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珏

作品数:9 被引量:20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文学

主题

  • 2篇语言
  • 2篇诗歌
  • 2篇诗集
  • 2篇小说
  • 1篇丹尼尔·笛福
  • 1篇道德
  • 1篇道德对话
  • 1篇笛福
  • 1篇狄兰·托马斯
  • 1篇新诗
  • 1篇新诗集
  • 1篇新作
  • 1篇叙事
  • 1篇叙事主体
  • 1篇意图
  • 1篇译介
  • 1篇隐居
  • 1篇英国小说
  • 1篇英文报纸
  • 1篇英语

机构

  • 9篇上海外国语大...

作者

  • 9篇王珏

传媒

  • 2篇外国文学动态
  • 2篇外国语
  • 2篇英美文学研究...
  • 1篇四川外语学院...
  • 1篇外国文学
  • 1篇解放军外国语...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隐居幕后的真意——论叶芝中后期抒情诗中戏剧化呈现的意图及策略被引量:1
2009年
创作非个性化诗歌和实现诗的道德教育功能,构成了世纪之交叶芝诗学观转变的两大内容,也是他采用戏剧化呈现的根本动因。戏剧化呈现使叶芝在坚持诗人的认识、情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通过诗人的第二自我——面具,呈现诗人的情感体验和感受,鼓励读者对诗歌的道德主题做出自己的判断,从而改变诗人介入作品的方式。戏剧化呈现集中体现了叶芝对非个性化诗歌与个性化创作、诗的道德教化和读者的接受等理论命题的思考与回答。
王珏
关键词:非个性化
狂欢化语境中的道德对话——解读叶芝的《疯珍妮组诗》
2011年
本文从吊销教会的道德权威、怪诞躯体和个体自由伦理、语言的复调特征等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疯珍妮组诗》潜在的道德对话主题。第一,对教会的脱冕颠覆了原有等级秩序,创造了一个相对自由的言语空间。第二,疯珍妮的怪诞躯体在挑战官方世界压制躯体的文化策略的同时,重申了躯体自然欲望的合法性。第三,民谣体的复调特征从语言层面深化了作品的对话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一个充满对话精神的未来爱尔兰社会的期盼。
王珏
关键词:狂欢化
中国叶芝译介与研究述评被引量:4
2012年
中国叶芝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五四运动到40年代,围绕作家的民族主义思想展开译介;第二阶段,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聚焦于诗人的象征主义诗学及与现代主义诗歌的关系:第三阶段,90年代末至21世纪,走向多元综合的文学—文化批评。文章结合西方叶芝研究的发展趋势,探讨国内叶芝研究的特征、成就和不足,并提出具有反思性的愿景。
王珏
关键词:译介
经济个人主义的滥觞——丹尼尔·笛福小说人物的文化解读被引量:1
2006年
享有'英国小说之父'美誉的丹尼尔·笛福,在人生的最后二十年转向文学创作,凭借老骥伏枥的雄心和深刻的人生历练,塑造了鲁滨逊·克鲁梭、辛格顿船长、摩尔·弗兰德斯和罗克珊娜等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因为笛福身处的时代,正是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勃兴之时,而他本人又一直是工商业界的弄潮儿,因此以往评论家对笛福小说人物的评论常常要论及小说的自传成分,或认为人物集中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发家之初强烈的冒险精神和追求财富的狂热欲望。笛福的人物塑造与资本主义经济崛起的关联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把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作为分析小说人物社会历史背景的方法,使我们忽略了笛福本人。
王珏
关键词:笛福小说人物鲁滨逊清教思想
中产阶级的新绅士理想与道德改良——论18、19世纪英国小说中绅士人物形象的嬗变及其成因被引量:5
2008年
新兴中产阶级对绅士身份的渴慕使18、19世纪英国小说出现了旨在宣扬中产阶级价值观的新绅士人物具象。中产阶级作家试图以品德高尚的绅士人物形象僭越原先基于出身的贵族绅士标准,从而引发了两大阶级的意识形态论战和文化对话。最后中产阶级与土地贵族对道德改良达成共识,结成新的意识形态同盟。
王珏
关键词:英国小说中产阶级身份
保罗·莫顿的新诗集《蛆》
2013年
爱尔兰诗人保罗·莫顿(PaulMuldoon,1951-)被誉为“二战以来出生的最伟大的英语诗人”。2010年10月,莫顿推出了他继诗集《自由驰骋》(HorseLatitudes,2006)之后的又一部力作《蛆》(Maggot)。该诗集长一百二十页,收录了莫顿自2006年以来创作的新诗共三十九首。诗集出版后引起各大英文报纸和文学类杂志的极大关注。《纽约客》刊出书评,称赞诗集“可怕、严肃,刺激。诗集深得英语语言的精髓:莫顿的语言风格蛮幻有力.无与恰比”。
王珏
关键词:诗集英语语言《纽约客》英文报纸语言风格
珍·海德菲尔德及其新作《无邻之地》
2010年
2009年1月12日,艾略特诗歌奖揭晓,年仅三十岁的英国女诗人珍·海德菲尔德(Jen Hadfield)以第二部诗集《无邻之地》(Nigh-No-Place,2008)在激烈的评选中最终胜出,成为迄今为止该奖项最年轻的得主。海德菲尔德的本次获奖令人意外,
王珏
关键词:诗歌奖艾略特女诗人诗集
从《法国中尉的女人》看约翰·福尔斯的后现代历史观被引量:4
2008年
本文试图从叙事方式、历史书写与话语权、文学重构三个方面对《法国中尉的女人》作深入分析,以揭示潜藏在小说深层结构中的后现代历史观。第一,小说的自反性叙事方式消解了先验的历史主体;第二,小说家对知识—权力体系转换的探究揭示出历史书写与意识形态的同谋关系;第三,小说一再诉诸各类历史文献充分反映了小说家试图改写与干涉官方历史,以达到颠覆"宏大叙事"的目的。
王珏
关键词:叙事主体宏大叙事
语言的实体化——论狄兰·托马斯诗歌语言的现代主义特征被引量:5
2004年
狄兰·托马斯的现代主义诗歌是诗人为了摆脱现代语言危机、探索语言的表征现实和表征个体的独特经验所做的有益尝试。为了反对合乎逻辑的、描述性的语言,诗人提出将语言实体化的语言策略,强调充分展示语言的形式因素,充分发挥语言的视听效果,削弱或淡化诗歌语言的指示功能,拓展诗歌语言的意义空间。诗人甚至通过语法变异,打破统辖语言使用的语法规则,向人们昭示一种反理性的感觉模式和思维方式。
王珏
关键词:狄兰·托马斯语言创新语言危机实体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