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学科
- 作品数:101 被引量:375H指数:11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食管癌高/低发区1975~2011年42082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年龄、性别和家族史分析被引量:14
- 2012年
- 目的比较食管癌高/低发区1975~2011年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年龄、性别和家族史的变化。方法通过大规模现场入户流调和问卷调查及住院病例复核等方法收集患者信息,记录食管癌高/低发区1975~2011年42 082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年龄、性别和家族史,并根据病例首次确诊的时间分布,将患者分为3组:Ⅰ组(1975~1989年),Ⅱ组(1990~1999年),Ⅲ组(2000~2011年)。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各组间的差异。结果对42 082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资料分析显示:食管癌发病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1.6:1),50~59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占38%),食管癌家族史阳性率为31%(13 173/42 030);高发区患者31 664例,其中男性18 708(平均年龄58岁±9岁),女性12 956(平均年龄58岁±9岁);低发区患者10 232例,其中男性6 886(平均年龄59岁±9岁),女性3 346(平均年龄60岁±9岁)。3个组别间由远及近男性患者所占比例逐步升高(χ2=9.945,P<0.05),老年患者比例逐步升高(χ2=1 546.984,P<0.05),低发区患者比例逐步升高(χ2=285.084,P<0.05),而家族史阳性率有降低趋势(χ2=42.990,P<0.05);Ⅰ组患者随着不同年龄段的增高,其家族史阳性率逐步降低(χ2=108.665,P<0.05);Ⅱ和Ⅲ组患者50岁以后均随着不同年龄段的增高,其女性患者比例逐步升高(χ2=13.369,P<0.05;χ2=68.849,P<0.05)、家族史阳性率逐渐降低(χ2=125.394,P<0.05;χ2=66.849,P<0.05)。结论食管鳞癌在三十余年的变迁中,其男性、老年患者比例逐步增多,提示食管癌发病仍以男性为主,且有老龄化趋势;50岁以后随着不同年龄段的增高,其女性患者比例逐步升高,提示体内激素水平的差异可能是食管鳞癌男女发病率差异的原因之一。
- 王建坡周福有赵学科张朋张伟彭秀青焦新英王青玉韩敏申芳芳王立东
- 关键词:食管鳞状细胞癌年龄性别家族史
- 食管鳞状细胞癌高/低发区肿瘤家族史流行病学病例对照分析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高/低发区肿瘤家族史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患病风险、性别和发病年龄的关系。方法采用大规模人群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住院患者或胃镜受检者面对面调查,病例及对照资料来自全国食管癌高/低发区45家单位,病例组39 833例、对照组9 242例进入最终分析。结果高发区和低发区病例组家族史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4%,23%,P<0.05;21%,5%,P<0.05);高发区男性患者家族史阳性率高于女性(34%,33%,P<0.05);高发区和低发区肿瘤家族史阳性食管鳞癌患者平均发病年龄均低于家族史阴性患者(分别为57.6岁±9岁,58.4岁±10岁,P<0.05;58.7岁±9岁,59.7岁±9岁,P<0.05);高发区和低发区病例组小年龄组(≤45岁)家族史阳性率均高于大年龄组(≥66岁)(分别为35%,31%,P<0.05;22%,18%,P<0.05)。结论肿瘤家族史阳性者ESCC发病风险明显高于肿瘤家族史阴性者,尤以高发区男性为甚,且发病年龄偏低;遗传因素在ESCC发生中起重要作用,食管鳞癌的发生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 周福有赵学科张连群王建坡王能超杜娴娟宋昕申芳芳王立东
- 关键词:食管鳞状细胞癌肿瘤家族史病例-对照研究
- 营养状况对中国食管癌疾病谱和精准防控策略的影响被引量:4
- 2024年
- 全世界每年新发生的60余万例食管癌患者中,一半以上发生在中国[1-2],其突出的流行病学特征主要表现在:①显著的地域性分布差异,形成明显的高、低发区,二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相差500倍[3]。河南、河北和山西三省交界的南太行山地区,特别是河南林州及其毗邻的辉县、安阳、磁县、涉县、长治等地区是中国,也是世界上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地区。
- 王立东蒋宁宁马磊丁倩倩宋昕赵学科罗宏徐全晓李爱丽雷玲玲孙琳徐瑞华刘永萱韩文莉钟侃王苒范宗民韩雪娜孙慧朱佳仪赵若华张晓倩尤朵高社干高社干周福有李秀敏李媛媛王献增鲍启德
- 关键词:食管癌贲门腺癌营养状况
- 心理护理对食管癌患者心理状态及康复效果的影响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采用心理护理对其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纳入120例食管癌患者进行研究(2019年4月~2021年4月),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0,采用排痰护理及疼痛护理)和观察组(n=60,采用排痰护理及疼痛护理+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康复指标、应对方式的差异。结果(1)心理状态:观察组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康复指标(排痰措施实施时间、痰液改善时间、自主咳嗽恢复时间、每日排痰量、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疼痛程度):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3)应对方式:观察组面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回避、屈服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在食管癌患者术后康复中效果确切,可改善其心理状态及应对方式,值得借鉴参考。
- 崔秀敏李黎刘霞赵学科
- 关键词:食管癌心理护理疼痛护理
- 吸烟、饮酒、体质量指数和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病风险分析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探讨吸烟、饮酒、体重指数与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arcinoma,ESCC)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组4 229例均经组织病理学确诊,对照组4 133例均经内镜检查排除了早期ESCC和其他上消化道肿瘤,全部调查资料输入EXCEL表中,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吸烟、饮酒与ESCC发生无明显关联;经性别、诊断年龄、高低发区、家族史等因素调整后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低体重(I级BMI)人群ESCC发病风险高于正常体重者(II级BMI)(P<0.05,OR=4.87,95%CI=4.09~5.82);超重及肥胖(III+IV级BMI)人群ESCC的发病风险低于正常体重者(II级BMI)(P<0.05,OR=0.32,95%CI=0.28~0.37)。结论 ESCC的发生与吸烟、饮酒无关,与体重指数有关,低体重可能增加ESCC患病风险。
- 周福有宋昕张连群王建坡王能超杜娴娟申芳芳赵学科王立东
- 关键词:食管鳞状细胞癌病例-对照研究吸烟饮酒体重指数
- 食管鳞状细胞癌PLCE1基因多态性与吸烟、饮酒及体质量指数的相关性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PLCE1基因多态性rs2274223位点与吸烟、饮酒、体质量指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7 673例患者(汉族)和11 013例正常者PLCE1基因多态性rs2274223位点基因分型资料(基因分型采用Sequenom芯片),比较各组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间PLCE1基因多态性rs2274223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G、GG基因型是ESCC的遗传危险因子。rs2274223在吸烟/不吸烟、饮酒/不饮酒及各级BMI人群中都与ESCC有相关性(P<0.05),但吸烟、饮酒、BMI对rs2274223的效应无明显影响。结论 PLCE1基因多态性、rs2274223遗传多态性与ESCC的易感性相关,但与吸烟、饮酒、体质量指数无明显相关性。
- 宋昕周福有张连群王建坡王能超张朋杜娴娟申芳芳赵学科王立东
- 关键词:食管鳞状细胞癌遗传学等位基因
- 食管鳞状细胞癌C20orf54基因多态性与吸烟、饮酒及体质量指数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C20orf54基因多态性rs13042395位点与吸烟、饮酒、体质量指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7 673例患者和11 013例正常者C20orf54基因多态性rs13042395位点基因分型资料(基因分型采用sequenom芯片)。比较各组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间C20orf54基因多态性rs13042395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20orf54T等位基因降低ESCC患病风险(P=1.21E-11,OR=0.86,95%CI=0.82~0.90)。C20orf54基因多态性位点rs13042395在吸烟/不吸烟、饮酒/不饮酒及各级BMI人群中未观察到与ESCC的相关性。结论 C20orf54基因多态性、rs13042395遗传多态性与ESCC的易感性相关,与吸烟、饮酒、体质量指数无明显相关性。
- 周福有范宗民张连群张朋王建坡王能超杜娴娟宋昕申芳芳赵学科王立东
- 关键词:食管癌病例-对照研究
- 食管癌变过程中PLCE1蛋白的表达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探讨PLCE1蛋白的表达变化与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138例ESCC患者手术切除标本的正常、癌旁及癌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PLCE1蛋白的表达。结果 PLCE1蛋白在正常食管鳞状上皮、癌前病变和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1%、82%和83%(P<0.05);高发区/低发区及家族史阳性/家族史阴性亚组分析PLCE1蛋白阳性表达率无差异(P>0.05)。结论 PLCE1蛋白和ESCC癌变有关,PLCE1可能作为致病基因促进ESCC的发生发展。
- 赵学科周福有张连群王建坡张朋王能超杜娴娟宋昕申芳芳王立东
- 关键词:食管癌免疫组织化学
- 食管癌高/低发区1981~2010年882例原发性食管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和家族史变化初步分析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探讨1981年至2010年食管癌高/低发区原发性食管腺癌(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EAC)临床病理特征和家族史变化,加深对EAC发病流行特征的了解。方法 882例EAC资料来自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食管癌资料库,利用SPSS软件进行频率描述和卡方检验,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单变量Log Rank检验评估EAC生存期。结果 882例EAC临床病理分析显示:EAC明显以男性患者为主(男∶女=2.9∶1),50~60岁为高发年龄段(69%);家族史阳性率26%;首次确诊的患者中,95%以上为中、晚期;发生部位以食管中(49%)、下段(46%)为主;肿瘤大体类型以溃疡型最常见(54%),其次为髓质型(19%);肿瘤分化程度以低分化为主(59%),其次为中分化(33%),高分化少见(8%);近半EAC患者确诊时已发生淋巴结转移(48%)。对其中150例随访结果显示:EAC 5年生存率为20%,淋巴结转移是影响EAC生存期的主要危险因素(χ2=14.539,P<0.05)。按确诊年代,将患者分成前(1981~1990年)、中(1991~2000年)和后(2001~2010年)十年3个时间段进行比较分析显示:食管下段EAC检出率呈下降趋势(75%,43%和44%,χ2=17.876,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检出率呈下降趋势(56%,56%和43%,χ2=7.565,P<0.05);临床早期EAC检出率呈上升趋势(3%,4%和5%,χ2=12.266,P<0.05);低发区EAC呈明显上升趋势(28%,25%和62%,χ2=74.635,P<0.05)。结论 EAC多发于食管中、下段,以溃疡型、中晚期、低分化癌为主,易发生淋巴结转移,5年生存率为20%;EAC在食管癌高/低发区的构成比相近,提示EAC地区分布可能有别于食管鳞癌(ESCC);近1/3EAC患者肿瘤家族史阳性提示遗传因素在EAC的发病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 朱文亮赵学科韩晶晶殷万里杨霞王苒李江曼朱富国冯常炜王立东
- 关键词:食管腺癌病理特征家族史
- 2005年和2010年食管癌高/低发区慢性食管炎与食管癌流行特征对比分析被引量:9
- 2012年
- 目的通过分析食管癌高/低发区2005年和2010年慢性食管炎与食管癌流行特征的变化,加深对食管癌流行趋势的了解。方法调查2005年和2010年高/低发区医院门诊胃镜检查患者共计15 342例,其中2005年6 436例(慢性食管炎患者874例,食管癌患者746例),2010年8 906例(慢性食管炎患者1 059例,食管癌患者839例),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各组间差异。结果高发区2005年和2010年食管癌检出率分别为13%(431/3 401)和9%(484/5 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发区2005年和2010年食管癌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10%,9%,P>0.05);慢性食管炎的检出率均为12%以上。高/底发区食管癌和慢性食管炎的男女比例为1.4∶1至2.2∶1。食管癌的高发年龄组为50~69岁组,慢性食管炎的高发年龄组为60岁以下组。结论高发区食管癌检出率5年间有下降趋势;低发区食管癌5年间检出率为9%,没有明显变化;高/低发区食管癌和慢性食管炎均为男性多于女性;高/低发区慢性食管炎的高发年龄段较食管癌的高发年龄段平均提前10a。
- 陈志国张朋黄静赵学科宋昕王立东
- 关键词:食管癌慢性食管炎胃镜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