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晓洁

作品数:9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计量学院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看不见的人...
  • 3篇第一人称
  • 3篇第一人称叙述
  • 2篇叙述学
  • 2篇叙述学分析
  • 2篇叙述者
  • 1篇叙事
  • 1篇叙事特点
  • 1篇叙述接受者
  • 1篇悬念
  • 1篇英美文学
  • 1篇英美文学教学
  • 1篇英美文学教学...
  • 1篇英美文学课
  • 1篇诱惑
  • 1篇人物内心
  • 1篇内心
  • 1篇女人
  • 1篇女性
  • 1篇女性人物

机构

  • 7篇中国计量学院

作者

  • 7篇刘晓洁

传媒

  • 1篇佳木斯教育学...
  • 1篇唐山师范学院...
  • 1篇温州大学学报...
  • 1篇湖北经济学院...
  • 1篇牡丹江大学学...
  • 1篇重庆理工大学...
  • 1篇湘潮(理论版...

年份

  • 1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0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看不见的人》的主人公思想表达方式
2011年
《看不见的人》主要采用自由直接思想、自由间接思想和思想行为的叙述体三种思想表达方式展现了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展现了其思想不断成熟,"从黑暗到光明,从无知到对‘看不见性’的觉悟"的发展过程。
刘晓洁
关键词:《看不见的人》
基于Blackboard网络平台的英美文学教学改革被引量:4
2011年
本文分析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美文学课在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陷入边缘化的客观原因及其自身原因,指出其教学改革的急迫性和必要性。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英美文学教学实践,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借助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建构了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较好地解决了英美文学课程面临的问题。
刘晓洁
关键词:英美文学课教学改革教学模式BB平台
拉尔夫·埃利森早期短篇小说的叙事特点
2012年
拉尔夫·埃利森早期短篇小说描写了美国黑人的经历,逐步展现了埃利森的艺术才能。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叙述视角和人物内心思想表达方式)探讨它们的叙事特点,揭示埃利森如何逐步完善小说的叙事策略,使之与小说探索黑人身份的主题紧密结合,同时揭示了埃利森早期短篇小说创作为《看不见的人》作了必要的准备。
刘晓洁
关键词:埃利森
《看不见的人》的叙述学分析
2008年
《看不见的人》(1952)是美国自二战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之一,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在不断寻找身份中成长的黑人年轻。本文将专注于作品本身,从叙述学的角度去探讨作品,揭示作品内在结构的独到之处。第一人称叙述、人物思想的不同表达方式等叙事策略帮助主人公完成其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揭示小说是一部形式和内容完美结合的作品。
刘晓洁
关键词:《看不见的人》第一人称叙述
《看不见的人》的叙述学分析
2008年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自二战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之一。结合作品本身,从叙述学的角度去探讨作品,可以揭示作品内在结构的独到之处:第一人称叙述、人物思想的不同表达方式、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关系等叙事策略的应用,将主人公寻求自身身份认同的主题逐步展现出来,从而使小说成为一部形式和内容完美结合的作品。
刘晓洁
关键词:《看不见的人》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者叙述接受者
《看不见的人》的第一人称叙述被引量:3
2011年
《看不见的人》的第一人称叙述通过经验自我与叙述自我两种眼光的对比帮助展现主人公从黑暗到光明,从无知到觉醒的发展过程。叙述者通过变换视角、变动时态等不同叙述手法取得了造成悬念、直接生动等修辞效果。第一人称叙述这种策略不仅帮助推动主题的发展,还展现了主题的普遍性。可以说,假如《看不见的人》没有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它就不会获得如此成功。
刘晓洁
关键词:《看不见的人》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者悬念
看不见的女人——《看不见的人》的女性人物形象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在国内,关于《看不见的人》的研究都是围绕男主人公以及他周围的男人们,而没有关注到其中的女性人物。她们大多是无名无姓、没有自己的声音。本文将借用美国学者Anne Folwell Stanford的两分法,分析小说中的主要女性人物形象。笔者发现黑人女性更多地扮演"母亲"形象,而白人女性大多扮演"诱惑者"形象。她们依然没有摆脱白人男性社会赋予的刻板形象,都是以与男性的关系定位身份,人格化特征不明显的人物。本质上,她们是"看不见的女人"。
刘晓洁
关键词:《看不见的人》女性人物刻板形象母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