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美华

作品数:18 被引量:9H指数:1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6篇齐物
  • 6篇齐物论
  • 6篇庄子
  • 6篇物论
  • 5篇《庄子·齐物...
  • 4篇哲学
  • 4篇政治
  • 3篇《齐物论》
  • 2篇道德
  • 2篇性善
  • 2篇意蕴
  • 2篇哲学解读
  • 2篇圣人
  • 2篇自在
  • 2篇理智
  • 2篇良知
  • 2篇拒斥
  • 2篇浑成
  • 2篇本体论
  • 2篇12

机构

  • 18篇华东师范大学
  • 14篇上海财经大学
  • 5篇上海师范大学

作者

  • 18篇郭美华
  • 1篇郭美华

传媒

  • 8篇商丘师范学院...
  • 1篇东岳论丛
  • 1篇周易研究
  • 1篇浙江社会科学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社会科学
  • 1篇现代哲学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国际儒学(中...

年份

  • 2篇2024
  • 5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03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神人的混冥与自然而自由之在到绝望的希望与清白之在——《庄子·天地》第12—15节解读
2023年
《庄子·天地》最后四节在内容上有所深化。第12节,苑风具有儒家式圣人倾向,以为一般民众需要给予他们以价值、秩序的“圣治”,其基础在于圣人具有不容已的“德性”与高超的“神光”;而谆芒则以每个人在其自身的无治为圣治,以每个人以及所有人的自得其德为德人,以不可认知的命运与生命的未知绽放之混冥一体作为神人。第13节,通过门无鬼与赤张满稽讨论周武王之血腥杀伐与舜之禅让,拒斥了暴力血腥与仁义伪饰,而凸显了自然、自在而自由的人类生存之境。第14节,庄子以自陈式论调揭示了流俗世界欲求独得之见而陷于道谀的悖谬,在举世大愚大惑的境遇下,觉解者只能隐逸而生,持一份绝望的希望。第15节,以百年之木破断失性为喻,说明五色、五声、五臭、五味、五趣以及仁义对于人的残生伤性,吁求走出生命的自囚而迈向自由与清白之在。
郭美华
从政治之域到有无浑成之境——《庄子·天地》第六—八节哲学解读被引量:1
2020年
《天地》篇第六、七两节继续深化着政治批判,第六节揭示出尧以君子之德治理天下而伪为圣人之治,区分君子之政任个体之德,而圣人之政依循超越而普遍自在之道;第七节进一步阐明仁义(狭义道德)与政治之间的不一致,无序之政治的展开必然导致仁义(狭义道德)的衰败;接着在第八节绽露了庄子哲学中一个重要的论述,即通过从泰始到大顺的讨论,显露出有无浑成的整体之分化展开及其返回的生存之境。
郭美华
关键词:《天地》
泛性善论及其反思——读李存山关于传统“性善论”研究札记
2022年
传统对性善的理解,大多陷于纯粹观念思辨的窠臼,遮蔽了性善之本质在于存在活动自身之展开的真意。李存山将泛道德主义称为泛性善论,认为需对其概念的使用进行区分:一种是严格的、哲学意义上的使用,即程、朱所提出的道德之性理泛在于世界万物,这种“泛道德论”也可称为“泛性善论”;另一种是宽泛的、文化学意义上的使用,即指道德的因素泛化到文化的其他领域,限制了其他因素的发展,这种意义上的“泛道德论”应称为“道德中心主义”。在李存山看来,从孟子的道德中心主义或性善论,发展而至于宋明儒学的本体—宇宙论或泛性善论,是传统性善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其间蕴含着值得分析与反思的诸多内涵:宋明新儒学的理论形式是解释普遍宇宙的一切形态及其规律的世界观,而其思想旨归仍是要高扬自孔孟以来的仁义道德,这就决定了新儒学的世界观是一种泛道德主义的世界观。
郭美华
齐物之境对于仁义-政治的拒斥——以《齐物论》“尧问于舜”章为中心的讨论被引量:1
2020年
《齐物论》“尧问于舜”章对于“齐之为齐”的涵义是一个简洁而深刻的阐明,它指明一个基本的视野,即齐物之境排斥仁义-政治之域。舜以“德进于日”为尧之征伐作辩护,透露出仁义-道德与权力政治的沆瀣与媾和,扭曲了齐之为齐的真正本质,湮灭了齐物之境的真正可能。郭象力图以齐物之境与仁义-政治的一致性来解释尧舜对话,最后将齐物之境理解为个体性境界。章太炎则点明了孟子式儒家仁义-道德之名为武力征伐之口实,明确说明庄子的齐物之境超越了仁义-道德之境。在庄子与孟子的简单对比中,齐物之境被理解为一个差异性他者与自我共存的无限世界,区别于基于特定仁义-道德观念而总体化的世界。
赵帅锋郭美华
良知的迷醉--以《孟子》中“酒”为中心的讨论被引量:1
2018年
《孟子》一书有九处论及"酒",其中有在日常意义上对酒的承认,但更多的是从道德理性的绝对性与纯粹性出发,体现出对酒之迷醉的拒斥。如此拒斥,引而至于政治上的禁酒,体现出孟子政治上的迷惘。而这在更深层次上,体现了孟子哲学追求绝对而纯粹的道德透明,最终走向了其反面,即由绝对自觉透明的道德自我,转而消解了天的自在性,湮没了万物的自在性和整体世界的自在性,且否定了他者的差异性与独立性。就此而言,拒斥酒之迷醉的孟子良知哲学,实质上是无酒的良知迷醉,它在彰显生命存在的某些侧面之际,却遮蔽了生命更为深邃与广袤的整体。
郭美华
关键词:良知迷醉
理智玄思的终止与生存的跃入——《庄子·齐物论》第9节解读
2023年
《庄子·齐物论》第9节“类与不类相与为类而不异”一段,可以说是齐之为齐的点睛之笔。不得不言是人自身存在的本性使然,但是,没有任何一种言说可以超越其自身之外的一切言说而为普遍绝对性的真理。言齐之言的要点就在于将自身置于与自身之外的无穷意见中,作为意见之一而不僭越为普遍之物。言说在其自身有着无穷倒退,作为生存论领悟的言齐之言,悬置了无穷倒退的理智玄思而跃入生存之中。如此跃入,是基于对于理智玄思与言说之“悖谬”的深沉领悟。理智之思与言说的悖谬,即所谓“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用不同甚至含义对立的概念来将不同对象加以区别,却导致概念之间含义的不同乃至于不同对象之差异的差别消失,最终勾销了对象自身。
郭美华
关键词:《齐物论》悖谬
本质主义普遍性的拒斥----《庄子·齐物论》第12节解读
2024年
庄子对“物之所同是”的拒斥和否定,显示了与孟子肯定“心之所同然”的不同意蕴。庄子否定认知主义的普遍性,其实质是否定了本质主义的普遍性。但庄子并没有否定普遍性本身,而是捍卫了个体主义普遍性,即个体自由生存的普遍可能性。与孟子的本质主义普遍性相比,庄子的个体主义普遍性更为契合当代政治哲学的自由向度。
郭美华
关键词:本质主义个体主义
熊十力本体论哲学研究
熊十力哲学作为“本体论”,以“求真见体”为鹄的.体即其所谓真实的存在,而这主要是指人自身的存在.熊氏对于真实本体的寻求,受制约于近现代中国社会背景,是对于时代问题的反思,近现代中国社会历史的演进,表现为普遍价值信仰的重建...
郭美华
关键词:熊十力本体论人生观
生活:本源、展开及其意义--关于“生活儒学”三个问题的讨论
2020年
生活儒学作为一种哲学理论创构,强调生活作为本源,是爱与思(情感与领悟)同生活本身的浑融一体,其中蕴涵着以当下之行动作为真正本源的意义;而在一无所有的生活本源中,经由思而生成人和万物(主体与客体),最为重要的是重建以个体主体为本体的本体论,这是富于哲学洞见的致思进路;同时,生活儒学在哲学、生活本身与儒学的关系上,尽管皈依于儒学的价值立场,但因为其哲学进路和对于生活本身的强调,使得生活儒学具有不同于原教旨主义儒学的深刻性与开放性。
郭美华
关键词:生活儒学本源无中生有
克服政治、圣人与知识-技术以成就真实的个体——《庄子·天地》第9—11节解读
2023年
在一定程度上,《庄子·天地》第9—11节的内容具有连续性。第9节是孔子与老聃的对话,孔子认为流俗的政治治理与人的本性是一致的,人的本质应该经由政治治理而生成并与之相合。但是老聃揭露了政治治理与仁义相沆瀣的本质,即它以悖逆于人之自然的东西当作人的本质,而倡言忘己而让万有入于自然。第10节是蒋闾葂与季彻的对话,前者认为政治治理者应该标举自身的德性以治理天下,而季彻则指出政治治理者的道德自高必然走向权力自高(即突出权力的至上性),从而使得治理者与被治理者都丧失自身——陷入“贼心”。由此,季彻认为,真正的自然真实之在必须克服贼心而迈入独志(自然而真实的个体)。第11节是子贡与汉阴丈人、子贡与孔子的对话,通过对子贡这个人物的知识性-技术性-功利性取向的剖破,以及孔子对于知识性认知的否定,昭示了汉阴丈人作为隐逸者生存的、不可被认知的自然真实性(浑沌之在)。
郭美华
关键词:机心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