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闵庆文

作品数:562 被引量:6,055H指数:4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68篇期刊文章
  • 85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05篇经济管理
  • 158篇农业科学
  • 120篇环境科学与工...
  • 95篇文化科学
  • 18篇水利工程
  • 14篇生物学
  • 14篇建筑科学
  • 13篇天文地球
  • 12篇历史地理
  • 4篇动力工程及工...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4篇社会学
  • 4篇政治法律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化学工程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电气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289篇农业
  • 223篇农业文化
  • 218篇农业文化遗产
  • 111篇全球重要农业...
  • 106篇生态
  • 51篇生态系统
  • 50篇旅游
  • 47篇文化
  • 37篇遗产
  • 36篇梯田
  • 34篇稻鱼共生
  • 34篇GIAHS
  • 31篇稻鱼共生系统
  • 28篇生态系统服务
  • 28篇流域
  • 27篇可持续发展
  • 24篇文化遗产
  • 24篇国家公园
  • 23篇哈尼梯田
  • 21篇生态农业

机构

  • 541篇中国科学院
  • 150篇中国科学院大...
  • 45篇中国科学院研...
  • 21篇福建师范大学
  • 20篇北京联合大学
  • 18篇南京气象学院
  • 18篇中国林业科学...
  • 14篇中国人民大学
  • 10篇河北农业大学
  • 9篇中国农业科学...
  • 7篇北京师范大学
  • 7篇北京林业大学
  • 7篇山东师范大学
  • 6篇福建农林大学
  • 6篇国务院发展研...
  • 6篇中国农业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生...
  • 6篇中华人民共和...
  • 5篇南京农业大学
  • 5篇宁夏医科大学

作者

  • 556篇闵庆文
  • 99篇成升魁
  • 69篇焦雯珺
  • 58篇刘某承
  • 50篇李文华
  • 50篇孙业红
  • 33篇何露
  • 27篇张永勋
  • 27篇杨伦
  • 27篇袁正
  • 26篇张丹
  • 19篇梁勇
  • 18篇白艳莹
  • 16篇王维奇
  • 16篇王斌
  • 15篇闫丽珍
  • 14篇耿艳辉
  • 13篇马楠
  • 12篇杨光梅
  • 12篇李静

传媒

  • 67篇资源科学
  • 29篇Journa...
  • 27篇生态学报
  • 22篇自然与文化遗...
  • 20篇古今农业
  • 19篇中国生态农业...
  • 19篇自然资源学报
  • 13篇中国生态农业...
  • 10篇生态与农村环...
  • 10篇“稻鱼共生系...
  • 9篇世界环境
  • 9篇中国人口·资...
  • 9篇世界农业
  • 9篇AMBIO-...
  • 7篇水土保持研究
  • 6篇中国政协
  • 5篇地理研究
  • 5篇旅游学刊
  • 5篇中国农学通报
  • 5篇南京气象学院...

年份

  • 12篇2023
  • 29篇2022
  • 24篇2021
  • 44篇2020
  • 44篇2019
  • 14篇2018
  • 16篇2017
  • 17篇2016
  • 25篇2015
  • 38篇2014
  • 18篇2013
  • 24篇2012
  • 23篇2011
  • 22篇2010
  • 16篇2009
  • 13篇2008
  • 23篇2007
  • 44篇2006
  • 20篇2005
  • 28篇2004
56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浙江庆元典型菇木林植物多样性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为了探讨适宜香菇剁花法栽培的菇木林群落结构特征和植物多样性特征,通过在典型菇木林内设立调查样地,分析菇木林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群落特征和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1)菇木林乔灌草各层次优势物种较明显,乔木层以红栲(Castanopsis hystrix)、木荷(Schima superba)、乌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为主,并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世代更替群落;灌木层以朱砂根(Ardisia crenanta)、油茶(Camellia oleifera)、白檀(Symplocos paniculata)、乌药(Lindera aggregata)、冬青(Ilex chinensis)等为主;草本层以蕨类(Pteridium aquilinum)植物占绝对优势。(2)菇木林物种较丰富,3个调查样地中,共记录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物种分别为27种、38种和5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为Simpson指数分别为6.58、12.21和6.67,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和Simpson指数相对较高。
王斌张清洋李正才闵庆文姚帅臣张雨洁黄盛怡原雅楠
关键词:菇木林群落特征物种丰富度
农业文化遗产地文化关键种的概念、内涵和意义被引量:6
2022年
包括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和一些国家农业部认定的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NIAHS)在内的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新的遗产类型,通常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多元的传统知识、独特的资源利用技术、杰出的文化景观,是一个典型的社会-生态系统。文化关键种作为塑造了一个地区的社会文化特征的重要物种,可以作为研究社会-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力提升的一种独特视角和方法。本文通过系统梳理文化关键种概念的起源与内涵,分析了它们与生物文化多样性和社会-生态系统保护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农业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和保护需求,尝试对农业文化遗产地文化关键种给出了定义,即"在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内,由生物资源和文化实践紧密结合,对当地社会文化的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且能够促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目标实现的生物文化复合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识别农业文化遗产文化关键种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意义:一是通过文化关键种的识别与保护有助于遗产地关键要素的识别和保护;二是利用文化关键种社区认同度高的优势可以调动社区参与遗产保护的积极性;三是以文化关键种的识别与保护为切入点,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全球或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目标,即保障食物与生计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传承以及维持景观特征等。
闵庆文杨晓杨晓
关键词:农业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测量及调控研究——以广西桂林龙脊平安寨为例被引量:20
2012年
论文以稻作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地——广西龙脊平安寨为个案,采用田野调查、调查问卷和统计分析方法,通过测算案例地居民对社会文化变化的态度值,探讨了农业文化遗产地类型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开发引起的社会文化变化的感知及其对旅游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旅游开发使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社会文化发生较大变化,且总体上呈正向发展。不同特征居民对社会文化的态度存在差异,但总体上对变化持积极态度。家庭收入、旅游移民、社会治安、建筑服饰等文化因素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居民对当地未来旅游发展的态度。只要能正确引导、调控和疏导其变化方向,旅游地社会文化变化的负面影响可以减少乃至消除,并促进旅游地更好的发展。论文还针对遗产旅游地的社会文化负面影响,提出了针对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及专业机构、旅游企业及投资商、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社会文化影响调控建议。
唐晓云闵庆文何露
关键词:旅游地社会文化影响感知偏好
中国国家公园的边界、分区和土地利用管理——来自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启示被引量:43
2019年
作为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的具体实现方式和前沿阵地,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旨在对我国多样化的保护地体系进行重组管理,实现高效合理的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本的保护和全民公益。研究对我国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这两类法定保护地的边界和区划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的技术手段的发展进行梳理,并对我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进展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国家公园在保护地个体的边界和内部分区上应以实现保护目标为原则,借鉴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根据管理目标细化功能分区,借鉴风景名胜区规划实践,注重景观价值,考虑社会经济条件特别是土地权属及土地开发利用可能和方式,进而考虑气候变化和区域长期发展目标等自然和社会经济动态,形成完整的边界和分区理论体系,从而满足全民公益,实现社区经济发展。在区划理论上,一个可行的切入点是考虑空间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差异,根据实现保护目标的管理需求和满足社区生计发展的利用需求,在土地权属和其他限制条件上实现不同组合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空间规划,利用保护地役权来分离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限制特定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利益相关方资源利用管理。
何思源苏杨闵庆文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生态系统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一种新的世界遗产类型
农业文化遗产从概念上等同于文化遗产,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推动的一项旨在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项目。本文分析了世界遗产中对农业文化的关注,介绍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和项目的目的,最后阐述了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紧迫...
闵庆文
关键词:农业文化遗产世界遗产稻鱼共生农业系统
文献传递
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被引量:52
2006年
闵庆文甄霖杨光梅张丹
关键词:生态补偿机制自然保护区濒危物种生物多样性经济发展
基于污染足迹模型的湖州市农业污染评估
2022年
太湖流域的水环境质量呈现严重恶化趋势,农业污染物的排放是太湖流域水体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农业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种植业、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的生产过程,不同于以往分开论述三者对水环境的影响,本文基于全国第一次污染普查数据,运用污染足迹模型定量分析了湖州市农业面源(种植业、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对水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农业生产产生的污染物对水环境的影响排序为:磷>氮>有机物;(2)各农业生产类型对水环境的影响排序为:水产养殖业>种植业>畜禽养殖业;(3)湖州市各区县对水环境的影响也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通过对湖州市农业污染足迹评估,可以明确地提出哪种污染物类型、农业生产类型和区域是湖州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重点。研究结果可以为太湖流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静李静焦雯珺闵庆文李文华
关键词:水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足迹
太湖流域平原河网区农业污染研究——以常州市和宜兴市为例被引量:17
2014年
基于全国第一次污染普查数据,结合各类污染物的产排污系数计算了农业污染物(COD、TN和TP)的产生量、排放量和入河量,对比分析了种植业、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的污染物排放现状。结果表明,COD、TN和TP排放量分别在种植业、畜禽养殖业及水产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中所占比例存在明显的差异性,COD和TN排放量占种植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例分别为52%和45%,COD排放量占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例达91%,COD排放量占水产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例达80%;而不同产业对COD、TN和TP排放量的贡献率也明显不同,水产养殖业和畜禽养殖业对农业COD排放量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种植业对农业TN排放量的贡献率接近60%,水产养殖业对农业TP排放量的贡献率接近60%。因此,若要削减有机物,应主要从水产养殖业和畜禽养殖业着手;若要削减氮类污染物,应主要从种植业着手;若要削减磷类污染物,应主要从水产养殖业着手。通过分析研究区农业污染物排放状况,可为农业污染物的削减和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静闵庆文闵庆文李文华焦雯珺
关键词: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农业污染太湖流域
从土壤气候视角解析农业文化遗产地的自然禀赋——以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为例被引量:3
2021年
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宽城板栗栽培历史悠久,品质优良。为从土壤气候角度解析宽城板栗栽培系统的自然禀赋和不足,利用宽城县基本气象站和自动气象站的观测资料以及专项进行的土壤取样分析数据全面分析了宽城板栗栽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综合评价了宽城板栗栽培的气候适宜性及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宽城板栗林土壤酸碱度适宜,有机质丰富,N、K含量和Fe、Mn、Mg等微量元素含量较高,宽城光热资源完全满足板栗生长成熟需要,果实生长期水分供应充足,果实成熟期气温日较差大,板栗主要栽培区域综合气候条件优于板栗栽培适宜指标。总之,宽城板栗栽培系统拥有较好的土壤气候环境,具备栽培高产优质板栗的条件和潜力,春季降水偏少是宽城板栗高产的一个限制因素,适当的春季灌溉可较大幅度地促进板栗高产优质潜力的发挥。
谭凯炎闵庆文邬定荣
关键词:气候资源土壤肥力农业文化遗产
从理论到实践: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模式与典型经验被引量:10
2020年
中国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最早的参与者和支持者,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和管理等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总结中国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方面的主要模式和典型经验,将在理论和现实层面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支撑,同时对于其他国家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也有参考。文章基于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基本共识、原则和判断,以及各个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地的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水平和农业生产类型,将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经验总结为“优势产品生产型”“产业融合发展型”“资金政策支持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和“农民经营主体型”5类主要的保护实践模式。然而,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中仍呈现出一些突出问题和挑战,有待于从遗产保护的主体、对象和途径等角度切入,构建适应于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机制,以实现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杨伦王国萍闵庆文
关键词: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
共5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