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岱
- 作品数:16 被引量:15H指数:2
- 供职机构: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 新世纪两岸四书学研究述评——以“四书”题名论著为考察中心被引量:2
- 2015年
- 新世纪两岸四书学的发展互融互促,呈现出十分喜人的蓬勃发展势头。四书学界不仅对四书学史的发展脉络有了相当深入的梳理,而且对四书学与其他学术领域的交互关系也有了一定的探索。尤为可喜的是以东亚四书学为重心的四书学国际视野的展开成为四书学发展史上一个重大的开拓。不过,新世纪四书学在四书学对当代社会生活的介入研究、四书教育的展开等方面仍然有巨大的拓展空间。
- 郑国岱
- 关键词:四书学两岸
- “人性解放”与《型世言》的忠义诉求被引量:2
- 2011年
- 相比于三言二拍,《型世言》的研究力度热度实在不能令人满意。其中原因除了研究史的时长不及外,主要是我们囿于"人性解放"窠臼,无法对《型世言》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做出应有的肯定,致令研究者的价值评判陷入尴尬境地,由此导致相关研究难以充分展开。其实,只要我们把《型世言》置回明末思想文化场域,就会发现"人性解放"在《型世言》研究中的不适应,同时也可以发现《型世言》忠义主题之于拟话本小说的意义。
- 郑国岱
- 关键词:《型世言》人性解放
- 马一浮四书学的该摄系统探析
- 2015年
- 基于对四书的推尊,马一浮精心营构了一个由四书统领的学术该摄系统。此系统以《论语》为根本,以《孝经》为辅翼,该摄六艺,该摄国学,该摄西学。层层该摄,气魄宏大,机理严密。貌似专断的学术取径一方面树立了终极的信仰,另一方面,在客观上打破了儒学与诸子学的壁垒,乃至填平了中学与西学的鸿沟,最终造成"六艺之下,诸学平等"的格局。
- 郑国岱
- 关键词:马一浮四书学
- 从典籍看古代潮州菜及其调料文化被引量:2
- 2014年
- 潮州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保留了诸多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精华,具有食材考究、制作精湛、追求本味、时令养生、开放兼容等独特风格。尤其是调味料种类繁多、内涵丰富,既保留了古代酱文化的精髓又结合地域物产,并且和海外饮食文化交流融汇,自成一体,堪称一绝。透过古代典籍和韩愈、杨万里等人的诗歌作品,可以帮助我们寻觅潮州菜往古的滋味及其历史脉络。
- 陈非郑国岱
- 关键词:潮州菜调料酱文化
- 国学经典“双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 2021年
- 为解决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教学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有必要构建国学经典“双师”课堂模式。模式基于两两联通的导师、讲师、教师的角色定位及其关系,构建集“课程开发”“课堂生成”“师资培训”三位于一体的国学经典教育教学体系,以更好地解决国学经典教育“教什么”“谁来教”“怎样教”的三大问题。
- 黄舒蝶何紫玉郑国岱
- 关键词:国学经典
- 刘熙载、王国维论词中情被引量:3
- 2004年
- 词本艳科,在中国的文学道统里,要中心化就得将情感雅化。于是禀性与企图之间衍生了进退抉择———情的取向是雅? 是郑? 还是什么? 情与志、情与声、情与景的地位如何考量? 词学家们络绎相继,企图作答,其中就有刘熙载和王国维。
- 郑国岱
- 关键词:刘熙载
- 王国维小说理论的易学探源
- 2003年
- 王国维在他的小说研究中并未明示其受动于易学的依据。但是,善用易者不言易,因为易已如盐化水融入他的思想了。细究起来,易学思想在他的小说理论中起码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是苦痛一解脱的创作动机理论,二是"观人生"的创作储备理论。
- 郑国岱
- 关键词:小说理论苦痛
- 《型世言》:“人性解放”的困境与救赎
- 2012年
- "人性解放"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被注入了许多光鲜亮丽的进步意涵,但是在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性的"树立"与"解放"之间,我们的道义如何被挫折,又该如何去安置却是我们永远无法回避的真实命题。陆人龙用《型世言》做了回答。他揭示了物欲横流造成的道德困境,包括从对普通人情的撕裂到对知识分子道义信心的挫折,就此标示了救赎的必要与艰难,进而探寻三种救赎的路径:以义节欲、听天命和因果报应。
- 郑国岱
- 关键词:《型世言》人性解放救赎
- 王国维小说批评的圆照法论略被引量:1
- 2003年
- 王国维小说批评的圆照法就是以圆融观照之法考量小说。此法以“人生”为其理论核心,圆融艺术与功利、圆融中西、圆融多个学科,努力建构一个小说批评的弘大的人文观照体系。
- 郑国岱
- 关键词:小说批评
- 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对科研成果的吸收策略
- 2013年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以学生、教师和教材三者互动构成对科研成果的吸收主体,与此相对应的客体则是由史料学成果、义理学成果和关系学科成果构成的核心课程资源。这种主客体的互动首先体现为一种基于类型区别的科研成果选择机制,并且最终凭借基于课程活动的吸收体式实现科研成果的吸收转化。
- 郑国岱
-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