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婧

作品数:6 被引量:57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航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沉积物
  • 3篇DGT
  • 2篇磷释放
  • 2篇湖泊
  • 2篇湖泊沉积
  • 2篇湖泊沉积物
  • 2篇红枫湖
  • 1篇氧化还原环境
  • 1篇氧化还原条件
  • 1篇有机碳
  • 1篇有机质
  • 1篇原位
  • 1篇入湖河流
  • 1篇时空变化特征
  • 1篇碳同位素
  • 1篇同位素
  • 1篇内源磷
  • 1篇微尺度
  • 1篇磷酸盐
  • 1篇孔隙

机构

  • 6篇贵州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航天建设...

作者

  • 6篇罗婧
  • 5篇陈敬安
  • 4篇王敬富
  • 3篇杨海全
  • 2篇徐洋
  • 2篇丁薇
  • 2篇陶红波
  • 1篇丁士明

传媒

  • 2篇矿物岩石地球...
  • 2篇地球与环境
  • 1篇湖泊科学

年份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云南抚仙湖主要入湖河流有机碳来源辨识被引量:11
2016年
通过对云南抚仙湖流域土壤、植被和主要入湖河流有机碳含量和碳同位素组成的对比研究,探讨了抚仙湖主要入湖河流有机碳来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抚仙湖入湖河流溶解有机碳(DOC)含量较高,变化范围为2.79~38.02mg/L,且呈西部(19.20mg/L)>北部(13.82mg/L)>东部(3.37mg/L)的分布特征;河流颗粒有机碳(POC)含量较低,变化范围为0.22~2.68mg/L,且北部(0.84mg/L)>西部(0.56mg/L)>东部(0.40mg/L)。抚仙湖主要入湖河流水体δ^(13)C_(DOC)值变化范围为-12.6‰^-25.5‰,且随DOC含量增大而略呈偏负趋势,表明抚仙湖入湖河流DOC除来源于流域土壤侵蚀外,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排放也是重要的贡献源。抚仙湖入湖河流水体δ^(13)C_(POC)值主要分布范围为-23.2‰^-27.0‰,与流域土壤及植物δ^(13)C一致,远离内源POC的δ^(13)C范围,指示河流POC主要来源于流域土壤侵蚀和植物碎屑输入。
丁薇陈敬安杨海全宋以龙陶红波罗婧
关键词:入湖河流有机碳碳同位素
利用薄膜扩散梯度技术估算红枫湖沉积物磷释放通量被引量:10
2015年
湖水因季节性分层而导致底层滞水带缺氧的亚深水型湖泊,其沉积物内源磷释放对水体磷循环和富营养化有着重要影响。选取典型的高原亚深水型湖泊——贵州红枫湖为研究对象,借助氧化锆薄膜扩散梯度技术获取了5个代表性湖区沉积物有效磷(labile P)的原位、二维、高分辨分布信息,在此基础上估算夏季红枫湖沉积物内源磷释放通量。结果表明,红枫湖后五沉积物有效磷浓度最高,羊昌河、大坝次之,南湖中与北湖中较低。红枫湖沉积物labile P浓度在亚毫米水平上有很大差异,空间分布不均一,时间上夏季磷释放量为6270-7999kg,占全湖水体总磷的22%-28%。沉积物磷释放是红枫湖水体磷的重要来源,在湖泊富营养化防治过程中应予以重视。
罗婧陈敬安王敬富丁士明
关键词:红枫湖沉积物DGT
氧化还原条件对红枫湖沉积物磷释放影响的微尺度分析被引量:19
2016年
选取贵州红枫湖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了自然、好氧和厌氧条件下沉积物内源磷的释放过程,联合应用微电极技术和沉积物磷形态分析对沉积物—水界面开展了微尺度观测与研究.结果表明,厌氧条件下红枫湖沉积物总磷含量显著降低,且主要是NaOH提取态磷(NaOH-P)和残渣态磷(rest-P)含量降低所致,厌氧条件下沉积物孔隙水中磷酸盐浓度明显升高,而好氧条件下沉积物孔隙水磷酸盐浓度显著降低,反映厌氧条件显著促进了红枫湖沉积物磷释放.厌氧条件下沉积物内部溶解氧浓度下降、硫还原活动增强可能是导致NaOH-P释放的主要原因.O_2浓度的降低加速了沉积物还原作用并产生大量H2S,进而与二价铁离子形成硫化亚铁沉淀,最终导致NaOH-P(Fe-P)释放到孔隙水中.好氧条件向厌氧条件的转换可通过改变沉积物内部pH值分布和微生物活动促使rest-P释放:厌氧条件下,厌氧微生物不仅可以消耗硫酸根产生H_2S,导致pH值降低,还可消耗有机质,将有机磷转变为无机磷.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水界面氧化还原环境可影响沉积物氧渗透深度、pH值分布、微生物活动、硫循环以及有机质降解过程,进而控制沉积物磷的形态转化与释放.联合应用微电极技术和沉积物磷形态分析对湖泊沉积物—水界面开展微尺度观测研究是揭示沉积物内源磷释放机制与控制因素的有效途径.
徐洋陈敬安王敬富罗婧
关键词:氧化还原环境微尺度红枫湖
湖泊沉积物孔隙水磷酸盐含量原位监测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4年
传统的沉积物孔隙水磷酸盐含量测定方法通常是采用离心法获取沉积物柱芯孔隙水,然后再进行磷酸盐含量测定。这种常规测定方法不仅破坏了沉积物的原本物理化学结构,而且分样间距多为厘米级,无法满足沉积物-水界面磷酸盐的高分辨率分布特征研究和释放通量的高精度估算要求。为克服传统监测技术破坏系统原始状态和分辨率低的弊端,近年来沉积物孔隙水磷酸盐原位监测技术迅猛发展,较为成熟的有透析装置技术(Dialysis peepers)、薄膜扩散平衡技术(Diffusive equilibrium in thin-films technique,DET)和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iffusive gradients in thin-films technique,DGT)等。本文综述了透析装置技术、薄膜扩散平衡技术和薄膜扩散梯度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实例,对比分析了他们各自的优缺点和发展应用前景。DGT作为一种新型、廉价的原位被动采样技术,具有原位和高分辨率监测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水体、沉积物和土壤等研究,在获取沉积物孔隙水磷酸盐含量及时空分布特征等方面优势突出。如何延长DGT胶体的使用寿命、提高监测的空间分辨率和实现多元素同步监测是其主要发展方向。大量研究表明,沉积物内源磷释放与沉积物中Fe-S的耦合循环存在密切联系,深入了解湖泊沉积物P-Fe-S的耦合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是揭示湖泊内源磷释放机制的一把钥匙。快速发展的薄膜扩散梯度(DGT)技术及其与DET技术联用无疑为P-Fe-S耦合循环研究提供了有效手段,亟待在不同类型湖泊中应用和完善,为深刻揭示P-Fe-S耦合循环过程与机制提供独特信息。
罗婧王敬富杨海全徐洋陈敬安
关键词:沉积物磷酸盐DGT
基于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GT)对湖泊沉积物磷释放机制的原位高分辨率研究
磷是湖泊富营养化最重要的限制性因子。众多湖泊的研究和观测结果表明,尽管外源污染治理工程使得外源污染物输入量大大减少,但湖泊水体磷酸盐浓度并未如预期那样显著降低,而是仍然维持在一个较高浓度水平。沉积物内源磷释放被认为是导致...
罗婧
关键词:湖泊沉积物
云南抚仙湖沉积物有机质来源与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13
2016年
为揭示抚仙湖沉积物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主要来源,对抚仙湖表层沉积物和沉积物柱芯的TOC、TN和有机碳同位素组成(δ13Corg)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的TOC和TN含量分别为2.02%~3.40%和0.16%~0.36%;沉积物柱芯的TOC和TN含量分别为0.41%~6.63%和0.08%~0.77%,呈现出北湖高南湖低、表层高底部低的分布特征。内源有机质是抚仙湖沉积物中有机质的主要来源,不同湖区外源有机质的输入差异明显,其中南湖沉积物有机质中陆源比例较高。沉积物柱芯C/N值从底部到表层逐步增大,表明抚仙湖沉积物有机质中陆源有机质所占比例持续增加。与内源有机质相比,外源有机质输入增加更快,指示流域内人为活动增强导致流域侵蚀和水土流失加剧。
宋以龙陈敬安杨海全丁薇陶红波罗婧王敬富
关键词:沉积物有机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