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秋云
- 作品数:5 被引量:127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南京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呼吸肌训练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9
- 2016年
- 目的探讨呼吸肌训练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首次发病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由于患者失去康复治疗的积极性、出院等原因,有5例患者退出(其中对照组2例,观察组3例),最终有45例患者完成本研究。2组患者均根据自身功能障碍情况给予相应的常规康复功能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呼吸肌训练。每日2次,每周6d,康复治疗共3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进行血气分析、肺通气功能测定和呼吸肌肌力测定,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上肢及下肢部分对2组患者的上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BI)对2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分;然后随访观察3个月,分析和比较2组患者肺部感染和再发脑卒中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动脉氧分压(PaO2)、用力肺活量(FCV)、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每分钟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MVV%)、峰值呼气流速(PEF)、最大静止吸气压(Plmax)、最大静止呼气压(PEmax)、上肢及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除FMA和BI评分外,观察组其余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发现,2组患者肺部感染率组间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患者再发脑卒中的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通过呼吸肌训练能有效增加呼吸肌肌力,提高动脉氧分压,改善肺通气功能,降低肺部感染率。
- 俞长君李雪萍林强程凯蔡雨星张会慧赵秋云夏鹏
- 关键词:脑卒中呼吸肌肺通气
- 减重步行训练及肌张力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被引量:32
- 2018年
- 目的 观察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改善作用,并分析股四头肌张力对减重步行训练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分为减重训练组及常规治疗组,每组18例。常规治疗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减重训练组患者同时辅以减重步行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MS)、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Holden步行能力分级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进行评定。同时本研究根据患者股四头肌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结果,将减重训练组患者划分为轻度痉挛亚组和重度痉挛亚组,进一步对比各疗效指标结果差异。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下肢FMMS评分、Berg评分及步行能力Holden分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上述各项疗效指标结果(包括下肢FMMS评分、Berg评分及Holden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进一步比较发现,治疗后减重训练组患者下肢FMMS评分、Holden分级均较常规治疗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2组患者Berg评分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痉挛亚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FMMS评分改善值(△下肢FMMS评分)、步行能力改善值(△Holden分级)均显著优于重度痉挛亚组(P<0.05);轻度痉挛亚组患者治疗前、后Berg评分改善值(△Berg评分)与重度痉挛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重步行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较高的肌张力可能对减重步行训练疗效具有不利影响。
- 赵秋云林强杨婷夏鹏李雪萍
- 关键词:脑卒中减重步行训练肌张力
- 脑卒中患者运动耐量影响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通过心肺运动试验(CPET)观察脑卒中患者运动耐量的恢复情况,并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其独立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市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81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与CPET的检测数据合并,建立数据集。以峰值摄氧量为因变量,以年龄、Brunnstrom分期、峰值功率、峰值心率、峰值呼吸交换比、峰值呼吸储备、峰值每分通气量、每分通气量-二氧化碳排出量斜率(ΔVE/ΔVCO_(2))、峰值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为自变量,建立多重线性回归模型,使用SPSS25.0版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纳入Brunnstrom分期的Ⅲ期、Ⅳ期和Ⅴ期以上脑卒中患者在年龄分布上依次减小(P<0.001,F=24.057),而在峰值摄氧量(即运动耐量)方面依次增加(P<0.001,F=108.691)。以"逐步法"构建的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显示,拟合的多重线性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F=100.228,P<0.001);峰值功率[β=0.041,95%CI(0.020,0.062),P<0.001]、峰值心率[β=0.088,95%CI(0.063,0.113),P<0.001]、峰值每分通气量[β=0.11,95%CI(0.054,0.165),P<0.001]、ΔVE/ΔVCO_(2)[β=-0.182,95%CI(-0.300,-0.064),P=0.003]四个自变量是脑卒中患者峰值摄氧量的独立影响因素。Durbin-Watson检验值为2.305,各观测值残差值相互独立;各自变量容忍度均>0.2,方差膨胀因子(VIF)均<5,可认为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结论脑卒中患者的骨骼肌做功能力、心功能、肺通气功能及心肺偶联的通气效率均是其运动耐量的独立影响因素。
- 毕海平冯建华蔡雨星张会慧赵秋云艾可青李雪萍林强
- 关键词:脑卒中运动耐量影响因素
- 音乐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心理的影响被引量:53
- 2017年
- 目的:研究音乐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心理的影响。方法:3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入音乐运动疗法组和运动疗法组。运动疗法组接受为期3周的常规运动康复训练。音乐运动疗法组在接受常规运动康复训练的同时,配合聆听患者喜爱的音乐,共3周。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量表、Holden步行能力分级、Borg量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运动功能、步行能力、自觉疲劳程度和神经心理状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5)。音乐运动疗法组治疗前后FMA差值显著高于运动疗法组(P<0.05)。音乐运动疗法组患者治疗后Holden步行能力分级显著高于运动疗法组(P<0.05),步行200m之后的Borg评分显著低于运动疗法组(P<0.05)。音乐运动疗法组患者治疗后SDS评分和SA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评分(P<0.05),也显著低于运动疗法组治疗后评分(P<0.05)。结论:音乐运动疗法可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减轻患者运动后的主观疲劳感觉,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
- 赵秋云林强程凯李雪萍
-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焦虑
- 全身振动治疗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 2023年
- 目的探讨全身振动(WBV)治疗对帕金森病(PD)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7月我院收治的80例P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采用WBV治疗,两组均治疗6周.对比两组患者的平衡功能、功能性移动能力及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为(43.1±2.9)分,高于对照组的(38.3±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计时"起立-行走"测试时间为(19.2±5.4)s,短于对照组的(22.1±6.1)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运动功能部分评分为(18.5±8.1)分,低于对照组的(22.0±7.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定强度及频率的WBV可改善PD患者的平衡及步行能力,加快其步行速度,提高步行稳定性,降低跌倒风险.
- 康海燕赵秋云褚涛
- 关键词:全身振动帕金森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