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少虹
- 作品数:8 被引量:66H指数:7
- 供职机构:广西大学农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电子电信更多>>
- 岩溶区不同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作物养分吸收和农田固碳的影响
- 通过田间和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作物产量和养分吸收、土壤碳库和农田碳储量的影响,以获得有利于岩溶地区农田固碳的有机肥资源利用模式。盆栽试验选用4种有机肥,即玉米秸秆(JG)、牛粪(NF)、滤泥(LN)和甘蔗...
- 邓少虹
- 关键词:岩溶区有机肥化肥
- 文献传递
- 灌溉方式与有机无机氮配施对水稻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被引量:9
- 2012年
-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常规灌溉(flooding irrigation,FIR)、控制灌溉(controlled irrigation,CIR)和间歇灌溉(intermittent irrigation,IIR)等3种灌溉方式和不同比例有机氮和无机氮(F1:60%无机N+40%有机N;F2:80%无机N+20%有机N;F3:100%无机N)配施对孕穗期、抽穗期、乳熟期水稻土壤酶(转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和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从孕穗期至抽穗期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以及MBC和MBN均不同程度提高,并达到峰值,而从抽穗期至乳熟期则逐步下降;CIR和IIR处理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以及MBC和MBN一般高于FIR处理;有机氮和无机氮肥配施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MBC和MBN一般高于单施无机N肥,且高有机肥比例的F1处理效果更为明显。因此,在有机无机氮配施F1处理条件下,节水灌溉方式(CIR和IIR)能有效地提高水稻土壤微生物活性。
- 刘宇锋邓少虹梁燕菲李伏生
- 关键词:灌溉方式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微生物量
- 施肥对喀斯特地区植草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和牧草固碳的影响被引量:14
- 2012年
-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施肥对喀斯特地区植草土壤不同活性有机碳组分和牧草固碳的影响。试验处理包括CK(不施肥)、N1(N 150 mg/kg)、N2(N 250 mg/kg)、N1P1(P2O5100 mg/kg)、N2P2(P2O5150 mg/kg)、N1P1K1(K2O 70 mg/kg)、N1P1K2(K2O 105 mg/kg)和N2P2K1和N2P2K2。结果表明,与对照(不施肥)相比,施肥处理增加植草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碳,有机碳日矿化量和累积矿化量以及牧草固碳量。其中N1P1K1处理土壤有机碳和易氧化碳最高,N1P1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最高,N2P2K1处理土壤可溶性碳最高,N2P2K2处理牧草地上部及根系固碳量、有机碳日矿化量和累积矿化量均最高。综上,低量氮磷钾肥配施有利于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积累,高量氮磷钾平衡配施牧草固碳效果最佳。
- 林明月邓少虹苏以荣刘坤平李伏生
- 关键词:施肥喀斯特地区
- 蔷薇植物对高温胁迫的生理响应被引量:9
- 2012年
- 【目的】观察4种蔷薇植物对高温逆境的生理响应特征,为选择耐热种质资源提供参考。【方法】对七姊妹、普通月季、中国无刺野蔷薇和日本无刺野蔷薇4种蔷薇植物进行40℃高温胁迫处理,测定高温条件下各植株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游离脯氨酸含量和相对电导率的变化。【结果】高温胁迫24h,日本无刺野蔷薇和七姊妹叶片中的SOD活性比普通月季和中国无刺野蔷薇显著提高;4种供试蔷薇植物叶片的POD活性均比处理前(常温)低。同时日本无刺野蔷薇叶片中的游离脯氨酸累积量最高;高温胁迫48~72h,日本无刺野蔷薇和七姊妹叶片的相对电导率显著小于普通月季和中国无刺野蔷薇,两者耐热性较强。【结论】日本无刺野蔷薇和七姊妹的耐热性较强。
- 任飞邓少虹卢春玲于文进
- 关键词:高温胁迫生理响应耐热性
- 灌溉方式和有机无机氮比例对水稻产量与水分利用的影响被引量:7
- 2012年
-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3种有机无机氮比例,即60%无机氮+40%有机氮(F1)、80%无机氮+20%有机氮(F2)、100%无机氮(F3),和3种灌溉方式,即常规灌溉(FIR)、控制灌溉(CIR)和间歇灌溉(IIR),对水稻生长、产量构成、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FIR处理相比,CIR和IIR处理水稻全生育期灌水量分别下降31.3%和15.9%,但是理论产量平均分别降低31.9%和15.9%,因此水分利用效率(WUE)提高不明显。与F3相比,F1和F2的理论产量平均增加20.1%和14.2%,FIR条件下WUE分别提高37.3%和25.5%。通径分析表明,在不同灌溉方式与有机无机氮比例条件下,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仍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主成分分析表明,在间歇灌溉条件下,在总施氮量不变时,配施40%有机氮肥可降低水稻灌水量,并适当提高水稻产量。
- 刘宇锋梁燕菲邓少虹李伏生
- 关键词:灌溉方式水分利用效率水稻
- 喀斯特地区春玉米套作夏大豆下作物产量和农田碳贮量对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的响应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研究不同种类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喀斯特地区农田碳贮量和作物产量的影响,为喀斯特地区有机肥资源合理利用,增加作物产量和农田碳贮量,提高和稳定土地生产力提供参考。【方法】田间试验采用春玉米套作夏大豆的种植模式,各处理按照N、P、K含量相同原则,两种作物均设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50%秸秆+50%化肥(JG)、50%牛粪+50%化肥(NF)、50%滤泥+50%化肥(LN)和50%甘蔗灰+50%化肥(GZ)等6个处理。玉米施肥量为N 200.0 kg/ha、P2O560.0 kg/ha和K2O 100.0 kg/ha,大豆施肥量为N 22.5 kg/ha、P2O540.0 kg/ha和K2O 50.0 kg/ha,测定作物秸秆生物量、籽粒产量、不同部位碳含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及估算农田碳贮量。【结果】与CK相比,施肥能有效增加玉米秸秆生物量和籽粒产量。其中,JG处理玉米秸秆生物量提高最明显,GZ处理春玉米产量最高,但各施肥处理间玉米籽粒产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下同);2012和2013年NP处理均显著提高大豆籽粒产量(P<0.05,下同),但与JG和NF处理差异不显著。各处理间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显著;作物固碳量各施肥处理均显著高于CK,2012年NP处理效果最明显,且显著高于JG和NF,2013年各施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NF和LN处理显著提高农田碳贮量,其中以NF处理效果最佳。【结论】喀斯特地区春玉米套作夏大豆种植模式下,50%甘蔗灰+50%化肥处理玉米产量最高,50%牛粪+50%化肥是增加其农田碳贮量的最佳方案。
- 张亚杰邓少虹李伏生苏以荣
- 关键词:有机肥喀斯特地区
- 施肥对喀斯特地区植草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及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3
- 2014年
- 为了解施肥对喀斯特地区土壤有机碳积累及平衡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植草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碳库管理指数及土壤酶活性(淀粉酶、蔗糖酶和脲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对植草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显著,但是对3种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不一致。与不施肥相比,施肥提高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以N2PK处理提高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最为明显,提高幅度达到695.6%;低N(N1)处理提高土壤淀粉酶活性8.65%-13.80%,而高N(N2)处理提高土壤淀粉酶则不明显,且N2P处理降低17.94%;各施肥处理土壤蔗糖酶活性降低2.55%-26.97%;单施氮肥和N2P处理提高土壤脲酶活性87.67%-169.03%,而N1P处理降低土壤脲酶活性。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地区牧草科学施肥及农田固碳减排提供理论依据。
- 邓少虹林明月李伏生苏以荣刘坤平
- 关键词:施肥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土壤酶
- 基于探地雷达的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深度和分布探测被引量:9
- 2016年
- [目的]研究喀斯特土壤的深度和分布,为利用探地雷达(GPR)技术开展喀斯特地区峰丛洼地土壤分布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建立喀斯特地区3种典型质地土壤(砂质黏壤土、黏壤土、粉(砂)质黏土)中探地雷达电磁波波速和土壤含水量的关系式。通过实地测定土壤质地和含水量,选择合适的关系式,对探地雷达图像进行校准、解译,获得土壤深度,并采用开挖法进行验证。[结果]得到了3种质地土壤中电磁波波速(ν)与含水量(θ)关系的三次多项式。利用该关系式探测的喀斯特土壤理论深度与实地开挖的结果相符,误差为0—10cm。利用探地雷达软件生成了反映测线下不同位置土壤深度的二维图像和样方内土壤深度分布的三维图像,表明土壤主要分布在0—50cm。[结论]利用探地雷达技术探测喀斯特地区土壤深度和分布是切实可行的。
- 夏银行黎蕾邓少虹陈香碧何寻阳吴金水苏以荣
- 关键词:喀斯特地区探地雷达土壤深度土壤含水量土壤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