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金茜

作品数:26 被引量:242H指数:9
供职机构:温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温州市医药卫生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全球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艾滋病
  • 9篇病毒
  • 5篇影响因素
  • 5篇艾滋病病毒
  • 3篇死亡率
  • 3篇病毒治疗
  • 2篇性行为
  • 2篇自愿咨询
  • 2篇自愿咨询检测
  • 2篇流行病
  • 2篇流行病学
  • 2篇梅毒
  • 2篇美沙酮
  • 2篇美沙酮维持
  • 2篇美沙酮维持治...
  • 2篇抗病毒
  • 2篇抗病毒治疗
  • 2篇HIV/AI...
  • 2篇存活
  • 2篇存活时间

机构

  • 19篇温州市疾病预...
  • 4篇温州市鹿城区...
  • 3篇浙江省疾病预...
  • 3篇浙江省温州市...
  • 1篇温州市公安局
  • 1篇瑞安市疾病预...
  • 1篇平阳县疾病预...

作者

  • 22篇金茜
  • 20篇叶振淼
  • 18篇王大勇
  • 18篇苏德华
  • 15篇赵丽娜
  • 11篇汪若秋
  • 11篇陈向阳
  • 6篇张洪淼
  • 4篇樊丽辉
  • 3篇张鹤美
  • 3篇陈栋
  • 1篇李小春
  • 1篇赵东设
  • 1篇陈钢
  • 1篇王良怀
  • 1篇倪庆翔
  • 1篇周祖木
  • 1篇薛大燕
  • 1篇郑锦雷
  • 1篇何林

传媒

  • 9篇疾病监测
  • 2篇实用预防医学
  • 2篇浙江预防医学
  • 2篇中国预防医学...
  • 2篇中国艾滋病性...
  • 2篇预防医学
  • 1篇中国乡村医药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年份

  • 3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5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8
  • 1篇2001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美沙酮维持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被引量:17
2012年
目的探讨美沙酮维持治疗(MMT)依从性的相关影响因素,为提高美沙酮维持治疗的依从性、发挥其综合作用提供指导依据。方法于2010年12月20-31日对方便抽样抽取的温州市乐清县、永嘉县、苍南县3所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的维持组及脱失组共962人进行问卷调查,运用多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影响治疗依从性的相关因素。结果使用美沙酮后出现不良反应、最初参加MMT时决心弱、门诊医生服务态度一般、未在门诊接受过艾滋病宣教、参加MMT没能提高生活质量是MMT脱失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46.53、2.91、3.35、2.08和2.53(P<0.05);治疗期间不清楚如何获得毒品为脱失的保护因素。此外,维持组和脱失组在婚姻状况、月收入、家人对治疗的态度、与非吸毒朋友的交往、治疗剂量、消极感受、门诊位置及开诊时间是否方便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门诊医务人员的治疗技能和心理干预技巧,强化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建立社会支持,开展多元化及人性化的服务模式已成为提高美沙酮维持治疗依从性、发挥其综合作用的重要手段。
赵丽娜王大勇张洪淼叶振淼金茜苏德华邓为民陈丽秀陈钢
关键词:美沙酮维持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温州市中老年HIV/AIDS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20
2014年
目的对温州市1988—2013年中老年(≥50岁)HIV/AIDS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制定艾滋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专报系统收集温州市1988—2013年≥50岁HIV/AIDS病例资料,对病例分布特点、传播途径及发现途径等进行分析。结果温州市1988—2013年累计报告≥50岁HIV/AIDS 446例,占累计报告HIV/AIDS总数的20.46%(446/2 180),其中≥50岁死亡病例占累计报告死亡总数的38.63%(141/365)。446例≥50岁HIV/AIDS中,男女比为4.01∶1;平均年龄(62.5±9.4)岁;本市户籍占90.35%;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65.92%;农民占51.79%。病例数最多为鹿城区167例,乐清市127例;以异性传播为主,占85.65%;以医疗机构发现途径为主,占73.99%。结论温州市≥50岁HIV/AIDS病例数增长明显,异性接触是主要传播途径,应提高中老年安全性意识并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
王大勇赵丽娜叶振淼金茜苏德华张洪淼
关键词:中老年人艾滋病
2014-2022年浙江省温州市结直肠癌死亡趋势及寿命损失分析
2024年
目的 分析2014-2022年浙江省温州市结直肠癌死亡水平、变化趋势及寿命损失情况,为制定结直肠癌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温州市慢性病监测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14-2022年温州市结直肠癌死因监测资料进行分析,计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PYLL)等指标,运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分析结直肠癌死亡的时间变化趋势,采用灰色动态模型GM(1,1)进行预测。结果 2014-2022年温州市结直肠癌累计死亡11 113例,占所有癌症死亡的9.13%,死因顺位一直保持在第4位。2014-2022年温州市结直肠癌平均粗死亡率为15.13/10万,标化死亡率为11.24/10万,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APC=4.47%,P<0.001),标化死亡率呈稳定状态(APC=0.97%,P=0.039)。男性平均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分别为18.28/10万、13.28/10万,均高于女性的11.75/10万、8.88/10万(均P<0.05)。城市地区结直肠癌死亡率高于农村地区(χ^(2)=21.569,P<0.001)。结直肠癌年龄别死亡率随年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趋势χ^(2)=33 278.865,P<0.001),50岁以上人群死亡率增长更加明显,85~岁年龄组死亡率最高,达到182.04/10万。各年龄组死亡率随时间未出现变化趋势(均P>0.05)。2014-2022年温州市结直肠癌死亡造成的PYLL为50 895.00人年,PYLL率0.75‰,男性PYLL、PYLL率均高于女性。PYLL率随年龄增长先升后降,高峰在60~岁年龄组。预测未来5年结直肠癌粗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2027年将达到23.30/10万。结论 2014-2022年浙江省温州市居民结直肠癌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男性、中老年人和城市地区居民是高危人群。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疾病负担将会越来越严重,应针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加强结直肠癌筛查,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叶振淼郑宇航樊丽辉姜雪霞张默涵罗永园谢轶敏金茜
关键词:结直肠癌死亡率
1985-2016年浙江省温州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生存时间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了解1985-2016年浙江省温州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生存时间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筛选198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报告、现住址为温州市的HIV/AIDS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全死因死亡相关信息,通过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和全死因病死率,利用Kaplan-Meier比较不同组别生存时间的差异,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生存时间影响因素。结果共有3 381例HIV/AIDS纳入研究队列,累计观察9 885.50人年,全死因病死率为5.20/100人年,全死因病死率从2006年开始下降并呈现持续降低的趋势。平均生存时间为16.35年(95%CI:14.848~17.858)。HIV/AIDS前1、5、10年的累积生存率抗病毒治疗组分别为89.64%、83.60%和80.58%,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组分别为89.64%、64.44%和40.36%。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确诊时年龄、职业、感染途径、抗病毒治疗、首次CD4计数和样本来源是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15~、30~、45~岁年龄组死亡风险低于60岁以上年龄组,服务人员/学生、疾控机构检测发现、接受抗病毒治疗、首次CD4计数≥100个/mm3者的死亡风险分别低于农民、医疗机构检测发现、未接受抗病毒治疗、首次CD4计数<100个/mm3者。结论温州市HIV/AIDS全死因病死率逐年下降,今后仍要进一步扩大宣传教育,扩大检测以尽早发现HIV感染者,并及时提供抗病毒治疗,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减少死亡的发生。
叶振淼金茜王大勇赵丽娜苏德华陈向阳汪若秋陈栋张鹤美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存活时间回顾性队列研究
温州市城乡大学新生艾滋病相关知识及性行为的调查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了解温州市城乡大学新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婚前性行为现状及所持态度,为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艾滋病预防策略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形式对373名温州市大学新生进行调查,使用EpiData 3.1软件录入数据,运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农村女生中,认为艾滋病患者不应被隔离和反对婚前性行为的分别占66.0%和63.8%,均高于城市女生;而认为艾滋病离大学生不远、性交时会采取避孕的分别占63.8%和65.9%,均少于城镇女生;有过接吻、拥抱、爱抚行为的城镇男生分别为43.9%、61.5%和41.5%,高于乡村男生;表示接受过艾滋病方面知识的城镇学生为62.5%,明显高于农村学生(46.4%),以上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视农村艾滋病宣教工作,开展与性教育相结合的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使其成为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主力军。
王大勇张洪淼苏德华金茜樊丽辉叶振淼
关键词:大学新生城乡艾滋病性行为
温州市1999年霍乱病原学鉴定报告
2001年
李小春王良怀金茜
关键词:霍乱病原学
温州市乳腺癌死亡及减寿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2014—2022年浙江省温州市女性乳腺癌死亡变化趋势及寿命损失情况,为乳腺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温州市慢性病监测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14—2022年温州市户籍女性乳腺癌死亡病例资料,计算粗死亡率;采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中国人口标化率(中标率),采用Segi's世界标准人口构成计算世界人口标化率(世标率);采用潜在减寿年数(PYLL)、潜在减寿率(PYLLR)和平均减寿年数(AYLL)分析寿命损失情况;采用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析死亡率、PYLLR和AYLL变化趋势。结果2014—2022年温州市女性乳腺癌累计死亡2523例,居女性恶性肿瘤死亡顺位第五位。女性乳腺癌粗死亡率为7.13/10万,呈上升趋势(AAPC=2.186%,P<0.05);中标率为5.93/10万,世标率为4.39/10万,无明显变化趋势(AAPC=-0.617%、-0.602%,均P>0.05)。女性乳腺癌粗死亡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P<0.05);2014—2022年≥65岁组女性乳腺癌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AAPC=3.283%,P<0.05),15~<45岁、45~<65岁组无明显变化趋势(AAPC=-1.011%、-1.850%,均P>0.05)。女性乳腺癌PYLL为41227.50人年,PYLLR为1.23‰,AYLL为19.44年/人;其中AYLL呈下降趋势(AAPC=-1.969%,P<0.05),PYLLR无明显变化趋势(AAPC=-0.527%,P>0.05)。结论2014—2022年温州市女性乳腺癌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AYLL呈下降趋势,≥65岁女性是重点防制人群。
叶振淼樊丽辉郑宇航姜雪霞李慧君张默涵谢轶敏罗永园金茜
关键词:乳腺癌死亡率
浙江省温州市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流行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5
2015年
目的了解温州市男男性行为(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人群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流行趋势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艾滋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1-2013年采用滚雪球、活动场所招募和网络招募等方法获得调查对象,采用统一的监测问卷进行调查,并抽血进行艾滋病病毒(HIV)抗体、梅毒抗体检测。描述性分析MSM人群的人口学特征、艾滋病知晓率、危险行为特点,χ2检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人口学特征人群的HIV感染率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11-2013年共调查MSM 1204例,样本来源以公园/公厕为主,占28.9%,平均年龄(30.16±8.64)岁,30岁以下占53.8%,未婚占59.7%,高中及以上占59.8%,本地居住时间2年以上占62.4%。艾滋病知晓率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χ2=80.23,P<0.05)。MSM人群中最近6个月与同性发生肛交性行为比例为75.7%。最近6个月安全套坚持使用率和最近一次安全套使用率分别为47.1%和75.7%,历年无变化(χ2值分别为3.81和0.06,均P>0.05)。最近6个月与同性发生商业性行为的比例在逐年下降(χ2=73.69,P<0.05),但是安全套坚持使用率历年未发生变化(χ2=7.82,P>0.05)。HIV阳性检出率为7.39%,历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3,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样本来源、本地居住时间、梅毒感染与HIV感染有关。结论温州市MSM人群HIV感染率处于较高水平,"知-行"分离现象明显,需引起重点关注,应该根据MSM人群特点进一步完善综合干预措施和方法。
叶振淼王大勇薛芳辉赵丽娜苏德华金茜汪若秋陈向阳
关键词: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影响因素
浙江省温州市两种戒毒模式戒毒人员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分析浙江省温州市美沙酮维持治疗与强制隔离戒毒两种不同模式戒毒人员的生存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提高戒毒人员生存质量的卫生服务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药物成瘾者生存质量评定量表(QOL-DA)及自制问卷对温州市199名美沙酮维持治疗人员与207名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进行生存质量测定,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美沙酮维持治疗人员与强制戒毒人员年龄、户籍、婚姻状况、毒龄、吸食毒品种类、吸毒方式、戒毒次数、当前戒毒持续时间及是否患有吸毒相关疾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戒毒人员总体生存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美沙酮维持治疗人员戒断症状与毒副反应得分低于强戒组,社会功能得分高于强制戒毒组(P<0.05)。吸毒相关疾病、毒龄、当前戒毒持续时间是戒毒人员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结论温州市两种不同戒毒模式戒毒人员生存质量各个领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应针对各自薄弱环节采取卫生服务措施以提高其生存质量。
赵丽娜郑剑王大勇叶振淼金茜苏德华陈向阳汪若秋陈丽秀郭君
关键词:美沙酮维持治疗强制戒毒影响因素
2004-2009年浙江省温州市吸毒人群艾滋病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6
2011年
目的了解浙江省温州市吸毒人群艾滋病病毒(HIV)的感染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针对吸人群艾滋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4—2009年在温州市强制戒毒所戒毒的3798名吸毒人员采用统一的监测问卷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抽血进行HIV抗体检测。结果2004—2009年共调查3798名吸毒者,共检出HIV抗体阳性者10例,各年HIV抗体阳性检出率均低于1%,90%可信区间均低于2%。吸毒人群平均年龄(32.25±6.52)岁,以20~39岁年龄段为主,占88.52%,本地户籍占76.91%。吸毒方式以口吸为主,占72.09%,近几年共用注射器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X^2=16.57,P〈0.05)。吸毒人群中吸食新型毒品的比例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X^2=362.47,P〈0.05),其商业性性行为发生率有上升趋势(X^2=74.63,P〈0.05),发生商业性性行为时每次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X^2=17.74,P〈0.05)。结论温州市吸毒人群HIV感染率总体处于低流行水平,但仍存在艾滋病传播的相关危险行为,新型毒品流行迅速,需引起更多关注,对此类人群应采取有效的综合干预措施,以遏制艾滋病在此类人群中传播。
叶振淼王大勇张洪淼苏德华金茜杨晓菲陈栋
关键词:吸毒人群艾滋病阳性检出率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