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延斌
- 作品数:87 被引量:323H指数:10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 肺癌患者血浆CD62P、血清sCD40/sCD40L水平的检测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通过测定肺癌患者血清中可溶性CD40(sCD40)、可溶性CD40L(sCD40L)、血浆CD62P的含量,探讨血小板源性CD40/CD40L在肺癌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体外分离85例肺癌患者(肺癌组)和25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血清和血浆。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血清sCD40、sCD40L、血浆CD62P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1)肺癌组血清sCD40、sCD40L、血浆CD62P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1)。(2)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血清sCD40、sCD40L含量、血浆CD62P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肺癌患者sCD40、sCD40L、CD62P的含量随临床分期的进展而呈升高趋势。(4)有远处转移肺癌患者sCD40、sCD40L、CD62P的含量明显高于无远处转移患者(P均<0.05)。(5)肺癌患者术后2周时血浆CD62P、血清sCD40L的含量均较术前下降,但血清sCD40含量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其CD62P、sCD40L的表达水平成正相关关系(r=0.300,P<0.05)。结论(1)肺癌患者血清sCD40、sCD40L、血浆CD62P含量增加,且表达水平与肺癌的进展程度相关,血小板源性CD40/CD40L系统在肺癌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2)检测血小板源性CD40L、CD62P表达水平对研究肺癌的临床分期、预后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沈笑春雷伟陈延斌穆传勇黄建安
- 关键词:肺癌CD40CD40配体可溶性CD40可溶性CD40配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妊娠合并甲型H1N1流感9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0年
- 季成赵大国陈延斌金均甘建和黄建安凌春华
-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流感病毒妊娠
- 免疫低下宿主败血症16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9
- 2008年
- 目的探讨免疫低下宿主败血症的病原谱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免疫低下宿主败血症患者的基础疾病、外周血粒细胞计数、血培养时的体温、治疗及转归。结果160例患者中,8例发生2次败血症,3例为复数菌败血症,共检出病原体171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37株(21.6%)、革兰阳性杆菌6株(3.5%)、革兰阴性杆菌113株(66.1%)、真菌l5株(8.8%)。革兰阳性球菌以葡萄球菌属和链球菌属为主,分别为17株和14株;革兰阳性杆菌以棒状杆菌属为主,有5株;革兰阴性杆菌中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白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多见,分别为60株、20株和15株。17株葡萄球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有12株,均对甲氧西林敏感(MSSA);113株革兰阴性杆菌中有20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分别为大肠埃希菌17株、肺炎克雷白杆菌2株和产酸克雷白杆菌1株。真菌败血症均由念珠菌属感染所致,白色念珠菌4株、非白色念珠菌11株。中性粒细胞减少者120例(75%),其中103例为粒细胞缺乏症(粒缺)患者。70%的败血症患者出现高热。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广谱抗生素治疗,58.8%的患者同时采取了抗真菌治疗。死亡20例,19例因病情恶化而放弃治疗,治愈好转率为75.6%。结论免疫低下宿主败血症中,细菌感染是首要病因,真菌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粒缺是败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高热是其重要体征。
- 陈延斌黄建安凌春华雷伟陶岳多何广胜
- 关键词:败血症免疫功能低下细菌真菌
- 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杆菌血流感染分布及药敏分析被引量:10
- 2012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血流感染临床分布及药敏特征。方法收集71例次大肠埃希菌及21例次肺炎克雷伯杆菌血流感染患者的年龄、性别、入住科室、基础疾病及其药敏结果资料。药敏试验采用Kirby-Bauer法。结果急性白血病是高发基础疾病。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阳性率分别为67.6%和42.8%。近3年中,肺炎克雷伯杆菌产ESBLs的比例有上升趋势,产ESBLs菌对除亚胺培南、丁胺卡那霉素外的其它常用抗菌药物敏感率均明显低于非产ESBLs菌(P<0.05)。结论血流感染中,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产ESBLs率高,产酶菌对多种常用抗菌药物高度耐药,亚胺培南仍是经验治疗的首选药物。
- 王佩芳凌春华陈延斌季成黄纯
-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血流感染
- 联合吸入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对哮喘患者血小板膜蛋白分子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研究联合吸入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舒利迭)对哮喘患者血小板膜蛋白分子CD62P、CD40配体(CD40L)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29例哮喘患者血小板,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哮喘患者持续吸入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治疗前后血小板膜蛋白分子CD62P、CD40L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肺功能的关系。结果哮喘急性发作患者治疗前血小板膜蛋白分子CD62P、CD40L表达率为(46.7±12.8)%、(21.1±7.4)%,均较正常人(10.4±2.7)%、(4.4±2.1)%升高(P<0.01),且CD62P、CD40L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1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成负相关(r=-0.541,P<0.01;r=-0.506,P<0.01);持续吸入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3个月后CD62P、CD40L表达率为(11.8±4.7)%(、5.3±2.9)%,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哮喘急性发作患者存在血小板膜蛋白分子CD62P、CD40L的表达增高,其表达水平与哮喘患者的FEV1%Pred呈显著负相关,持续吸入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可以抑制其表达,血小板可能是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作用的又一种靶细胞。
- 雷伟黄建安陈延斌於葛华张学光
- 关键词: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哮喘流式细胞术
- 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251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7
- 2018年
-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7年1月-2016年12月251例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51例患者入院时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Ⅱ评分)11.5±5.2;发热247例;白细胞减少125例、升高87例;中性粒细胞减少122例,其中粒细胞缺乏113例;贫血193例;低白蛋白血症120例。219例患者(87.3%)存在至少1项基础疾病,多数为恶性血液病、恶性实体肿瘤等。血培养前1周有229例患者(91.2%)进行深静脉置管、留置导尿、机械辅助通气等侵袭性操作;行深静脉置管173例,其中108例导管血培养铜绿假单胞菌阳性。在血培养前1个月内有130例患者有放疗或化疗史,124例有免疫抑制剂使用史。251例患者分离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结果显示对阿米卡星敏感率最高(87.3%,219/251),其次为环丙沙星(85.7%,215/251)、头孢吡肟(81.6%,146/179);分离菌株中,多重耐药36株(14.3%),广泛耐药7株。所有患者均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主要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碳青霉烯类和氟喹诺酮类。死亡20例(8.0%),因病情危重而放弃治疗者37例(14.7%),好转194例(77.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高APACHE Ⅱ评分、贫血、低白蛋白血症为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好发于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高APACHE Ⅱ评分、贫血、低白蛋白血症者预后差,及时恰当的经验性治疗可改善预后。
- 缪柯淳苏青青张新月郭晶晶陈延斌
-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预后影响因素
- 一种三腔气囊胸腔闭式引流管
-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三腔气囊胸腔闭式引流管,包括主管体,所述主管体一端为主管内口,用于置于胸膜腔中,另一端为主管外口,用于连接接相应水封瓶引流气体或液体,所述主管体上设有一对间距可调的内固定器和外固定器,所述内固定器设置于主...
- 苏楠宁卫卫陈成雷伟陈延斌朱晔涵
- 文献传递
- 胺碘酮肺毒性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09年
- 胺碘酮是一种安全性较高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广泛,近年来随着应用经验的积累和应用时间的增长,其不良反应,特别是心外不良反应逐渐受到重视,肺毒性便是其最重要的表现之一,严重者可以危及生命,已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关注,提示对于应用胺碘酮的患者要进行密切的随访和观察。
- 陈延斌季成雷伟凌春华黄建安陶岳多
- 关键词:胺碘酮肺毒性间质性肺炎
- 伐尼克兰在戒烟门诊实践中的作用评价
- 2024年
- 目的评价伐尼克兰在戒烟门诊实践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戒烟门诊就诊、临床资料完整的318例烟草依赖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初诊及后续复诊时接受劝诫、初诊及3个月复诊时监测其呼出气一氧化碳(eCO)浓度,根据是否接受伐尼克兰治疗,分为eCO浓度监测+劝诫组(简称劝诫组,126例)、eCO浓度监测+劝诫+伐尼克兰治疗组(简称伐尼克兰组,192例),随访时间至少3个月,观察戒烟效果,至少连续3个月不吸烟认定为戒烟成功。结果劝诫组、伐尼克兰组初诊时和3个月复诊时eCO浓度分别为(11.5±4.8)、(11.8±4.3)ppm(t=0.599,P=0.550)和(7.8±3.6)、(7.3±4.3)ppm(t=1.181,P=0.239);两组在3个月随访时的eCO浓度均明显下降(t=7.293、11.920,均P<0.001)。劝诫组戒烟成功率显著低于伐尼克兰组(28.6%比40.6%;χ^(2)=4.806,P=0.028);劝诫组、伐尼克兰组戒烟成功者3个月复诊时eCO浓度均显著低于初诊时[(3.6±2.4)比(15.5±5.6)ppm、(3.5±2.5)比(13.9±5.1)ppm](t=17.580、27.180,均P<0.001)。结论在戒烟门诊实践中,伐尼克兰可显著提高戒烟成功率。
- 汪泱陈延斌
- 关键词:戒烟
- 支气管黏液嵌塞综合征被引量:21
- 2005年
- 陈延斌陶岳多凌春华王翎黄建安
- 关键词:纤维素性支气管炎黏液分泌异常纤维蛋白性黏膜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