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远征

作品数:6 被引量:38H指数:3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创新平台资助项目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儿童
  • 2篇药物
  • 2篇预后
  • 2篇外伤
  • 2篇颅脑
  • 2篇颅脑外伤
  • 2篇脑外伤
  • 2篇抗凝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瘤
  • 1篇新型抗凝药物
  • 1篇信号
  • 1篇信号处理
  • 1篇性疾病
  • 1篇血栓
  • 1篇血栓栓塞
  • 1篇血压
  • 1篇炎症
  • 1篇炎症性
  • 1篇炎症性疾病

机构

  • 6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6篇郑远征
  • 4篇杜忠东
  • 2篇王荃
  • 2篇武洁
  • 1篇张成晔
  • 1篇霍枫
  • 1篇王龙

传媒

  • 1篇中国当代儿科...
  • 1篇中国实用儿科...
  • 1篇中国小儿急救...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华实用儿科...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3
  • 1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新型抗凝药物儿科临床应用被引量:2
2013年
随着儿科疾病诊治进展及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血栓栓塞性疾病在儿童中的发病率有所上升,故抗凝药物在儿童疾病中被广泛应用。抗凝药物在儿童中主要被用于以下几种情况: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先天性高凝状态、蛋白C或蛋白S缺乏的纯合子、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川崎病、心脏瓣膜修复术后、其他心血管异常(Fanton手术、血管内支架、心肌梗死、房颤等)、体外循环、体外膜氧合、持续血液透析、青斑血管炎、溶血尿毒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以及肿瘤等。抗凝药物按照用法主要分为静脉用及口服两种。目前儿童疾病治疗中广泛应用的静脉用抗凝药物主要包括肝素和低分子肝素,口服抗凝药主要为香豆素提取物,如华法林、醋硝香豆醇、苯丙香豆素等维生素K拮抗剂。
郑远征杜忠东
关键词:抗凝药物儿童血栓栓塞
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川崎病合并巨大冠状动脉瘤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5
2013年
目的探索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KD合并巨大冠状动脉瘤(GCAA)预后的影响,为改善KD合并GCAA患儿的预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1998年1月至2012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超声心动图诊断为KD合并GCAA的患儿65例。将患儿分为华法林+阿司匹林组及阿司匹林组。华法林+阿司匹林组采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华法林的治疗方案,阿司匹林组采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方案,但不使用华法林。入组患儿分别于急性期出院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复诊,1年以后每6个月复诊1次。随访其临床表现、冠状动脉瘤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KD合并GCAA患儿的发病年龄最小为3个月,最大为13岁3个月,其中≤1岁的小婴儿和/〉5岁的儿童所占比例较高,均为23.1%。(2)2组患儿冠状动脉各分支的GCAA分布情况一致。GCAA最常累及右冠状动脉,其次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再次为左冠状动脉主干,较少累及左冠状动脉回旋支。(3)华法林+阿司匹林组有17例(53.1%)出现回缩趋势,阿司匹林组为5例(41.7%)。华法林+阿司匹林组有15例(46.9%)患儿的冠状动脉瘤内径无明显变化,阿司匹林组为7例(58.3%)。(4)华法林+阿司匹林组有2例(6.3%)发生冠状动脉内血栓,阿司匹林组为3例(25,O%)。华法林+阿司匹林组有1例(3.1%)发生心肌梗死,阿司匹林组为3例(25.0%)。阿司匹林组有2例(16.7%)死亡,而华法林+阿司匹林组无死亡病例。阿司匹林组有2例(16.7%)发生冠状动脉狭窄,1例(3.1%)发生冠状动脉闭塞,华法林+阿司匹林组有1例发生冠状动脉狭窄,但未出现冠状动脉闭塞。(5)华法林+阿司匹林组有1例发生严重出血事件,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另外,有8例出现鼻出血,共19例次。阿司匹�
郑远征杜忠东
关键词:川崎病巨大冠状动脉瘤华法林抗凝治疗预后
液相芯片技术及其在炎症性疾病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2年
液相芯片技术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美国Luminex公司研制,是集合流式细胞、激光、数字信号处理及传统化学技术为一体的新型生物分子检测技术。该技术使用荧光编码的聚苯乙烯微球作为特异性反应的固相载体,通过偶联试剂的作用,将蛋白质、寡核苷酸、小分子肽类及脂肪偶联到微球的表面构成不同的检测探针。在反应体系中,探针通过特异性反应捕获待测分子,再加入用荧光标记物标记的报告分子与其充分反应后,经过检测而得到悬液芯片系统的待测分子。它的最大特点是通量大、灵活性好,因而被广泛应用于科研及临床诊断中。
郑远征杜忠东
关键词:液相芯片技术炎症性疾病分子检测技术特异性反应LUMINEX数字信号处理
126例儿童颅脑外伤的临床分析
探讨儿童颅脑外伤的常见原因、临床特点,为减少意外伤害所致小儿颅脑外伤的发生及改善其预后提供临床依据.
郑远征王荃武洁
关键词:儿童患者颅脑外伤预后分析
126例儿童颅脑外伤患者致伤因素及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被引量:12
2019年
目的分析需住院或留院观察的颅脑外伤(TBI)患儿的致伤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8月31日于急诊科就诊且需留院治疗的126例TBI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致伤因素及部分临床特点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126例TBI患儿中,男95例,女31例,年龄2.8(0.8,5.5)岁,以<1岁者最多(48/126,38.1%),死亡26例。TBI类型前2位是硬膜外血肿(54.0%)、蛛网膜下腔出血(50.8%),入院24?h内有83例(65.9%)患儿Glasgow昏迷量表评分≤8分。不同年龄组TBI致伤因素、发生场所各不相同。TBI最常见的前2位致伤因素为坠落/摔伤(51.6%)和道路交通伤害(42.9%)。与其他年龄段相比,<1岁患儿最易发生坠落/摔伤(46%,P=0.023)。道路交通伤害所致TBI高发年龄段为3~6岁(35%,P<0.001)。伤害发生场所集中于家中(47.6%)和公路/街道(45.2%);所有家中致伤患儿中,<1岁组所占比例最高(48%,P=0.002),3~6岁患儿主要受伤地点为公路/街道(53%)。造成TBI患儿死亡的首位致伤因素是道路交通伤害(69%);死亡病例中,以<1岁患儿最多(62%)。结论不同年龄组TBI患儿的致伤因素和发生场所不尽相同。1岁以下儿童发生TBI比例高、死亡人数最多,多为家中发生坠落/摔伤所致。3~6岁儿童易因道路交通伤害发生TBI。道路交通伤害最易导致死亡。
武洁王荃郑远征张成晔王龙霍枫
关键词:颅脑外伤致伤因素儿童
抗高血压药物在小儿高血压危象紧急处理时的临床应用被引量:7
2013年
小儿高血压危象属儿科相对罕见的急症,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需及时、安全、有效的治疗以缓解临床症状,减轻脏器损害,提高生存质量并降低病死率。虽然许多抗高血压药物在小儿高血压危象的治疗中被应用了数十年,但该类药物的临床研究资料多来源于成人,小儿高血压危象中应用的随机对照研究较少,且多为小样本研究,科学性及说服力不足,故临床上小儿高血压危象的药物选择仍然是一大难题。本文旨在结合文献对抗高血压药物在小儿高血压危象中的应用进行简介。
杜忠东郑远征
关键词:高血压危象抗高血压药物儿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