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邵海枫

作品数:313 被引量:1,330H指数:17
供职机构:张家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基金南京军区医药卫生科研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2篇期刊文章
  • 28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91篇医药卫生
  • 6篇生物学

主题

  • 68篇耐药
  • 56篇杆菌
  • 35篇球菌
  • 32篇内酰胺酶
  • 32篇耐药性
  • 26篇药敏
  • 26篇细菌
  • 25篇抗菌
  • 24篇药物
  • 23篇内酰胺
  • 21篇抗生素
  • 19篇药敏试验
  • 19篇葡萄球菌
  • 19篇菌药
  • 18篇碳青霉烯
  • 18篇青霉烯
  • 18篇抗体
  • 17篇念珠
  • 16篇沙星
  • 15篇抗原

机构

  • 269篇南京军区南京...
  • 24篇张家港市疾病...
  • 8篇江苏大学
  • 7篇南京大学
  • 7篇南京大学医学...
  • 7篇镇江医学院
  • 6篇江苏省人民医...
  • 5篇中国医学科学...
  • 5篇中国人民解放...
  • 4篇南京医科大学
  • 4篇山东省立医院
  • 3篇南京医科大学...
  • 3篇无锡市传染病...
  • 3篇苏州市疾病预...
  • 2篇东南大学
  • 2篇南京师范大学
  • 2篇山东大学
  • 2篇苏州医学院附...
  • 2篇浙江大学医学...
  • 2篇苏州市第二人...

作者

  • 303篇邵海枫
  • 130篇李珍大
  • 129篇王卫萍
  • 71篇张小卫
  • 58篇史利宁
  • 47篇范明
  • 34篇宗永兰
  • 34篇黄梅
  • 32篇施毅
  • 23篇李芳秋
  • 21篇秦卫松
  • 19篇李保仝
  • 18篇夏锡荣
  • 16篇杨毓华
  • 16篇陈海明
  • 15篇蒯守刚
  • 15篇王颖
  • 12篇邱海岩
  • 12篇王锦娜
  • 12篇杜国明

传媒

  • 81篇临床检验杂志
  • 51篇医学研究生学...
  • 18篇医学动物防制
  • 10篇中华检验医学...
  • 9篇江苏医药
  • 5篇中华男科学杂...
  • 5篇中国抗感染化...
  • 5篇现代检验医学...
  • 5篇中国感染与化...
  • 4篇上海医学检验...
  • 4篇人民军医
  • 4篇2007年全...
  • 3篇中国实验诊断...
  • 3篇中国抗生素杂...
  • 3篇蚌埠医学院学...
  • 3篇中国新药与临...
  • 3篇江苏药学与临...
  • 3篇检验医学
  • 2篇中华医院感染...
  • 2篇中华微生物学...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22
  • 2篇2021
  • 8篇2020
  • 5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7篇2015
  • 7篇2014
  • 6篇2013
  • 8篇2012
  • 16篇2011
  • 16篇2010
  • 9篇2009
  • 16篇2008
  • 11篇2007
  • 15篇2006
  • 20篇2005
  • 21篇2004
  • 18篇2003
3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种方法检测尿源大肠埃希菌P菌毛的比较研究
1997年
三种方法检测尿源大肠埃希菌P菌毛的比较研究秦卫松①邵海枫李珍大宗永兰(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医学检验中心,南京210002)冯文兵(滁州市中医院,239001)关键词大肠埃希菌血凝法玻片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尿路感染中大肠埃希菌借助菌毛粘附于尿道上皮细胞...
秦卫松邵海枫李珍大宗永兰冯文兵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血凝法玻片法ELISA
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机制研究被引量:15
2010年
目的 研究我院普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CU)出现的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大肠埃希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和碳青霉烯耐药机制.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分离株的抗菌药物敏感性,采用脉冲场琼脂糖凝胶电泳(PFGE)研究碳青霉烯类耐药的大肠埃希菌分子流行病学机制,采用特异性PCR、DNA测序分析、接合试验、质粒提取和质粒转化试验、外膜蛋白分析等技术研究碳青霉烯耐药的分子机制.结果 我院分离的14株碳青霉烯耐药菌分别属于10个流行克隆型,均表现对包括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在内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扩增显示均携带KPC-2型碳青霉烯酶基因,质粒提取与转化试验显示KPC-2定位于约56 kb大小的质粒上,SDS-PAGE分析发现耐药株多出现外膜蛋白的改变.结论 我院出现多个流行克隆型的碳青霉烯类耐药的大肠埃希菌,质粒型碳青霉烯酶KPC-2是我院泛耐型大肠埃希菌介导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主要原因,外膜孔蛋白改变参与介导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高度耐药.
蒯守刚邵海枫王卫萍范明黄梅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
Bactec FX和Bact/Alert 3D两种血培养系统对菌血症的检出性能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对比分析Bactec FX血培养系统Bactec Plus树脂需氧瓶(简称BO-P瓶)和Bact/Alert 3D全自动血培养系统SA标准瓶(简称Bio-SA瓶)/SN厌氧瓶(简称Bio-SN瓶)对菌血症的检出能力及特点,探讨提高血培养阳性率、快速准确地作出病原学诊断的方法。方法从双侧部位抽取患者的静脉血,一侧注入BO-P瓶,另一侧注入Bio-SA瓶和Bio-SN瓶,置于相应培养系统培养,比较这3种血培养瓶的阳性率及检出时间。结果 6 188份标本中确认阳性765份(12.36%);确认污染134份(2.17%);假阳性11份(0.18%)。332株临床分离菌中BO-P瓶检出293例,占88.25%;Bio-SA瓶检出271例,占81.63%,前者阳性率高于后者(χ2=5.687,P<0.05);Bio-SN瓶检出201例,占60.54%,其中厌氧菌3例,占0.90%。与Bio-SA瓶相比,BO-P瓶检出阳性的时间优于Bio-SA瓶(P<0.05),尤其是对非发酵菌。污染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89.55%),主要是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67.91%),少部分革兰阴性杆菌(9.7%)。结论双侧抽血并联合使用Bactec FX和Bact/Alert 3D血培养系统可利用各自优势,更有效地提高血培养阳性率。
王颖史利宁范明黄梅王卫萍奚海燕胡毓安贾煊邵海枫
关键词:菌血症血培养BACTECBACT/ALERT
与护理部共同做好采集血培养标本的质量控制被引量:4
2012年
血液感染危及生命,历来被临床和微生物实验室高度重视。对血液培养的质量控制不仅要提高血液培养的阳性率,还要提高检出感染菌的准确率,排除在整个血液培养过程中影响检测准确率的各种干扰因素。血液培养的全过程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血液标本的采集由临床完成,
邵海枫
关键词:血培养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革兰阴性杆菌药敏试验被引量:4
2001年
杨静石晓春李珍大张小卫邵海枫
关键词: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菌药物革兰阴性杆菌药敏试验
小分子物质抗体制备方法的研究被引量:1
1997年
目的 :研究小分子物质 ( HCV C33核心肽、促红细胞生成素、青霉素 )抗体的制备。 方法 :用两种不同的连接剂 (戊二醛、异型双功能交联剂 SPDP与载体蛋白连接后免疫动物 ,制备多克隆及单克隆抗体。  结果 :用 SPDP作为连接剂 ,免疫效果优于戊二醛。  结论 :本法较易制备出青霉素抗体 (多克隆 )、HCV C33肽抗体 (单克隆 )和促红细胞生成素抗体
邵海亚李保仝杨毓华武建国邵海枫
关键词:小分子物质抗体免疫
摩根摩根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分析从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分离的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3株摩根摩根菌(M1、M2和M3)的耐药机制和传播方式。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性一致序列(ERIC)-聚合酶链反应(PCR)用于分析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特异性PCR扩增检测细菌编码β-内酰胺酶的基因;接合试验和提取质粒进行酶切分析耐药基因可传递性和耐药质粒的同源性;耐药基因两边序列测序分析耐药基因的遗传背景;提取外膜蛋白电泳分析菌株外膜蛋白的改变。结果 3株分离菌和对应的接合子均扩增出介导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KPC)-2型基因,其中M1和M2为相同克隆株;质粒接合试验成功传递了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性,KPC-2基因被携带在酶切后片段完全不同的3个质粒上,耐药基因的遗传背景却相同;3株菌均缺失了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8 000的外膜蛋白而出现36 000的外膜蛋白。结论 3株菌来自2种克隆株,均携带KPC-2基因。该基因由3个不同的质粒携带,同一可移动序列可能介导了KPC-2基因在3株细菌的不同质粒上转移。产KPC-2型碳青霉烯酶及外膜蛋白缺失可能共同导致了所分离的摩根摩根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
施德仕蒯守刚邵海枫王卫萍张晓文
关键词:摩根摩根菌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酶耐药性
1035例恶性肿瘤患者痰真菌培养结果分析
我院1997年1月至2004年10月,经病理学和影像学确诊为恶性肿瘤的住院病人,送检痰液真菌培养1035例,报告如下。 1、病例选择 1997年1月至2004年10月,经病理学影像学确诊为恶性肿瘤的住院病人,送检痰液真菌...
张小卫李珍大邵海枫王卫萍
文献传递
AmpC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02年
邵海枫
关键词:AMPC酶耐药机制基因调控耐药表型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诱导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及外排系统突变的机制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的因外膜蛋白突变导致的铜绿假单胞菌(Pa)碳青霉烯类耐药机制是否与药物诱导相关。方法在M-H平板上用亚胺培南(IPM)和美罗培南(MEM)药敏纸片分别诱导3株Pa(Pa标、Pa1和Pa2)。琼脂稀释法测定诱导前后Pa对IPM、MEM、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4种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改良三维试验检测诱导后产碳青霉烯酶变化。SDS-PAGE观察Pa外膜蛋白OprD的改变。PCR扩增oprD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a外排系统表达情况。并对诱导耐药菌株进行稳定性分析。结果诱导第5天出现对IPM和MEM耐药(MIC≥8μg/mL),且MEM诱导株对2种药物敏感性降低速度明显快于IPM诱导株。诱导株未检出耐药酶,外膜蛋白OprD出现缺失或者减少。oprD基因测序发现Pa标(I)、Pa标(M)和Pa1(M)分别在831(TGG→TGA)、1 017(TGG→TGA)和1 014(TGG→TAG)有碱基突变产生终止密码子,Pa2(I)在1 206处有新的碱基插入导致移码突变。外排基因以MexA过度表达为主,同时伴有其他外排系统的过度表达。稳定性分析发现5株诱导株的耐药表型稳定,另1株外排系统表达量呈现持续升高,导致MIC值的右移。结论在碳青霉烯类药物环境中,外膜蛋白OprD表达减少和基因的突变以及外排系统的过度表达是引起诱导株对IPM和MEM耐药的主要原因。此型耐药株不仅耐药表型稳定,甚至可能由于某种机制导致脱离药物后MIC值仍持续升高。
曾章锐王卫萍王莹邵海枫
关键词: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OPRD
共3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