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静

作品数:15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辽宁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艺术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文化科学
  • 4篇艺术
  • 2篇文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3篇新闻
  • 2篇电影
  • 2篇张恨水
  • 2篇媒介
  • 1篇电视纪录片
  • 1篇读解
  • 1篇新闻评论
  • 1篇新闻史
  • 1篇新闻史研究
  • 1篇心理
  • 1篇言论
  • 1篇移动互联
  • 1篇移动互联网
  • 1篇应用型人才
  • 1篇张恨水小说
  • 1篇治沙
  • 1篇社会
  • 1篇社会心理
  • 1篇剩女
  • 1篇史才

机构

  • 13篇辽宁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辽宁师范大学

作者

  • 13篇彭静
  • 2篇郝丹
  • 1篇魏海岩
  • 1篇魏宝涛
  • 1篇张晓满
  • 1篇李水
  • 1篇李皓楠

传媒

  • 3篇新世纪剧坛
  • 1篇新闻世界
  • 1篇新闻传播
  • 1篇理论界
  • 1篇新闻界
  • 1篇今传媒
  • 1篇沈阳工程学院...
  • 1篇视听
  • 1篇新闻研究导刊
  • 1篇今日南国(理...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4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辽宁非遗文化传播的媒介创新及途径——以“盖州高跷”为考察中心
盖州高跷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传承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蕴,但也给人"古老""土气"的印象,传统技艺并未得到与之相配的关注度,非遗传承更是后继乏人、面临困境。如何破解这样的困局对辽宁地区非遗文化传承开发有启示意...
彭静朱恒敬
关键词:媒介
教学与科研结合的途径及成效——以新闻评论课程为例被引量:1
2015年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教学,也就是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来实现的。优化教学内容,是实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之一。准确把握住高等学校教学内容优化的障碍以及怎样采取措施优化高校的教学内容,是一项难题。本文从教学与科研结合的理念出发,对大学课程优化的途径及成效做出了探讨。
李皓楠彭静
关键词:教学新闻评论
小处落笔大家风范——《旗报〈深圳特区报〉史稿》对当代新闻史研究的启发
2012年
《旗报〈深圳特区报〉史稿》一书仅三十万字,描述的也只是《深圳特区报》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但它的很多编写原则与技巧却能给时下的新闻史研究以很大的启发:著史者不可贪大求全,而应精选研究对象;挖掘新史料与引进新方法对历史研究同样重要;写作当代新闻史尤其要重视立论公允;提高新闻史的科学性、严谨性,不应以牺牲可读性为代价。
魏海岩彭静
关键词:史料史才
新闻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就业环境要求应聘者具有多年经验和多种能力。而缺乏工作经验是大学生与其他就业群体相比一个明显的劣势。为解决这一矛盾,培养应用型人才,弥补应届毕业生工作经验不足的劣势,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成为新闻教育面对的重要课题。
彭静
尽精微,致广大——《候鸟的旅行箱》“微美学”述评
2024年
随着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各种“微”现象不断涌现,“微”时代已全面开启。2015年,王德胜撰文探讨“微时代”特征及美学重构问题,认为“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微评论、微广告等各式各样的“微”现象,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崭新的、以普通大众日常活动及其感受满足来实现当下生活意义的‘微时代’。”^([1])
彭静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旅行箱
网络新成语的发展现状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从"男默女泪"(2010年)到"十动然拒"(2013),从网络社交平台的高频流行词到现实生活中年轻人的习惯用语,"网络新成语"愈来愈受到学者关注。目前,学界研究主要关注网络语言特点特性、网络语言的生命力和对传统语文的影响及网络语言社会心理等层面,从其传播与影响角度考察的论文还不多见。本文以问卷调查和穷尽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调查网民们对网络新成语的接触、理解和使用程度以及看待"网络新成语"的态度,从形式、含义、表达、使用范围四个维度展开,尝试比较"网络新成语"的创新之处。
张晓满李水彭静
关键词:网络语言社会心理
张恨水小说的民俗学意义研究
2010年
张恨水小说对都市民俗的描写,汇入到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当中,共同为展现风土人情作出了特殊贡献,他把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民俗事象与小说故事情节的敷衍、环境氛围的营造及典型人物性格的刻划,融为一体。
彭静
关键词:小说民俗
网络流行语的话语效应被引量:2
2011年
笔者以话语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对近十年来中国网络语言变迁轨迹进行了考察,对蕴蓄其中的民意表达意涵做了研讨。2000年以来,中国广大网民的网络话语行为汇集成网络流行语后能够形成强大的口碑效应,产生巨大的传播势能。发源并成熟于网络的表达样式通过人际与影视文化传播迅速向日常生活渗透,对大众生活用语与思维方式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话语集合效应来自网络话语行为的多个环节,如论坛发帖灌水、使用聊天工具进行的人际沟通、共同参与某个热门活动讨论等等……
彭静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话语民意表达特质
张恨水重庆时期的言论特色
2015年
1938年1月至1941年10月,民国通俗小说大家张恨水于重庆《新民报》副刊发表了八百多篇评论文章,针砭时弊,为民代言。这些言论生动活泼,不乏"以诗入评"之作,在当时舆论战的大环境中不忘传承传统文化。相较于现已广受关注的张恨水小说,这些评论文章的价值正待发掘。
彭静
关键词:张恨水言论
记录守护家园的治沙人群像——访谈电视纪录片《大漠初心——彰武治沙群英纪事》总导演梁海燕
2025年
电视纪录片《大漠初心——彰武治沙群英纪事》(以下简称《大漠初心》)近来获中共中央宣传部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该片由辽宁省委宣传部、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阜新市委宣传部出品,由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摄制。《大漠初心》以短短50分钟的讲述,真实记录了彰武治沙精神,再现了辽西地区数十年间从风沙漫天到绿水青山的巨大变化;同时也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又一个生态治理奇迹。《大漠初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揭示了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毅力与坚持,传达了构建幸福家园的决心与热情。
梁海燕彭静
关键词:纪录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