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喆霏

作品数:20 被引量:43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院药学研究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广东省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3篇微球
  • 7篇乳化法
  • 7篇乳化法制备
  • 6篇药物
  • 6篇缓释
  • 5篇乙醇酸
  • 5篇聚乙醇酸
  • 5篇缓释微球
  • 5篇G-P
  • 5篇LGA
  • 4篇复合微球
  • 3篇蛋白微球
  • 3篇释药
  • 3篇固体分散体
  • 3篇二氟
  • 3篇二氟尼柳
  • 2篇蛋白
  • 2篇性药
  • 2篇药物微球
  • 2篇酮类

机构

  • 15篇中山大学附属...
  • 13篇中山大学
  • 1篇暨南大学附属...

作者

  • 20篇郭喆霏
  • 15篇罗宇燕
  • 15篇张永明
  • 10篇钟晨
  • 6篇罗永梅
  • 5篇吴传斌
  • 3篇陆明
  • 3篇成晓岚
  • 3篇姜彩云
  • 2篇苏健芬
  • 2篇黄小舟
  • 2篇黎呐
  • 2篇卓世添
  • 1篇温新国
  • 1篇王荣昌
  • 1篇万斯斯
  • 1篇彭新生
  • 1篇黄际薇
  • 1篇董怡萱
  • 1篇刘旭

传媒

  • 3篇中山大学学报...
  • 3篇广东药学院学...
  • 3篇今日药学
  • 2篇中国医院药学...
  • 1篇中国药房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清远职业技术...
  • 1篇2017年广...

年份

  • 1篇2019
  • 6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1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个新型的药物递送系统——红细胞膜仿生纳米粒被引量:3
2019年
结合纳米粒优良的载药特性和细胞膜作为外壳来包载合成的纳米粒内核,使其伪装成内源性物质,减少网状内皮系统的摄取和免疫识别,构建一个新型的药物递送系统——红细胞膜仿生纳米粒递药体系。采用反溶剂法制得纳米粒(nanoparticles,NP),采用离心法提取红细胞膜(red blood cell membranes,RBCM),红细胞膜与纳米粒不同比例共挤压不同次数来制备红细胞膜仿生纳米粒(red blood cell membranes biomimetic nanoparticles,RBCM-NP)。通过透射电镜、马尔文粒度仪来表征NP和RBCM-NP,利用生物素化纳米粒(biotinylated nanoparticle,BTNP),与链霉亲和素(streptavidin,ST)孵育会发生聚集反应来研究红细胞膜的覆盖程度。NP和RBCM-NP粒径均一,优化处方红细胞膜能够完全包裹住纳米粒,重现性良好。
黄际薇姜彩云罗宇燕郭喆霏张永明
关键词:纳米粒红细胞膜
SPG膜乳化法制备载蛋白的CA-gel/PLGA复合微球被引量:1
2016年
采用SPG膜乳化法,在PLGA微球的制备基础上,利用Sa与Ca^(2+)螯合形成难溶于水的CA-gel原理,以粒径、载药量、包封率、体外释放行为等作为评价指标,研究制备载蛋白药物的CA-gel/PLGA复合微球的新工艺,并对比复合微球和PLGA微球的载药释药特性的差异。与PLGA微球相比,复合微球的载药量由6.94%增加至8.35%,包封率由62.47%增加至75.16%,突释率由42.32%下降至30.84%。复合微球在经历早期的突释之后以较为均匀的速度缓慢持续释放药物,与PLGA微球相比,2~40 d的累积释放量由31.76%增加至40.29%。两者的释药曲线均符合Peppas-Sahlin方程(R^2>0.99),表明释药机制是扩散和溶蚀协同作用。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到复合微球的结构更为致密,表面孔洞数量及面积明显减小,将其冷冻切片后观察到近表面的孔洞较少,平面孔隙率及孔隙数量均减小。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更多的蛋白药物被包裹在复合微球内部,其荧光强度明显增强。表明CA-gel/PLGA复合微球能有效提高载药量和包封率,降低突释率,使微球后期释药增加。
钟晨罗宇燕郭喆霏罗永梅张永明
关键词:突释
负载蛋白、多肽类药物微球立体形态及分布的测定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负载蛋白、多肽类药物微球立体形态及分布的测定方法,属于微球测定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样品准备:将微球以固定液固定后,加入染色剂结合微球中的蛋白、多肽类药物;2)纳米计算机断层扫描:将待测微球样...
张永明罗宇燕黎呐郭喆霏钟晨
二氟尼柳固体分散体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二氟尼柳固体分散体及其制备方法,该固体分散体由作为活性成分的二氟尼柳和高分子载体材料制备而成,所述高分子载体材料占二氟尼柳固体分散体的质量百分含量为40-90%,所述高分子载体材料选自聚维酮类、共聚维酮类...
吴传斌陆明郭喆霏
文献传递
SPG膜乳化法制备粒径均一可控的载蛋白缓释微球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研究一种制备粒径均一可控的载蛋白缓释微球的新工艺,探究微球粒径、载体材料、形态结构与微球载药释药性能的关系。方法: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药物,PLGA和PEG-PLGA作为载体材料,采用SPG膜乳化法,通过调整不同孔径(3,5,7,12μm)的SPG膜制备不同粒径的微球。考察微球粒径、包封率、释放行为、表面/内部形态等性质,并对微球微观结构相关的参数如孔径、平面孔隙率等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微球的粒径与SPG膜孔径呈正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0.9。随着微球粒径的增大,载药量和包封率也呈现增大的趋势,突释减轻。PLGA和PEG-PLGA微球的内部结构随微球粒径增加的变化差异较大。结论:获得较为满意的制备载蛋白微球的新工艺,微球形态圆整,粒径均一可控。
罗永梅郭喆霏钟晨罗宇燕张永明
关键词:PLGA缓释微球
二氟尼柳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工艺研究及质量评价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索热熔挤出制备工艺对二氟尼柳固体分散体理化性质及溶出度的影响。方法以PVP-VA为聚合物载体,采用热熔挤出法制备二氟尼柳固体分散体。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粉末X线衍射法、偏光显微镜、红外光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系统研究不同制备工艺下固体分散体的理化性质和体外溶出情况。结果随着挤出温度和螺杆转速的提高,二氟尼柳固体分散体中残留晶体减少,二氟尼柳与载体间相互作用力增强,溶出加快。挤出温度为140℃,螺杆转速为250 r/min时,二氟尼柳晶体完全消失,得到无定形固体分散体,且该固体分散体30 min即完全溶出。结论较高挤出温度和螺杆转速有利于制备无定形固体分散体,提高二氟尼柳溶出度。
郭喆霏黎永诚刘旭陆明吴传斌
关键词:二氟尼柳挤出温度螺杆转速
SPG膜乳化法制备载蛋白的PEG-PLGA复合微球
目的:考察在内水相加入海藻酸钠,外水相加入氯化钙,对SPG膜乳化法制备PEG-PLGA微球的载药释药特性的影响。方法:扫描电镜观察微球内外形态,并计算其结构参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药物在微球内部的分布情况;并考察微球的...
郭喆霏钟晨罗永梅罗宇燕张永明
关键词:缓释微球
文献传递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析载蛋白微球的结构及药物分布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表征微球,获得微球内部药物分布及结构信息。方法:分别以异硫氰酸荧光素牛血清白蛋白(FITC-BSA)和牛血清白蛋白(BSA)为蛋白模型药物,采用复乳化法制备聚酯类聚合物微球。运用CLSM对载FITC-BSA的微球扫描成像,进行图像分析和三维重建;并通过CLSM考察载BSA微球对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的摄取,研究微球突释。结果:CLSM实现微球内部药物分布的可视化及其三维重构,并检测药物分布均匀性。摄取实验表明,在释放初期,包载药物很可能通过与微球表面相连接的孔洞扩散释放,造成突释。结论:CLSM可观察微球内部药物分布及结构。
郭喆霏成晓岚罗宇燕黄小舟张永明
关键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药物分布
用于全肠外营养的海豹油脂肪乳的处方工艺研究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优化用于全肠外营养的海豹油脂肪乳的处方和工艺,并考察其性质。方法通过高速剪切法制备初乳,再用高压均质法制备脂肪乳;以平均粒径、多分散系数(PDI)、Zeta电位、离心稳定性常数等为评价指标,通过归一化多项指标,用正交设计法优化制剂处方,同时考察影响其质量的工艺因素;将根据优化处方和工艺制得的制剂分别置4、25℃考察稳定性。结果最佳处方(μ)为:海豹油20%,卵磷脂E一800.9%,泊洛沙姆1880.9%;优化工艺为:氮气保护下,采用60MPa压力均质8次,灌封,121oC、灭菌15min;所制备的脂肪乳pH值为7.0-7.5,平均粒径为(251.0±3.1)nm,PDI为(0.056±0.012),Zeta电位为(-39.3±4.7)mV,主要脂肪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35±0.04)%、(0.95±0.02)%、(2.54±0.02)%;在4、25℃下避光放置3个月制剂稳定。结论本处方工艺制备的脂肪乳性质稳定。
苏健芬郭喆霏卓世添温新国彭新生王荣昌吴传斌
关键词:全肠外营养脂肪乳
微球中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浓度与微球结构、释药、降解的关系研究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研究微球中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浓度与微球结构、释药、降解的关系。方法: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药物,采用复乳法制备PLGA浓度分别为10%、15%、20%的BSA-PLGA微球,以包封率、载药量、粒径为指标考察PLGA浓度对3种微球性质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3种微球和降解40 d内的外观和内部形态;使用荧光蛋白-异硫氰酸荧光素牛血清白蛋白代替BSA作为模型药物制备PLGA微球,并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荧光蛋白在微球骨架内的分布情况;采用BCA法考察3种微球的体外释药情况;采用压汞仪考察降解28 d内20%PLGA所制微球的孔径、孔隙率、截面孔隙率的变化;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法检测10%、20%PLGA所制微球降解28 d内分子质量及其降解模型拟合。结果:与10%、15%PLGA所制微球比较,20%PLGA所制微球的包封率[(81.96±1.84)%]和粒径[(139.50±0.21)μm]最大,载药量[(7.28±0.45)%]最低,截面孔隙率[(32.35±1.98)%]和孔径[(12.43±0.14)μm]最小,释药突释率最低,40 d内的释放速率相对较慢,降解后截面孔隙率最大,降解均遵循假一级模式(r2=0.065 3)。结论:在考察范围内,随着PLGA浓度的增加,微球的结构更致密,释药更平稳,降解更易形成中空结构。
罗宇燕成晓岚郭喆霏钟晨张永明
关键词:微球缓释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