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睿

作品数:58 被引量:161H指数:7
供职机构: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机械工程一般工业技术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航空宇航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4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机械工程
  • 23篇一般工业技术
  • 10篇自动化与计算...
  • 8篇航空宇航科学...
  • 5篇文化科学
  • 4篇电子电信
  • 4篇理学
  • 2篇化学工程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主题

  • 14篇复合材料
  • 14篇复合材
  • 10篇理想材料零件
  • 5篇风洞
  • 5篇CAD
  • 5篇CAD模型
  • 4篇点阵
  • 4篇切片算法
  • 4篇热塑性
  • 4篇热塑性复合材...
  • 4篇自适
  • 4篇自适应
  • 4篇自适应切片
  • 4篇细观
  • 4篇纤维
  • 4篇颤振
  • 4篇颤振模型
  • 3篇树脂
  • 3篇梯度材料
  • 3篇拓扑优化

机构

  • 58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北京空间飞行...
  • 1篇沈阳飞机设计...
  • 1篇大连水产学院
  • 1篇中国飞机强度...
  • 1篇中航工业北京...
  • 1篇上海宇航系统...

作者

  • 58篇杨睿
  • 21篇孙士勇
  • 16篇郭东明
  • 13篇贾振元
  • 6篇王晓明
  • 3篇刘碧静
  • 3篇孙晶
  • 3篇钱卫
  • 3篇韩剑
  • 2篇杨绪印
  • 2篇赵延广
  • 2篇任莉
  • 2篇张一鸣
  • 2篇徐道明
  • 2篇康仁科
  • 2篇刘玚
  • 2篇詹东
  • 2篇张博
  • 1篇樊俊铃
  • 1篇米大海

传媒

  • 7篇中国机械工程
  • 5篇机械工程学报
  • 5篇复合材料科学...
  • 4篇玻璃钢/复合...
  • 4篇压电与声光
  • 3篇现代机械
  • 3篇复合材料学报
  • 3篇机电工程技术
  • 2篇机械设计与制...
  • 2篇机械设计与制...
  • 2篇实验室科学
  • 1篇塑料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机械强度
  • 1篇高等工程教育...
  • 1篇粘接
  • 1篇航空学报
  • 1篇中国科学基金
  • 1篇计算机辅助设...
  • 1篇机械科学与技...

年份

  • 3篇2025
  • 4篇2024
  • 6篇2023
  • 2篇2022
  • 6篇2021
  • 6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6
  • 3篇2003
  • 3篇2002
  • 3篇2001
  • 1篇2000
5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载荷-位移协同控制的机翼风洞模型随动加载单元设计
2025年
对机翼风洞模型进行静强度试验,可以防止模型在风洞试验时发生破坏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基于机翼模型大变形特征设计了一种新型随动加载装置,采用载荷-位移协同控制方法进行精准加载,保证模型发生大变形时翼面加载点受力方向始终垂直于模型表面,通过机构-结构联合仿真和相关试验对加载单元原理与控制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加载单元原理正确,控制方法能够满足加载载荷的准确性、稳定性和方向的跟随性,高效可行,为机翼风洞模型的静强度试验提供了一套合理可行的方法。
张凯航曲文智池鸿刚杨睿孙士勇
关键词:风洞模型大变形协同控制
以频率为目标的加筋平板结构优化设计研究被引量:8
2013年
以加筋平板结构的多阶模态频率达到指定值为优化目标,探讨结构的优化设计方法。提出一种双向渐进结构拓扑优化法结合尺寸优化方法的结构频率优化设计的改进方法。该方法采用具有规则格栅骨架的加筋平板结构优化模型,以骨架中的梁为结构修改基本单位,以梁敏度计算为基础。实现以频率为目标函数、以体积为约束,并结合敏度再分配策略的结构优化设计。最后,运用尺寸优化方法对优化结果进行后续详细设计。经加筋平板结构频率优化设计算例证明,该方法能满足结构的多阶模态频率优化要求;同时优化结果不存在一般拓扑优化的不规则结构问题,抑制局部模态的产生,对飞机风洞颤振实验模型的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米大海杨睿周亮刘玚郭东明
叉指形电极压电执行器的热弹性比拟分析方法被引量:3
2015年
通过对比分析逆压电效应本构方程和热弹性体本构方程,将压电执行器的驱动电压比拟为温度载荷,压电应变系数比拟为正交各向异性的热膨胀系数,则叉指形电极压电执行器的静态位移可采用热弹性有限元法分析。由于叉指形电极的电场导致局部的非均匀和非线性,在热弹性比拟法中,需引入修正系数对热膨胀系数进行修正。数值算例和实验结果表明,热弹性比拟法在叉指形电极压电执行器的静态仿真中是简单有效的。
孙士勇杨睿张少辉王晓宇史文华
理想材料零件数字化制造中的自适应切片算法研究被引量:9
2003年
着眼于CAD数据后处理中的自适应切片算法 ,综合考虑其材料分布特征和几何特征 ,以材料变化梯度和表面法线方向为计算分层厚度的依据 ,进行了理想材料零件的自适应切片算法研究。
杨睿郭东明徐道明贾振元王晓明
关键词:理想材料零件快速原型制造功能梯度材料CAD
变体飞行器的折转翼尖设计及分析被引量:4
2021年
折叠翼飞行器变形区的蒙皮为间断式设计,其很难获得较好的气动外形。本文提出一种连续性蒙皮、大角度变形的折转翼尖设计方案。首先,对模型的结构进行设计和制造,完成模型折转变形的实验测试;然后,对模型折转变形进行仿真分析,验证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最后,通过有限元分析对结构设计参数进行优化。本文设计的模型可快速、准确地实现向上的折转变形,折转角度为45°,并具有自锁能力。更重要的是模型表面可获得较好的气动外形。
陈小雨杨睿李扬池鸿刚
关键词:实验测试有限元分析
基于热气加热的热塑性复合材料原位成型过程中温度场分析
2021年
在热塑性复合材料的自动铺放原位成型过程中,温度历程对于复合材料的最终质量和性能有很大影响。以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铺放过程中的温度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二维温度场瞬态传热模型,通过对传热模型划分区域确立了边界条件,分析了热气温度、铺放速度以及模具的初始温度对铺层温度场的影响。通过原理性铺放实验,建立了温度场测量系统,从而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结果表明,随着热气温度的升高以及铺放速度的降低,每层的峰值温度逐渐升高。模具初始温度为室温时,为满足成型要求,选择热气温度为650℃,最大铺放速度为6 mm/s。模具的初始温度对于首层的温度场有很大影响,为改善首层粘接熔融效果、提高铺放效率以及降低整体温度梯度,应适当提高模具温度和铺放速度,并降低热气温度。
孙士勇董晨华刘冠三杨睿
关键词:热塑性复合材料温度场
机翼气动弹性缩比模型大变形下的刚度反求方法
2023年
针对三坐标测量设备测量机翼缩比模型,大展弦比机翼模型产生大变形时测量点与加载点不统一,加载方向发生变化等问题,从解析几何与有限元角度,开展机翼缩比模型的刚度反求研究。首先,以测量的形变数据与测量点坐标建立面密度函数;然后,通过所提出的实测点回归方法计算实测点的位置坐标信息,再通过坐标信息计算实测点的位移并构造类似有限元的网格结构;将模型按刚心轴简化为悬臂梁,反求悬臂梁的材料属性并计算弹性模型仅在竖直方向力作用下的变形值,从而修正测量数据;最后按照静力等效原则对实际测量坐标下的网格进行等效节点载荷计算,得出模型修正刚度值。经过平板以及变厚度弹性模型有限元验证以及试验分析,结果显示所提出的方法在结构相对变形超过7%时可降低试验误差,为机翼设计制造验证提供数据支持。
赵创汪盛刘冠三池鸿刚杨睿
关键词:缩比模型
非均质材料零件几何和材料的并行设计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为了解决非均质材料零件设计中几何特征和材料特征的耦合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可行方向法和遗传算法的几何和材料的并行设计方法。通过设定关键点来表示不断变化的零件几何特征,引入虚拟节点以描述其材料特征,构建非均质材料零件几何和材料并行设计的优化模型。在优化设计过程中,关键点的坐标增量采用可行方向法求解,虚拟节点的材料体积分数增量通过遗传算法获得,两种优化算法交替迭代,便得到了零件几何形状和材料分布的组合最优解。采用该方法设计了一个非均质材料的等温器具,通过有限元技术对其温度场和应力场进行模拟和分析,并利用ANSYS软件对设计结果进行验证,从而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任莉杨睿郭东明
原位冲压成型工艺参数对GFRTP黏度影响及优化研究
2020年
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GFRTP)原位冲压成型过程中,冲头垂直冲压、剥离及GFRTP呈现粘流态时的高黏特性,导致预浸料与模具的黏附脱粘成为冲压工艺影响成型效果的重要因素。为研究重要工艺参数对热塑性预浸料黏度的影响并优化参数组合,采用设计与原位冲压工艺最类似的探针实验对其黏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定义最大脱粘力来表征黏性大小,利用控制变量及响应曲面法分析了重要工艺参数对制备过程中黏度的影响并最优化参数组合。结果表明,黏性随温度先增大后减小,随压力增大而增大,随保压时间先增大后减小,且工艺参数之间存在耦合作用等,为后续原位冲压工艺提供了理论指导。
王宇杨睿梁宜楠张一鸣
关键词:黏性工艺参数响应曲面法
缝纫泡沫夹芯复合材料细观纤维柱破坏行为被引量:3
2020年
缝纫泡沫夹芯复合材料中的纤维柱在拔出过程中的破坏行为复杂导致结构承载性能难以预测。采用真空辅助树脂注射(VARI)工艺制备了缝纫泡沫夹芯复合材料,并使用层间拉伸试验(ITT)研究了缝纫泡沫夹芯复合材料中含有单根缝线纤维柱细观试件的破坏过程。讨论了不同破坏现象对缝线纤维柱拔出摩擦过程的影响,并分析了缝纫泡沫夹芯复合材料的破坏模式。分析了缝线粗细的变化对试件破坏过程中关键的力、位移等参数及能量吸收性能的影响。研究了由于成型工艺所导致的缺胶现象对缝纫泡沫夹芯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缝纫泡沫夹芯复合材料的能量吸收性能、关键位移参数及最大载荷都随着缝线变粗而增大。但是缝纫泡沫夹芯复合材料的破坏模式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导致了变化趋势的波动;缺胶缝纫泡沫夹芯复合材料由于缺陷的存在,最大破坏载荷和能量吸收性能均有所下降。
孙士勇秦进杨睿韩剑刘锦华
关键词:破坏过程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