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钱逸

作品数:37 被引量:259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攀登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5篇天文地球
  • 34篇生物学

主题

  • 20篇化石
  • 13篇寒武世
  • 9篇早寒武世
  • 7篇寒武纪
  • 7篇寒武系
  • 5篇下寒武统
  • 5篇小壳化石
  • 5篇寒武统
  • 4篇地层学
  • 4篇中寒武世
  • 4篇软舌螺
  • 4篇生物地层
  • 4篇生物地层学
  • 4篇前寒武系
  • 4篇层型
  • 3篇新属
  • 3篇剖面
  • 3篇界线层
  • 3篇界线层型
  • 3篇寒武系底部

机构

  • 35篇中国科学院南...
  • 4篇成都理工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地...
  • 3篇贵州大学
  • 3篇南京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贵州工学院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云南省地矿局
  • 1篇汉诺威大学

作者

  • 37篇钱逸
  • 12篇朱茂炎
  • 10篇李国祥
  • 7篇蒋志文
  • 6篇陈孟莪
  • 6篇冯伟民
  • 6篇孙卫国
  • 4篇赵元龙
  • 4篇何廷贵
  • 3篇杨瑞东
  • 2篇毛家仁
  • 2篇杨爱华
  • 2篇黄友庄
  • 2篇冯曼
  • 2篇袁金良
  • 2篇解永顺
  • 1篇张俊明
  • 1篇姜立君
  • 1篇冯伟民
  • 1篇张位华

传媒

  • 18篇微体古生物学...
  • 7篇古生物学报
  • 2篇地质科学
  • 1篇科学通报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中国古生物学...
  • 1篇中国古生物学...
  • 1篇中国科协20...
  • 1篇中国古生物学...

年份

  • 3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 3篇2002
  • 5篇2001
  • 6篇2000
  • 3篇1999
  • 1篇1997
  • 2篇1996
  • 3篇1994
  • 1篇1993
  • 2篇1992
  • 1篇1984
  • 1篇1982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我国寒武系底部含磷岩系中的棘盔状化石被引量:12
2001年
重点介绍产于我国扬子地台下寒武统底部含磷岩系中的部分具棘、带刺类化石的分布情况和埋藏特征。对它们的分类位置和亲缘关系也作初步探讨 ,认为它们分属于不同的后生动物类群的硬件构造。文中描述了该类化石 3属 4种 ,其中 1新属 1新种———Paradoxiconustypicalisgen .etsp .
钱逸李国祥何廷贵解永顺
关键词:含磷岩系寒武系
贵州台江五河剖面灯影组顶部微体动物化石被引量:5
2005年
贵州台江灯影组白云岩中发现了30~70μm的锥形微体动物化石,它们具有典型的锥管状、似几丁质壳壁和平行纤维结构等生物结构,可能分属软体动物Carinachitids、Arthrochites、Punctatus、Spondylotubus和似几丁虫类化石等5种类型。其中建立了一新属、种SpondylotubustaijiangensisYang(gen.etsp.nov.)。在灯影组白云岩中这一类群的发现对研究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附近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地层,以及寒武纪生物大爆发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杨瑞东钱逸
关键词:灯影组剖面几丁虫动物化石新属
论Paracarinachitids被引量:1
1993年
研究证明Paracarinachitids的外骨骼都不是由8个骨板组成,骨片具有清楚的微层构造,表明它们是由叠覆的生长层组成,每个生长节上有一个小刺,在顶端下侧面前端都有肾形缺凹。同一标本上存在顶端部的融合和远顶端部的分节彼此递交的现象表明这种表象上的差异是后期次生磷灰石包裹或腐蚀的结果;其下侧缘融合和下侧面无缝隙的现象说明将Paracarinachites spinus的骨片分成头板、中间板和尾板是没有根据的。骨片表面存在的针状体是成岩作用的产物,它是粘土矿物和磷酸盐针状结晶体而不是多板纲的骨针。凡此强有力地说明Yangtzechiton是Paracarinachites的晚出同义名。根据形态功能、组织结构,特别是叠覆状排列的骨片和孤立的生长节等特征,paracarinachitids 可能与zhijinitids有密切关系,但两者是否同源尚缺少进一步的证据、据此,笔者认为将paracarinachitids 暂置于分类位置未定的具骨片后生动物较妥。
钱逸
关键词:多板纲化石
我国寒武系底部几种磷酸盐化保存的蓝菌类化石被引量:15
2007年
本文系统描述了产于我国寒武系底部磷矿层中的微型蓝菌类化石4属4种,其中Girvanella sp.和Spirellus columnaris产于新疆阿克苏、乌什玉尔吐斯组和云南会泽、安宁朱家箐组中谊村段,Endoconchia lata产于四川峨眉灯影组麦地坪段,Cambricodium capilloides和一块属种名未定的化石产于陕西宁强灯影组宽川铺段,从而丰富了我国寒武系底部磷块岩层中的蓝菌类化石。本文还讨论了上述微型蓝菌类化石有直接磷酸盐化保存和钻孔磷酸盐铸模保存的两种保存方式。
钱逸李国祥蒋志文陈孟莪杨爱华
关键词:蓝菌寒武系底部磷酸盐化
再论滇东前寒武系与寒武系界线剖面被引量:25
1996年
本文论述了滇东滇池断裂带以东以及滇东北地区连续完整的前寒武系与寒武系界线地层剖面自下而上的层序是旧城段、白岩哨段、“小歪头山段”、待补段、中谊村段、大海段、石岩头段、玉案山段。论证了晋宁王家湾剖面待补段位于“小歪头山段”之上;晋宁梅树村剖面“小歪头山段”磷质条带中的小壳化石是中谊村段向下渗漏的产物,它在岩性上与白岩哨段无多大区别,可归入同一地层段范畴,恢复原命名的白岩哨段涵义。论述了以云南晋宁梅树村剖面为代表的滇池断裂带以西地区前寒武系与寒武系界线地层剖面有沉积间断,缺失了待补段沉积和大海段上部的瘤状白云岩,从而增补了梅树村阶大海段的一个化石带Heraultipegmayunnanensis,基本上肯定了梅树村阶有四个化石组合带。最新研究表明,滇东前寒武系与寒武系最佳界线地层剖面应是滇东北会泽雨碌和大海剖面。滇东前寒武系与寒武系的界线应放在中谊村段与待补段之间,即最古老的小壳化石组合之底。
钱逸何廷贵蒋志文
关键词:生物地层学层型剖面前寒武纪寒武纪
小壳化石保存、壳壁成分和显微构造初探被引量:17
1996年
通过大量薄片,初步总结了寒武纪小壳化石的保存类型及其形成过程。论证了以磷质为特征保存的小壳化石原始成分绝大部分经过了次生磷酸盐化改造,相当一部分为钙质,并提出不同壳壁原始成分的鉴定标准,认为磷质小壳化石多层壳壁结构多为成岩次生构造叠加,原生壳壁显微结构罕见。报道了软舌螺化石具有交叉纤晶显微壳壁构造。
朱茂炎钱逸蒋志文何廷贵
关键词:小壳化石显微构造
最古老的脊椎动物:海口虫或原牙形类?被引量:3
2002年
产自南非晚奥陶世索姆页岩中的牙形动物化石被认为是一类脊椎动物的摄食器官 ,而产自中国云南早寒武世早期的云南虫 (Yunnanozoon)和海口虫 (Haikouella)具有矿化的单锥形牙齿构造 ,被认为是保存了软部的脊椎动物的祖先。经比较研究后提出了产自比澄江动物群更低层位 (梅树村阶 )中的原牙形类Protohertzina和Protocanthocordylodus等应代表保存了硬部的最早的脊索动物 ,甚至是脊椎动物或它们的共同祖先。
陈孟莪钱逸
关键词:脊椎动物寒武纪奥陶世页岩
中国前寒武系与寒武系界线层型工作在继续
<正>国际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于1992年正式确定在北美加拿大纽芬兰布伦半岛幸运角剖面,界线点位于遗迹化石Phycodes pedium 最早出现的层位.由于界线层型和界线点的确定主要依据遗迹化石,而遗迹化石带不是生...
钱逸朱茂炎孙卫国蒋志文
文献传递
早寒武世腹足类开放松旋型初始壳(胎壳)形态学及研究意义
2009年
对中国早寒武世软体动物腹足类标本的再研究表明,早期腹足类Archaeospiriids,Auriculaspiriids和Xin-jispiriids无一例外都以开放松旋型初始壳(胎壳)为特征,但这些腹足类的胎壳与后续螺壳的分界各具标志。这种胎壳是古生代腹足类特有的特征。研究结果证明,以开放松旋型初始壳为特征的腹足类胎壳可以追溯到早寒武世的梅树村期。这种开放松旋型胎壳的特征使一直以来颇受争议的Archaeospiriids和Auriculaspiriids是否归属于腹足类得到了肯定。梅树村期的Archaeospiriids胎壳直径在200-250μm之间,表明其幼体是一种非漂浮营养型的生活模式,而沧浪铺期的Auriculaspiriids和Xinjispiriids胎壳直径均小于130μm,其幼体可能是一种漂浮营养型的生活模式。因此,早期腹足类首先选择的是非漂浮营养型的幼体生活模式,而从发育非漂浮营养型的幼体生活模式到发育漂浮营养型的幼体生活模式,这种多样性的变化可能在寒武纪大爆发主幕阶段就已呈现。实现腹足类幼体生活模式多样化的因素除了捕食作用产生的生物竞争压力所诱导的逃逸本能外,动荡的水动力环境和由此引起的营养悬浮物进一步增加可能是促使早期腹足类幼体生活模式发生根本性变化的重要因素。
冯伟民钱逸冯曼
关键词:腹足类形态学早寒武世古生态
早寒武世马哈螺类的骨骼化特征、分类和演化意义被引量:12
2001年
马哈螺类 (maikhanellids)是已知最古老的单板类 ,以往缺乏系统研究 ,并在分类上争议较大。文中以滇东早寒武世梅树村阶微小骨骼化石的丰富材料为依据 ,详细阐述该类群的形态特征和超微结构 ,探讨其亲缘关系和演化趋势。研究表明 ,马哈螺类由 6个属组成 ,包括Maikhanella ,Ramenta ,Ramentoidesgen .nov .,Mediatagen .nov .,Yunnanopleura和Purella。各属之间壳形变化较大 ,但裸露的壳顶和普遍发育的鳞片状或条状突起表明它们存在明显的亲缘关系 ,并显示两个演化方向 ,即MaikhanellaRamentoidesgen .nov .Ramenta和MaikhanellaMediatagen .nov .Yunnanopleura Purella。马哈螺类分布于梅树村期早、中期 ,Maikhanella是最原始的马哈螺 ,最先出现在梅树村阶小歪头山段 ,也是中谊村段下磷矿层唯一的马哈螺 ,而在该段上磷矿层马哈螺类发生了明显的属种分异。在大海段所有的马哈螺类突然消失。马哈螺类的壳体曾被描述为“骨针状的外骨骼”、“骨片状外骨骼”和“包裹在中间基质中的骨针”。但当前研究表明 ,以Maikhanellapristinis和Ramentacamb rina为代表的马哈螺类的内壳层具有早期单板类中较常见的水平交错纤状结构 ,指示了马哈螺类具有致密成层的壳壁。文中新建 2亚科、2属和 5种 。
冯伟民孙卫国钱逸
关键词:单板纲早寒武世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