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阳小兰

作品数:66 被引量:694H指数:18
供职机构:河北省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7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5篇天文地球
  • 33篇生物学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农业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7篇孢粉
  • 16篇植被
  • 16篇孢粉分析
  • 14篇花粉
  • 9篇气候
  • 9篇全新世
  • 8篇植物
  • 7篇更新世
  • 6篇生态环境
  • 6篇花粉形态
  • 6篇古气候
  • 5篇生态
  • 5篇古植被
  • 4篇气候变化
  • 4篇孢粉组合
  • 4篇花粉分析
  • 4篇华北平原
  • 4篇环境变化
  • 4篇HEBEI_...
  • 4篇冲积

机构

  • 64篇河北省科学院
  • 23篇河北师范大学
  • 11篇中国科学院
  • 1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0篇中国科学院植...
  • 6篇石家庄经济学...
  • 6篇同济大学
  • 3篇兰州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地...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名古屋大学
  • 2篇爱媛大学
  • 1篇安徽大学
  • 1篇日本高知大学
  • 1篇衡水学院
  • 1篇河北省图书馆
  • 1篇法国国家科研...

作者

  • 66篇阳小兰
  • 36篇许清海
  • 23篇张茹春
  • 15篇王瑞君
  • 13篇梁文栋
  • 12篇蒋红军
  • 11篇李月丛
  • 7篇杨振京
  • 7篇高士平
  • 6篇孙黎明
  • 5篇王子惠
  • 5篇孟令尧
  • 4篇刘志明
  • 4篇李冰
  • 4篇陈辉
  • 4篇吴忱
  • 3篇童国榜
  • 3篇崔之久
  • 3篇张生瑞
  • 3篇王开发

传媒

  • 7篇地理学与国土...
  • 7篇第四纪研究
  • 4篇科学通报
  • 4篇安徽农业科学
  • 4篇Agricu...
  • 3篇植物生态学报
  • 3篇微体古生物学...
  • 3篇地理科学
  • 2篇海洋地质与第...
  • 2篇Acta B...
  • 2篇冰川冻土
  • 2篇地质力学学报
  • 2篇云南地理环境...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地球学报
  • 1篇黑龙江农业科...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古生物学报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19
  • 6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5
  • 3篇2004
  • 3篇2003
  • 6篇2002
  • 7篇2001
  • 4篇2000
6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河北省坝上七星湖夏季9种湿生植物花粉形态及其生态意义被引量:1
2013年
应用光学显微镜对河北省坝上七星湖7月开花的9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图1),并对其生态意义进行了分析.驴蹄草花粉长球形,具3条细长且轮廓不平沟,外壁两层厚度相等,表面具颗粒状纹饰.通常生于山谷溪边或湿草甸.水葫芦苗花粉长球形,多具3沟,沟不平且长达极部,外壁较厚,内外两层相等,表面具颗粒状纹,是盐碱土指示植物.球尾花花粉长球形,具3孔沟,内孔横长,沟两端尖.外壁具基柱。
阳小兰张茹春蒋红军王瑞君
关键词:花粉形态生态环境
中国荒漠区东部花粉对植被的指示性研究被引量:42
2005年
为了解中国荒漠区花粉对植被的指示意义, 通过39个表土花粉样品分析与植物样方植被调查结果显示: 荒漠区不同群落间花粉组合差异比较明显, 盐爪爪群落和驼绒藜群落均以高含量的藜科花粉为特征(高于45%, 平均63.5%), 驼绒藜群落以含有一定量的麻黄花粉(高于3.3%, 平均16.5%)可与盐爪爪群落区分开来, 蒿群落以蒿花粉含量(多高于50%)明显高于藜科花粉(低于35%)为特征, 白刺群落以含有一定量的白刺花粉(高于2.6%, 平均13.6%)为特征, 红砂群落与四合木群落都含有一定量的柽柳科花粉(高于2%,平均8.6%), 但红砂群落蒿花粉含量一般高于藜科花粉含量, 且含有较多的禾本科、菊科、豆科等花粉; 四合木群落花粉组合蒿花粉含量一般低于藜科花粉含量, 其他类型花粉较少, 沙拐枣群落以含有一定量沙拐枣花粉(高于2%, 平均5%)为特征, 且麻黄花粉含量较高(高于38%, 平均49.3%). 聚类分析及降趋对应分析(DCA)结果表明, 霸王柴、沙拐枣、四合木、蒺藜属、柽柳科花粉联合指数A值较高, 对植被指示性良好; 蒿、藜科、禾本科具有较高的R值, 白刺、十字花科、景天属花粉具有较高的超代表性指数O, 但母体植物存在时花粉百分比平均值Xp远大于母体植物不存在时花粉百分比平均值Xa, 对植被具较明显指示意义; 葱属、豆科、蔷薇科、马先蒿、菊科等花粉类型, 联合指数A值较低, 超代表性指数O或低代表性指数U较高, 母体植物存在时花粉百分比平均值Xp与母体植物不存在时花粉百分比平均值相差不多, 对植被指示意义不明显. 其他仅出现于花粉组合中的花粉类型如松、云杉、桦、栎、榆、胡颓子科、麻黄、毛茛科、石竹科、蓼科、虎耳草科等对植被的指示意义无法确定. 麻黄/蒿比、白刺/麻黄比与蒿/藜比一样具有指示干旱区环境意义, 典型荒漠群落花粉组成中蒿/藜比值小于0.
李月丛许清海阳小兰肖举乐 陈辉 吕新苗
关键词:荒漠区花粉植被聚类分析
孢粉资料定量重建全新世以来岱海盆地的古气候被引量:86
2003年
根据岱海盆地99a孔11 01m以上地层孢粉资料,运用孙湘君等所做的花粉 气候响应面定量重建了岱海盆地全新世以来的7月平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结果表明,温暖湿润期的7月平均气温比今高约2~3℃,年均降水量比今多100~180mm;寒冷干旱期的7月平均气温比今低2~3℃,年均降水量比今少约40~120mm。全新世时期岱海盆地的气候曾发生过数次冷干、冷湿的降温事件和升温事件,冷干降温事件发生在10270、9500、8600、4400~4200、2800~1650aBP,冷湿降温事件发生在7600~7400、5800~5600aBP,升温事件发生在3750~3500、1650~1350aBP。除2800~1650aBP的寒冷期外,这些事件多持续了约200~300年便迅速结束。
许清海肖举乐中村俊夫阳小兰杨振京梁文栋井内美郎杨素
关键词:古气候
白洋淀地区早中全新世植被变化与极端气候事件
白洋淀为华北平原现存最大的淡水湖泊,是进行华北地区全新世植被与气候环境变化研究的较理想区域。本研究通过白洋淀东垒头剖面(厚382cm)189个样品的孢粉分析,结合其他常规指标分析,高分辨率地揭示了白洋淀地区全新世植被变化...
李月丛申改慧阳小兰张茹春李冰
关键词:孢粉分析水蕨植被变化
文献传递
河北省平原地区常见伴人植物花粉形态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应用光学显微镜对河北省常见的28种伴人植物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花粉粒呈球形(近球形)的花粉22种、长球形5种、扁球形1种;P/E值最大的花粉为紫花地丁(Viola yedoensis Makino)1.59,最小的为苦菜[Ixeris chinensis(Thunb.)Nakai]0.84;最大的花粉为田旋花(Convolvulus arvensis L.),最小的为黄鹌菜[Youngia japonica(L.)DC.Prodr.];花粉的萌发孔主要有单孔、散孔、3—4孔、3沟、3孔沟、3—4孔沟和5—7沟等7种类型;其外壁纹饰主要包括网状、瘤状、具刺和颗粒状等4种类型。该研究为地层中伴人植物花粉的鉴定提供了标准图谱和相关信息,为了解古人类的活动、研究古代伴人植物生态学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提供了现代孢粉学依据。
张茹春阳小兰
关键词:花粉形态
东昆仑山区更新世植被与环境变化的孢粉学证据被引量:11
2001年
昆仑山垭口羌塘组和三岔河组的孢粉分析表明 ,羌塘高原的干旱环境在早更新世时已经确立 .孢粉反映的古气候以干湿变化为主 ,冷暖变化不明显 ,可能与青藏高原隆起有关 .在 2~ 1.8MaBP ,羌塘高原的古植被是以麻黄、藜科、蒿等为主的荒漠或草原荒漠植被 ,1.8~ 1.3MaBP气候变得比较温和稍湿 ,古植被演变成草原植被 ,在 1~ 0 .6 8MaBP ,本区在构造抬升和冰期气候控制之下植被极不发育 .0 .6 8~ 0 .6 5MaBP可能为一小间冰段 ,古植被为蒿、藜科、麻黄和众多草本植物组成的草原植被 ,羌塘组和三岔河组缺失 6 5 0~ 35 0kaBP的沉积 ,可能仍为荒漠植被 .倒数第二次间冰期时期 ,在三岔河组的沟谷里可能生长着云、冷杉组成的暗针叶林 .随后 ,古气候明显变干 ,针叶林消失 ;6 0kaBP之后 ,气候进一步变干 。
许清海阳小兰梁文栋李文漪崔之久
关键词:第四纪孢粉分析更新世环境变化古气候
中国西部干旱区荒漠草原相对花粉产量估算和土地覆被重建——以新疆巴里坤盆地为例被引量:7
2021年
中国西部新疆巴里坤荒漠草原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最脆弱的区域之一,其物种组成简单、植被盖度较低,研究其相关花粉源范围(RSAP)和相对花粉产量(RPP)对利用化石花粉数据定量重建荒漠草原区古植被、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中国西部干旱区巴里坤盆地荒漠草原36个样点的现代花粉分析和详细植被调查,采用Prentice距离加权方法和ERV子模型2,估算出研究区RSAP为255 m;以禾本科为参照种(1±0)估算了其余5种植物类型(柽柳科1.50±0.13、蒿属16.15±1.41、藜科28.39±1.62、麻黄22.87±0.76、菊科20.50±2.68)的RPP。景观重建算法(LRA)花粉产量检验表明,禾本科、蒿属、藜科、麻黄和菊科模拟的相对植被盖度与实际相对盖度误差较小,花粉产量值可信;但柽柳科花粉重建的相对植被盖度低于实际相对盖度,花粉产量值被高估。考虑到研究区真实植被盖度较低(实际植被盖度低于30%,无植被裸地约70%),作者基于遥感影像数据,依据现代类比法(MAT)对景观重建算法重建的相对植被盖度进行了校正,校正后的各属种植被盖度与实际盖度吻合。
王叶星许清海张生瑞张生瑞李怡雯郝佳黄荣石晋东王娜王涛李月丛张茹春李月丛周忠泽
关键词:西部干旱区荒漠草原
华北平原小冰期以来干湿变化与人类活动特征被引量:21
2019年
气候变化尤其干湿变化对人类活动具有重要影响,高分辨率地重建过去的干湿变化是研究区域干湿变化的基础,同时也为未来气候变化提供依据。目前针对华北地区小冰期高分辨率的气候变化研究还较少,特别是干湿变化研究更少。本研究在3个AMS-14C测年的基础上,通过99个样品的孢粉、炭屑、粒度等指标高分辨率地重建了该地区小冰期以来的气候干湿变化特征及与人类活动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小冰期之前(约1340 A.D.)乔木花粉含量多在25%以上,指示流域植被以森林草地景观为主,沉积物颗粒较粗,沉积环境不稳定,气候较为湿润。小冰期期间(1340~1920 A.D.)乔木花粉多降低至15%以下,喜干的藜科、荨麻属和葎草属花粉含量明显增加,指示气候整体变干,但不同阶段变干程度又存在明显差异:小冰期早期(1340~1580 A.D.)孢粉组合中喜干的藜科花粉含量逐渐增加,湿生植物花粉含量减少,PCA axis 1得分值多在0~1之间,显示气候偏干。该时期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炭屑浓度、农作物(禾本科≥35μm)花粉和磷(P)含量均最低,说明小冰期早期研究区人类活动强度相对较弱;小冰期中期(1580~1800 A.D.)喜干的藜科、荨麻属和葎草属花粉含量达到最高值,PCA axis 1得分值较小冰期早期更正偏,指示气候更为干旱。炭屑浓度、伴人植物、磷(P)含量和农作物(禾本科≥35μm)花粉均达最高值,指示人类活动强度明显增强;小冰期晚期(1800~1920 A.D.)湿生的禾本科和水生植物狐尾藻属等花粉含量达到最高值,PCA axis 1得分值负偏,指示气候变湿润。该阶段农作物(禾本科≥35μm)花粉、炭屑浓度和磷(P)含量较上一时期均略有降低,表明人类活动强度较小冰期中期略有降低。小冰期以后(1920年至今)喜湿的禾本科和水生植物狐尾藻属花粉含量减少,与小冰期晚期相比,气候向着干旱化方向发展.
范保硕张文胜张茹春阳小兰阳小兰李冰李月丛
关键词:小冰期孢粉分析气候变化
赤峰地区孢粉分析与先人生活环境初探被引量:54
2002年
从考古孢粉学角度 ,根据赤峰七锅山剖面孢粉分析 ,结合赤峰地区古文化遗址的考古资料 ,探讨了赤峰地区 80 0 0aB .P .以来的先人生活环境 ,以及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演变的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84 0 0~ 62 0 0aB .P .为温暖湿润的草原气候 ,先人既狩猎捕鱼 ,也种植作物和放牧 ;6 2 0 0~ 4 0 0 0aB .P .,随着森林的破坏 ,环境逐渐恶劣 ,农业水平下降 ;4 0 0 0~ 2 5 0 0aB .P .植被以草原为主 ,气候温干 ,先人以旱作农业为主 ;2 5 0 0aB .P .至现在 ,植被为典型的蒿草草原 ,气候温和偏干 ,农业和畜牧业相对发展 ,人类活动加剧。
许清海杨振京崔之久阳小兰梁文栋
关键词:孢粉分析古环境自然环境气候
河流搬运花粉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4
1995年
许清海阳小兰王子惠吴忱孟令尧姚祖驹
关键词:花粉分析水样孢粉分析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