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志磊
- 作品数:7 被引量:44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轻工技术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 多源遥感数据在新疆精河县震后滑坡调查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18年
- 文章将高分二号(GF-2)和高景一号(Superview-1)等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应用于精河县滑坡应急调查中,采用二、三维一体化技术解译疑似滑坡点20处,并以GF-2号卫星数据为基础,结合1∶10万地质图勾画了研究区地层岩性分布图。由此,总结出滑坡点主要沿精河分布,坡体坡度一般介于42°~60°,并大部分发生于头苏泉组(D2ts)地层中的规律,为今后地质灾害的应急调查提供参考、示范。
- 王娜徐素宁王赛丁志磊李文娟彭令
- 关键词:遥感解译多源数据地层岩性
- 淤泥质海岸线时空变化遥感监测与预测分析研究
- 海岸线作为监测海岸侵蚀灾害的重要标志,已被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研究。而海岸线变化对于认识和解释海岸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利用遥感来监测海岸线时空变化已逐渐成为最主要的手段之一,特别是在研究大区域和交通不便的海岸带地区...
- 丁志磊王志一徐素宁
- 关键词:海岸侵蚀遥感监测
- 莱州湾白浪河河水和河口海水的水化学和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被引量:10
- 2016年
- 在海水入侵的研究中,通常将海水作为一个重要的混合端元。而一般沿海带的海水,尤其是河口海水相对于标准海水都会受到入海河流以及沿海人为活动的强烈影响,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不断在变化。因此在研究海水入侵之前,研究河口海水、标准海水与河水成分之间的混合关系至关重要。本研究主要是对比海水和地表水的稳定同位素和水文地球化学成分。在莱州湾入海河流白浪河的下游沿岸采集5件河水样品,河口采集7件海水样品,对样品进行了水化学和稳定同位素测试,研究淡水和海水的混合关系。采用惰性示踪剂(δD、δ^(18)O、Cl^-、Br^-)和反应示踪剂(Na^+、Mg^(2+)、SO^(2-)_4、HCO^-_3、Ca^(2+)、NO^-_3)展开分析。在δD-δ^(18)O关系图上,所有的河水样品都位于全球大气水线之下,反映了上游水库水的蒸发,海水样品则位于标准海水与河水样品的混合线上。河水样品δ^(18)O—Cl^-关系表明不同程度的溶解了蒸发盐;河水样品的Ca^(2+)、HCO^-_3、SO^(2-)_4与Cl^-的比值反映了CO_2气体、碳酸盐以及硫酸盐溶解。海水样品的Br^-/Cl^-比值与海水比值基本相同,与其它主要离子与Cl^-的关系都表明海水样品源于标准海水与河水的混合。因此当河水和海水混合时,两种水体的溶剂发生机械混合,溶质中海水占主导的化学成分与Cl^-比值都接近海水比值,包括Na^+、Mg^(2+)、SO^(2-)_4、Br^-和Cl^-的比值,而大陆生成的成分在淡水中与Cl^-的比值都会大于海水比值,主要有HCO^-_3、Ca^(2+)、NO^-_3和Cl^-的比值。这种混合机理也适用于地下水。
- 杨巧凤王瑞久徐素宁李文鹏王志一梅军军丁志磊杨培杰
- 关键词:河水水文化学同位素特征
- 苏北淤泥质海岸线提取及精度检验被引量:6
- 2014年
- 海岸线变化是研究海岸带演化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基础之一,而从遥感影像上快速、准确地自动提取不同类型的海岸线一直是个难点,尤其是淤泥质海岸的岸线。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针对苏北淤泥质海岸地区2006年的TM影像,建立包括光谱变换信息和纹理特征信息的规则集对影像进行高精度分类,进而准确地提取海岸线。使用该方法不但具有充分挖掘影像信息、自动化程度高、提取速度快等优点,而且可以从精度和稳定性两个指标对提取结果进行检验,不依赖于参考岸线,检验结果较为客观。
- 丁志磊王志一徐素宁
- 关键词:面向对象信息提取
- 时序InSAR技术在沿海和陆地形变监测中的对比研究
-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作为一种主动地表形变监测技术,凭借其不受云雨天气影响、监测范围广、精度高等优势在沿海地区形变监测应用广,特别在地面沉降严重的沿海城市地区,监测精度很高,技术较为成熟。但是,InSAR技术...
- 丁志磊
- 关键词:三峡库区滑坡监测
- 文献传递
- 莱州湾南岸卤水的稳定同位素与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12
- 2016年
- 莱州湾南岸卤水的开发利用始于20世纪50年代,如今卤水的含盐量比海水高出3~6倍。本文采用稳定同位素和水化学分析来鉴定卤水的盐分来源,为此在研究区内采集了9件卤水样品,采样井深度为30~80m。首先根据同位素盐效应,对卤水的δD和δ^(18)O值进行了校正。校正后的δD和δ^(18)O值关系图表明卤水的水分子来源于大气降水,而不是海水。δ^(18)O—Cl^-和Br^-—Cl^-关系表明卤水的盐分不同于海水蒸发的余留水。根据化学分水岭原理,卤水的Ca^(2+)/SO_(-4)~2和Ca^(2+)/Mg^(2+)值演化提示溶解盐起源不是蒸发的海水卤水。其它化学成分关系也证实了卤水的盐分源于海水蒸发盐的反复溶解。本研究说明卤水样品与海水盐分有关,但是与海水的水分子无关。
- 杨巧凤王瑞久徐素宁李文鹏王志一梅军军丁志磊杨培杰
- 关键词:卤水莱州湾南岸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 莱州湾沿岸寿光、莱州和龙口地下水的稳定同位素与地球化学被引量:17
- 2016年
- 依据地下水咸化机理:蒸发、溶解和混合,海水入侵是地下淡水与较之更咸的海水的混合,海水和淡水的混合包括水分子的混合和溶解盐分的混合。只有溶剂水分子和溶质溶解盐分都发生了相同比例的混合,才能确定二种水体发生了混合。地下淡水变咸并不能都归因于海水入侵,也有可能源于蒸发或溶解。鉴定是否存在海水入侵可运用惰性示踪剂和反应示踪剂来共同识别。惰性示踪剂包括δD、δ^(18)O、Cl^-和Br^-,反应示踪剂包括主要化学成分和微量元素。本研究对莱州湾沿岸寿光、莱州和龙口的地下水进行了化学成分形成过程的对比研究。莱州采集样品6件,龙口10件,寿光9件。莱州和龙口的碎屑沉积物以硅酸盐矿物为主,而寿光的沉积物来源于南部鲁中南山地的碳酸盐岩。根据莱州采样点地理条件和样品的稳定同位素δD-δ^(18)O分布域确定了当地降雨入渗的多年平均值,进而明确龙口样品也源于就地降雨入渗补给,根据高程效应和当地水文情况确定寿光样品补给来自南部山区的降水,经河道排入洼地后入渗地下。Cl^--δ^(18)O关系表明盐分都来源于淡水溶解的蒸发盐,而非与海水混合。Br^-/Cl^-比值证实了蒸发盐溶解,还存在人为污染物和海侵沉积物中有机质分解的影响。从三线图可看出龙口样品经历了离子交换反应。主要成分和微量元素(HCO_3^-,H_2SiO_3,F^-,Li^+,Sr^(2+)和Ba^(2+))的含量与样品所处含水层的矿物组成有关,反映出水岩作用。所有样品都没有淡水和海水混合的现象。惰性示踪剂分析提供了区域地下水补给的框架,明确了大气水源因溶解蒸发盐而咸化,排除了淡水和海水混合的可能性。用反应示踪剂中主要化学成分和微量元素来分析水中化学成分的形成过程,在和海洋盐分输入对比基础上,二者偏差值主要源自水-岩相互作用结果,包括溶解、沉淀、离子交�
- 杨巧凤王瑞久徐素宁李文鹏王志一梅军军丁志磊杨培杰
- 关键词:地下水稳定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