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琼现
- 作品数:30 被引量:84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法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军政之治与宪政之病——对孙中山宪政程序设计的反思
- 2012年
- 孙中山的宪政程序设计中,军政是宪政的必要性要件,而宪政是军政的目标,并为军政提供了合法性论证。就自身要完成的任务和要实现的目标而言,军政不是一剂对症之药。军政完全排除了军阀谋求的统一,完全放弃了和平统一的道路,忽视了军阀们为寻求政权合法性所表现出的民主热情,对当时盛行的联省自治、废督裁兵等宪政化改造军阀统治的方案未予以足够关注和推行,因而是一剂过猛的药方。军政留下的宪政悲剧是:它粉碎了多元权力格局,消解了分权制衡功能,造成了和平、协商、法治等宪政契约精神的流失。
- 郑琼现
- 关键词:孙中山宪政
- 论我国宪法司法中的前卫意识被引量:9
- 2002年
- 10余年来 ,在司法实践中 ,出现了人民法院以宪法为依据 ,处理具体案件的现象 ,从历史的教训、现实的要求和长远的目标看 ,宪法的司法适用是维持宪法权威、促进宪法发展、推动依法治国的良好路径。但相对于世界宪政实践和我国当前宪制而言 ,我国宪法司法或豪迈地超越了世界各国的宪政经验 ,或大胆地偏离了我国宪制的原则和规范基础 ,在启动机制、受案范围、适用方式、适用效力诸方面 ,表现出浓厚的前卫意识。这潜藏着断送宪法司法前景的危险。
- 郑琼现
- 关键词:宪法司法适用
- 论中国宪法司法适用的出路被引量:5
- 2002年
-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出现了宪法司法适用现象。这一现象在打破宪法虚置化状况的同时,亦显示了宪法司法在功能、重心、方式上存在的诸多问题。要保证宪法司法适用的良性发展,必须实现三个转向:从使“宪法越位下放”、“宪法降格”转向使宪法至上;从专注私行为侵权转向重视公权力侵权;从普通司法程序引用转向有限制的司法审查。
- 郑琼现
- 关键词:宪法司法适用
- 权力格局与宪政被引量:5
- 2004年
- 在前近代 ,欧洲和英属北美殖民地长期存在着多元权力格局 ,由此孕育了宪政的诸多要素 ;而在中国 ,道统和相权都不能有效地制约皇权 ,形成了皇权专制的一元权力格局 ,这是近代中国宪政失败的重要原因。
- 郑琼现
- 关键词:专制宪政
- 也论宪政的标准被引量:13
- 2005年
- 对于宪政是什么这一问题 ,已有的两种回答方法———定义法或内容和要素归纳法 ,都无法给出满意的答案。对宪政的界定 ,既要让人们弄清楚宪政是什么 ,又要让人们明白宪政不是什么。用宪政的标准来界定宪政 ,为回答“什么是宪政”提供了第三条道路。宪政有其产生和运行的前提条件 ,有其存在的形式、内容和目的。其中 ,民主和法治是前提标准 ;有限政府和人权保障是目的标准 ;契约性是形式标准 ;自由是内容标准。以上诸项 。
- 郑琼现
- 关键词:宪政人权保障有限政府民主第三条道路定义法
- 近代中国立宪的契约性流失被引量:6
- 2008年
- 谈判与协商、宪法至上、和平化与司法化,同构了宪政的契约性。但是,在近代中国的立宪过程中,却表现出了宪政契约性的严重流失,从而导致了宪法的虚文性。
- 郑琼现
- 关键词:立宪宪政契约性
- 论宪政的契约属性——本质主义和注释主义之外的宪政界定被引量:3
- 2005年
- 当前学术界对宪政的界定, 遵循本质主义和注释主义两种思路, 该文从另一种思路出发, 探讨宪政的属性———契约性。宪政的精神与契约无异, 都包含主体的复数、意志的自由合意、地位的平等、互利预期、承诺和约束、和平协商与司法仲裁等因素。无论就静态的宪政而言, 还是就动态的宪政而言,都具有明显的契约性。
- 邝少明郑琼现
- 关键词:宪政本质主义宪法
- 近代中国立宪评论
- 基于近代中国立宪研究中'有史无评'的现状,该文期望能弥补这一学术空白.同时,欲通过近代中西方宪政的比较研究,考察1840年到1949年的近代中国立宪之特点,揭示近代中国宪政失败的原因,以之为未来中国宪政,提供些微助益.
- 郑琼现
- 关键词:中国立宪西方宪政
- 文献传递
- 《圣经》的商事立法被引量:2
- 2001年
- 由于社会历史原因和教义要求,《圣经》中潜藏着对商事活动的鼓励态度,在买卖、度量衡、契约、债、借贷、放债取利等一系列规定中,《圣经》体现了商事活动中诚实、公平、平等、仁爱的基本准则,从而对后世的价值体系、商业规则,对民商法的基本精神及某些法律部门、法律制度的形成有重大推动作用。
- 郑琼现
- 关键词:圣经商事立法
- 中西宗教伦理的宪政意义被引量:2
- 2004年
- 对于中西宪政的不同命运,宗教或类似宗教的文化传统扮演了一个不可小觑的角色。基督教的超验之神、有限理性、对人性的双重预设与儒教的天人合一、理性自负、等级人性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儒教的上述传统,窒息了宪法至上、有限政府、人权保障、民主等宪政要素的生长。然而,近代中国一直存在着强劲的“尊儒”意识和波澜壮阔的“排教反教”运动,在民族主义胜利的同时,宪政是否失去了有利的文化环境,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 郑琼现
- 关键词:基督教儒教宪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