5例。肿瘤分期为:Ⅱ A期 23例,Ⅱ B期 63例,Ⅲ B期 3例。术中根据肿瘤所在的部位,如近关节端、骨干或骨盆和肩胛骨,按肿瘤广泛切除原则,选择显露、切除方法。将肿瘤瘤段骨及其周围部分正常骨干显露,用铜网保护周围正常软组织,利用 2 450 MHz微波加热 50℃, 15 min,灭活肿瘤瘤段骨内的肿瘤细胞。结果 本组随访 6个月~ 20年,平均 4.5年。五年生存率为 64.49%,局部复发 9例,复发率为 10.1%。 10例发生了 11例次并发症 (12.4% )。
- 胡永成卢世璧王继芳蔡諝赫荣国王浩小
- 关键词:骨肿瘤保肢手术疗效
- 正常人髋关节滑膜细胞有限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被引量:3
- 2000年
- 目的 建立正常人髋关节滑膜细胞系,为进一步研究磨损颗粒在骨-假体界面的作用机制提供体外实验模型。方法 从正常人髋关节滑膜取材,纱巾组织块法原代培养, 1∶ 2传代培养,进行活细胞形态、组织学和电镜观察,测定细胞增殖及活性参数,鉴定细胞染色体,以鼠抗人 CD68单克隆抗体做免疫组化染色 (SABC),分析细胞类型。结果 原代培养 14 d滑膜细胞从组织块边缘逸出, 21 d密集生长开始传代。传代细胞 12 h内完全贴壁,分裂指数第 4 d最高,然后回落,细胞数量逐渐增加,第 7 d达高峰,倍增时间为 25.3 h。传至 21代,细胞生长及特性稳定,染色体正常。第 5代冻存细胞复苏良好。细胞系由形态、核型和超微结构不同的大、小两种细胞构成,其中小型细胞 CD 68阳性,占 23.17%± 5.60% (x± s)。结论 体外培养可获得生物学特性稳定的正常人髋关节滑膜细胞系,并保留巨噬细胞样细胞 (MCs)和成纤维细胞样细胞 (FCs),其不同的形态特征为镜下区分提供了依据,是研究磨损颗粒作用机制较好的体外模型。
- 蔡諝王继芳卢世璧黄靖香顾铮张曙光侯宁
- 关键词:生物学人工关节体外培养
- 无菌性松动假体周围界膜组织中PDGF-B和BMP-7受体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01年
- 目的 通过对比研究 PDGF- B和 BMP- 7受体在无菌性松动假体周围界膜组织细胞中的分布,探讨骨-假体界膜组织的分化趋势、假体松动的生物学原因并提出防治因界膜形成而导致假体松动的相应措施。 方法 以预聚合 SABC法,采用 PDGF- B受体( PDGFR-β)和 BMP- 7受体( ActR-Ⅰ)的多克隆抗体分别对 10例无菌性松动假体周围溶骨区和非溶骨区界膜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每例每种阳性细胞各 100个的相对灰度值,在不同部位的组织和细胞间进行比较。结果 界膜组织中 PDGFR-β在不同细胞上的分布没有特异性,但溶骨区界膜中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该受体的表达量明显高于非溶骨区 (P< 0.01), 并 以 成 纤 维 细 胞 表 达 量 较 高 (P< 0.05)。 ActR- Ⅰ 主 要 分 布 于 无 磨 损 颗 粒 非 溶 骨 区 界 膜 中 层 丰 富 的 间 充 质 细 胞 或 成 纤 维 细 胞 上 , 存 在 磨 损 颗 粒 的 界 膜 中 细 胞 也 可 有 表 达 。 结 论 溶 骨 和 成 骨 因 子 受 体 在 界 膜 组 织 细 胞 上 均 有 分 布 。 磨 损 颗 粒 等 因 素 致 PDGF- B表 达 增 加 可 能 促 进 界 面 骨 溶 解 和 纤 维 增 生 , 从 而 造 成 假 体 的 不 稳 定 或 松 动 。 而 在 界 面 施 加 成 骨 因 子 则 可 能 是 在 一 定 ?
- 蔡諝王继芳卢世璧赵斌张笑明
- 关键词: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骨形态发生蛋白质类PDGF-B
- 关节镜下复位内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
- 目的:探讨关节镜监视下复位与固定治疗Ⅱ、Ⅲ型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方法与疗效。
方法:2000年2月~2004年2月,采用关节镜监视下撬拨复位,钛合金空芯螺钉固定和尼龙编织缝合线同定,治疗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18例。...
- 刘玉杰周密李海鹏李光辉王志刚李众利蔡諝
- 关键词:撬拨复位内固定术关节镜技术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