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梅峰

作品数:16 被引量:75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艺术
  • 1篇文学

主题

  • 13篇电影
  • 4篇编剧
  • 3篇导演
  • 3篇文学
  • 2篇美学
  • 2篇改编
  • 1篇电影编剧
  • 1篇电影创作
  • 1篇电影导演
  • 1篇电影改编
  • 1篇电影工业
  • 1篇电影美学
  • 1篇电影批评
  • 1篇电影人
  • 1篇电影文化
  • 1篇电影文学
  • 1篇电影叙事
  • 1篇电影叙事学
  • 1篇电影资料
  • 1篇电影资料馆

机构

  • 16篇北京电影学院
  • 1篇中国美术学院
  • 1篇中央戏剧学院
  • 1篇芝加哥大学

作者

  • 16篇梅峰
  • 1篇何亮
  • 1篇苏牧
  • 1篇徐枫
  • 1篇李二仕
  • 1篇李崇
  • 1篇加路

传媒

  • 5篇北京电影学院...
  • 4篇当代电影
  • 3篇世界电影
  • 2篇电影艺术
  • 1篇四川戏剧
  • 1篇视听理论与实...

年份

  • 3篇2021
  • 1篇2018
  • 5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7
  • 2篇2001
  • 1篇2000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研究、创作与建构——北京电影学院知名导演、编剧梅峰访谈
2021年
一、历史与现场:史论研究向电影创作者身份转换与确认李祉萤:梅峰老师下午好,今天的访谈内容主要围绕史论研究向电影创作者身份转换与确认,中国文学传统与电影创作,中国电影文化建构、突围与世界电影节的互动关系三个部分展开。您在北京国际关系学院的本科学习生活,对您以后的电影研究产生了多少内在的联系?梅峰:北京国际关系学院当时的专业设置都是以外语教学为核心,当时恰好有中文系.
梅峰李祉萤
关键词:身份转换电影创作中国电影文化
贝拉·塔尔的电影课堂被引量:7
2016年
本文首先以贝拉·塔尔电影《天谴》、《鲸鱼马戏团》、《撒旦的探戈》、《都灵之马》的四个镜头为切入点,了解贝拉·塔尔电影的主要创作特征和精神高度。其中,《天谴》的"匈牙利国歌",《鲸鱼马戏团》的"人之底线",《撒旦的探戈》的"时代缩影",《都灵之马》的"无路可逃",震撼人心。随后,围绕贝拉·塔尔的创作经历,探讨其导演美学的形成过程。
苏牧梅峰
关键词:长镜头
叙事情境与叙事者机制被引量:7
2012年
本文在回顾文学研究当中关于叙事理论的概念和指涉层面,引用到对电影的研究和分析当中,并且独立地建构了电影叙事理论和术语,分别增加并丰富了叙事语境,叙事化等概念,从电影美学的角度层层深入到电影叙事学所涵盖的范围,另外也从工业机制和社会语境的角度交互参照。
汤姆·甘宁梅峰
关键词:叙事者叙事情境电影叙事学叙事理论叙事语境社会语境
第十三个月亮的隐喻——论法斯宾德影片中社会化机制下的主体何以出现被引量:2
2007年
作为德国新电影主将的法斯宾德(Rainer Werner Fassbinder),对"现实"超乎寻常的关注使其置身于一种狂暴的不安状态。作为二战后出生的一代人,法斯宾德对父辈及自己在战后德国的现实生存环境进行反思,这种反思成为其一贯的主题诉求。社会化的机制生产、个体的主体性如何建立以及主体在现代主义生存方式下的焦虑都以其强烈的美学意愿在电影中得到充分的转化,形成一种对社会现实层面呈批判式的美学风格。本文试图在描述法斯宾德影片美学特征的同时,对导演关于"现实"的主体性的介入方式进行分析探究,理解法斯宾德如何用影片呈现他的主观理想。
李崇梅峰
关键词:环境机制社会化
重访经典电影美学的坐标——《不成问题的问题》导演梅峰访谈
2017年
时间:2017年3月31日 地点:中国电影资料馆会议室 受访者:梅峰(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教授、电影编剧、导演) 采访者:徐枫(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教授、制片人) 成长与记忆 徐枫(以下简称徐):你是60年代末生于内蒙古,但其实你是浙江人。
梅峰徐枫刘佚伦
关键词:电影美学导演重访电影资料馆电影编剧
融戏入影,借古鉴今:欧阳予倩的跨媒介电影改编策略
2021年
欧阳予倩的电影编剧作品是中国电影编剧谱系中尚未予以足够重视的遗珠。作为中国艺术史上的"通才",他在多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跨界经验塑造出他独特且前瞻的电影观。在对电影媒介特性的充分认知基础上,欧阳予倩的电影编剧作品《木兰从军》在电影为本体的叙事范式中巧妙地糅合入中国传统艺术戏曲的元素,开拓性地为中国戏曲融入电影摸索出了一条现代性的独特道路。《木兰从军》亦是欧阳予倩在政治高压与电影审查双重围困下介入本土现实的婉约之道,他征用传统文化符号在电影中构造出了有关"中国"的文化记忆,使得身处"孤岛"的观众在此象征体系中感受到历史与当下的连接、自身与他人的连接,有效巩固了集体文化身份的认同与归属。理解欧阳予倩融戏入影、借古鉴今的跨媒介电影改编策略,可为当代电影人构建电影民族性的实践与理论敞开多维度的思路。
梅峰谢依然
关键词:木兰从军跨媒介电影改编文化记忆
冷嘲与愤怒 性爱和孤独──介绍三部法国新片
2000年
梅峰
关键词:商业电影女性电影性爱
特伦西·戴维斯的文学改编:另类遗产电影之路
2018年
本文介绍了英国导演特伦西·戴维斯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的改编电影创作历程,并对这些作品进行简要分析,从而深入探讨他已经形成并广受认可的导演风格在新的创作阶段的应用,以及试图去评价这种创作方法带来的得与失。
梅峰袁金松
关键词:改编浪漫主义
吸引力:它们是如何形成的被引量:40
2011年
作者从爱森斯坦借用"吸引力"这个术语,发展并丰富了关于"吸引力电影"这个概念的理论含义和史学方法,本文是对"吸引力电影"这一概念发现,应用及发展的历史话语及沿革的个人学术史的记忆、理解、比照、借鉴和阐述。
汤姆.甘宁李二仕梅峰
关键词:史学方法历史话语学术史电影
雷蒙德·杜格纳特:电影批评所建构的电影含义
2017年
1932年9月1日,雷蒙德·杜格纳特出生于伦敦,2002年5月19日逝世,享年近70岁。父母是瑞士人,1924年移民到了英国。他的学术视野里除了对英国电影的观照,也包含了对有着世界性影响的法国和美国电影的洞悉。1952年曾入伍两年,1954年在剑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学习英国文学专业。
梅峰李二仕
关键词:电影批评英国电影学术视野美国电影英国文学瑞士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