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恒
- 作品数:3 被引量:19H指数:3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氨磺必利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行为和精神症状疗效与安全性对照研究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评估氨磺必利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行为和精神症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8例伴有行为和精神症状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随机分为氨磺必利组和奥氮平组,分别接受12周的氨磺必利或奥氮平系统治疗。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阿尔茨海默病行为病理量表(BEHAVE-AD)、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估疗效和安全性,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空腹血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及体质量指数。结果治疗后,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ADL评分、BEHAVE-AD总分及各因子分、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PANSS阴性症状评分氨磺必利组低于奥氮平组(P<0.05);治疗后氨磺必利组的BMI、FBS、LDL、TC、TG均低于奥氮平组(P<0.05),治疗后氨磺必利组嗜睡、视物模糊、头晕、便秘及体质量增加发生率低于奥氮平组(P<0.05)。结论氨磺必利对阿尔茨海默病伴行为和精神症状的疗效与奥氮平相当,但氨磺必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对患者血糖、血脂的影响较小。
- 秦文刘立恒易军
- 关键词:氨磺必利阿尔茨海默病行为和精神症状
- 氨磺必利联合舍曲林治疗伴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46例被引量:11
- 2015年
- 目的 观察氨磺必利联合舍曲林治疗伴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将92例伴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各46例。治疗组口服氨磺必利片,起始剂量200 mg·d-1,两周内增加到治疗剂量(600~1 000 mg·d-1),平均(797.62±188.10)mg·d-1;对照组口服利培酮片,起始剂量1 mg·d-1,两周内增加到治疗剂量(4~6 mg·d-1),平均(4.19±1.87)mg·d-1。两组在上述基础上联用舍曲林片,起始剂量50 mg·d-1,两周内增加到治疗剂量(100~200 mg·d-1),治疗组平均(160.71±22.62)mg·d-1,对照组(161.90±23.38)mg·d-1。药物具体剂量由医生根据患者临床状况酌情决定,调整过程中如出现失眠、烦躁等可给予氯硝西泮、苯海索或普萘洛尔,不添加新的抗精神病药物及抗强迫症药物。观察12周。治疗前及治疗第4,8,12周末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过程中,两组各脱落4例,脱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周末,治疗组精神病性症状有效率65.9%,对照组有效率63.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强迫症状有效率(77.3%)高于对照组(有效率5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组内各时间点PANSS总分、Y-BOCS总分及各因子分随时间延长下降趋势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PANSS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Y-BOCS总分及各因子分减少较对照组明显,两组第8,12周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氨磺必利联合舍曲林治疗伴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效果显著。
- 刘立恒易军
- 关键词:氨磺必利舍曲林精神分裂症强迫症状
- 氨磺必利替换奥氮平治疗对伴有代谢综合征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观察氨磺必利替换奥氮平治疗对伴有代谢综合征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方法:92例奥氮平治疗伴代谢综合征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氨磺必利组(治疗组)及奥氮平组(对照组)各46例。治疗组在2周内将奥氮平换为氨磺必利,对照组维持奥氮平治疗,观察12周。入组时及第6、12周末测量腰围、血压、体质量指数(BMI)及空腹血糖(FBS)、高密度脂蛋白(HDL)、三酰甘油(TG)水平。应用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和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进行疗效和安全性评定。结果:治疗12周末,治疗组腰围、收缩压、BMI、TG、FB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PAN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ESS评分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氨磺必利替换奥氮平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体质量增加及代谢综合征有显著改善作用。
- 刘立恒易军
- 关键词:氨磺必利奥氮平代谢综合征精神分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