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庆辉
- 作品数:31 被引量:175H指数:7
-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心脏瓣膜病病人营养风险筛查及营养支持与术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1
- 2019年
- 目的:观察心脏瓣膜病病人营养风险筛查及营养支持与术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术前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筛查有无营养风险。观察病人营养风险的发生与心功能分级之间的关系。对存在营养风险的病人分成营养支持组和对照组,对术后第14天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结果和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及肺部感染发生情况进行观察。结果:瓣膜病病人营养风险的发生率为3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心功能与营养风险有相关性(r=0.317,P <0.01),存在正相关关系。营养支持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第14天ALB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 0.05),但术后第14天营养支持组前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机械通气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营养支持组住ICU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营养支持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NRS 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发现瓣膜病病人术前存在较高的营养风险;在围术期,对存在营养风险的病人加强营养支持治疗,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和ICU停留时间,改善临床结局。
- 吴春涛刘苏唐闽李倩刘钰王凤安阎庆辉
- 关键词:瓣膜病营养风险营养支持治疗
- CDX-2和KAI-1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2(CDX-2)和抑癌基因KAI-1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0例结肠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和25例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CDX-2和KAI-1蛋白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二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①在结肠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距癌组织≤2 cm)和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CDX-2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4%(17/50)、54%(27/50)及88%(22/25),KAI-1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0%(15/50)、58%(29/50)及92%(23/25),CDX-2和KAI-1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阳性率均分别明显低于相应癌旁组织(P<0.05)及正常结肠黏膜组织(P<0.05),其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也均明显低于正常结肠黏膜组织(P<0.05)。②CDX-2和KAI-1蛋白表达阳性率与结肠癌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均有关(P<0.05),即在有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浸及浆膜及分化程度较低者中CDX-2和KAI-1蛋白表达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其在无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未及浆膜及分化程度较高者(P<0.05),二者均与患者的发病年龄和性别无关(P>0.05)。③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表明,CDX-2和KAI-1蛋白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 s=0.544,P<0.01)。结论 CDX-2和KAI-1的表达可能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及预后相关,联合评价其功能可能对结肠癌治疗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刘继攀尹长恒宋默阎庆辉
- 关键词:结肠癌
- 早期胃癌组织中上皮钙粘蛋白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及临床病理的关系被引量:6
- 2007年
- 背景与目的:早期胃癌淋巴结微转移问题日益受到关注,胞浆角蛋白(cytokeratin,CK)染色是识别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细胞的重要方法,本研究拟探讨早期胃癌原发灶上皮钙粘蛋白(epithelial cadherin,E-cad)的表达情况与淋巴结内出现微转移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对162例早期胃癌患者的4522枚淋巴结进行苏木精-伊红(HE)和胞浆角蛋白(cytokeratin,CK)染色,并对其中135例患者的原发灶切片进行E-cad染色,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HE染色发现的淋巴结转移率为6.8%(11/162),而CK染色发现的淋巴结转移率为26.5%(43/16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151例HE染色未见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通过CK染色发现了32例(21.2%)有淋巴结微转移,且淋巴结微转移多见于原发灶直径大于1.0cm,组织分化不良,肿瘤浸润较深的(如浸及粘膜下层),淋巴管和血管受累,以及E-cad低表达标本(P<0.05)。原发灶E-cad的低表达率为57.0%(77/135),与淋巴结出现微转移有密切关系,有淋巴结微转移患者的5年生存率比没有微转移者明显低(P<0.01)。结论:肿瘤直径大于1.0cm,组织分化不良,较深的浸润,淋巴管或血管受累,以及E-cad低表达是早期胃癌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
- 刘津蔡建辉阎庆辉王凤安宋伟庆周保军池口正英
- 关键词:胃肿瘤淋巴结转移上皮钙粘蛋白
- 早期黏膜下胃癌微转移和微浸润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2
- 2005年
- 目的 探讨临床早期黏膜下胃癌的淋巴结微转移和原发灶微浸润的临床意义。方法对 79例早期黏膜下胃癌患者手术切除的 1945个淋巴结及 68例肿瘤原发灶分别进行连续超薄切片,并应用抗细胞角蛋白(CK)单克隆抗体 (CAM5 .2)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并结合临床病理学指标及患者预后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 常规HE染色时,淋巴结转移率为 13% (10 /79),而CK染色为 34%(27 /79)。早期黏膜下胃癌的微转移发生率为 25% (17 /69)。68例早期黏膜下胃癌患者中,微浸润的发生率为 16% (11 /68)。淋巴结微转移分别多发于肿瘤直径大于 2cm(43% ),凹陷型 (48% ),淋巴管侵犯(73% )和深度黏膜下侵犯(53% )的肿瘤。微浸润多发于低分化癌 (33% )和深度黏膜下侵犯(31% )的肿瘤。5年生存率在没有微转移的患者为 100%,有微转移的患者为 82%,有微浸润的患者为 73%。结论 CK免疫组化检查在诊断微转移和微浸润上明显优于常规HE检查。淋巴结的微转移和原发灶的微浸润明显影响黏膜下胃癌患者预后。
- 蔡建辉刘津池口正英阎庆辉周保军宋伟庆王风安薛平貝原信明
- 关键词:黏膜微转移胃癌超薄切片
- 胃癌组织中Cyclin E、p57与CDC25A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6
- 2008年
-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进展期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和10例正常胃组织中Cyclin E、p57与双重特异性磷酸酶A(CDC25A)的表达。结果在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胃组织标本中p5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12/30)、73.3%(22/30)、90.0%(9/10);Cyclin E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21/30)、36.7%(11/30)、10.0%(1/10);CDC25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3%(22/30)、43.3%(13/30)、20.0%(2/10)。Cyclin E与CDC25A的表达呈正相关(r=0.371,P<0.05),p57与CDC25A的表达呈负相关(r=-0.412,P<0.05),p57与Cyclin E的表达呈负相关(r=-0.384,P<0.05)。
- 阎庆辉赵璞曹志峰薛平王凤安
- 关键词:细胞周期素E
- 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的临床应用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的手术路径和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2004年2月-2007年10月对26例结肠癌患者行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按照清扫血管根部淋巴结、处理系膜血管、游离右半结肠系膜和肠管、体外切除病变肠管并吻合的手术路径进行手术,并对患者临床资料和随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5例手术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中转开腹1例。平均手术时间(158±32)min,平均出血量(97±39)mL,辅助切口平均长(5.7±1.8)cm,术后第1天VAS评分(5.8±1.4),排气排便平均时间(46.5±4.8)h,清除淋巴结的平均数(14.6±8.4)枚,术后平均住院时间(8.5±3.3)d。辅助切口感染率4%(1/25),无术后并发症。术后25例患者中3例失访,余随访2~46个月,2例结肠癌患者肝转移死亡。随访患者腹壁穿刺孔及辅助小切口均无肿瘤种植和肠梗阻发生。结论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具有微刨手术的优越性,手术近期疗效满意。
- 周保军宋伟庆阎庆辉蔡建辉王凤安张玉印
- 关键词:腹腔镜结肠肿瘤结肠切除术
- 紧密连接蛋白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在大肠癌表达的相关性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紧密连接蛋白1(Claudin-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蛋白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45例大肠癌组织、癌旁组织以及20例大肠组织中2个基因的表达,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大肠癌组织中的C|audin-l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60.0%、33.3%和10.0%),VEGF—C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64.4%、26.7%和10.0%),并且两者的表达均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以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两者的表达呈直线正相关。结论Claudin-1可能通过VEGF-C信号途径参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
- 张国建阮洪训阎庆辉王凤安吴爱须秦毅
-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大肠癌免疫组织化学
- 双氯芬酸钠利多卡因合用止痛剂治疗疼痛的疗效研究被引量:11
- 2017年
- 目的探讨双氯芬酸钠利多卡因合用止痛剂治疗疼痛的临床有效性。方法以该院肛肠科接受手术患者148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双氯芬酸钠利多卡因联合止痛剂止痛,对照组使用止痛剂。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情况并统计两组并发症情况。结果不同时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同时间RA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RA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RASS评分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双氯芬酸钠利多卡因与长效止痛剂合用能减轻肛肠病术后疼痛,并降低并发症率,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 任鹏涛张苑阎庆辉张国建郝英豪
- 关键词:双氯芬酸钠利多卡因长效止痛剂肛肠病
- 肿瘤转移相关基因-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在胃癌中的相关性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 探讨肿瘤转移相关基因-1(MTAl)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蛋白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48例胃癌组织、癌旁组织以及20例胃组织中两种基因蛋白的表达,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胃癌组织中的MTA1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68.75%、52.08%和35.00%),VEGF-C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的组织和正常组织(85.42%、64.58%和45.00%),并且两者的表达均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两者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MTA1可能通过VEGF-C信号途径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
- 张国建秦晓宁阎庆辉王凤安吴爱须南新华
-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胃癌
- 自体组织预防盆腔多脏器联合切除术后出现直肠阴道瘘的临床疗效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讨自体组织在预防盆腔肿瘤联合子宫、直肠等多脏器切除(保肛)术后出现直肠阴道瘘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和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自2017年2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83例盆腔多脏器联合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51例患者术中采用自体组织(包括:带蒂的大网膜、结肠肠系膜、腹直肌)预防直肠阴道瘘作为自体组织预防组;32例未采用自体组织预防直肠阴道瘘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肿瘤类型、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直肠阴道瘘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肿瘤类型、手术方式和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自体组织预防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888,P<0.001);自体组织预防组出现直肠阴道瘘3例,对照组出现直肠阴道瘘10例(χ2=9.579,P=0.002)。结论自体组织对直肠吻合口及阴道残端进行保护性预防修复重建能有效降低盆腔肿瘤联合子宫、直肠等盆腔多脏器切除后直肠阴道瘘发生率。
- 王影阎庆辉王刚成汪涛高重庆李凌娟丁亮亮张志王聪张燕齐作超
- 关键词:盆腔直肠阴道瘘大网膜腹直肌肠系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