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尧忠
- 作品数:59 被引量:88H指数:6
- 供职机构:武昌理工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社会学更多>>
- 抓住“22条”实施的关键问题——纪念《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十周年
- 2013年
- 本文就对教育部新出台的教发(2012)10号文件即“22条”的实施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其热议从而应取的态度,并提出了认为实施该文件的关键问题在于民办教育(主要指民办高校)要能解决好民办高校的产权清晰问题。并对民办高校存在的产权不清的原因及三项表现作了论述。最后提出形成产权不清的深层次的观念原因是对民办教育理论认识上的“身份不明”。
- 杨尧忠
- 关键词:《民办教育促进法》产权清晰民办高校教育理论
- 创造成功——学习两类大学素质教育观的体会和认识被引量:3
- 2012年
- 大学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大学生什么样的素质和以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来实现这一目标,亦即教育的理念和教育的模式问题,其系统化和理论化则成为大学的“素质教育观”。在诸多的关于大学素质教育理念和模式中,可因对素质含义理解的差别从而归结为“关键型素质教育观”和“综合型素质教育观”两大类型,前者是以刘道玉的“创造教育论”为代表,而后者则以赵作斌的“成功素质教育论”为典型。本文对这两种大学素质教育观的教育理念和模式的特点及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探索的积极意义进行了探讨,及其社会影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杨尧忠
- 关键词:素质教育观大学生素质教育理念大学素质教育教育方式
- 无形资产内涵的新审视 从知识与经济的结合对无形资产定义的解读
- 2006年
- 科学技术转化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经济机制是无形资产,而知识产权则是重要的法律机制。无形资产的定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定义具有与时俱进的面向知识经济变迁的适应性。无形资产的本质特征是体现资本增值水平的"获利能力",而知识产权只是取得获利的权利,两者是知识与经济结合的机理。作为科学概念的无形资产比知识产权具有更广泛的包容性和更强的现实性。
- 别业舫杨尧忠
- 关键词:无形资产知识产权第一生产力
- 对“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的再认识
- 2007年
-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财富大量增加,也出现了贫富差距扩大及诸多社会问题。至于我国社会是否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问题,应当根据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和"先富后富论"来评估我国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并以此来做出全局和科学的理解。
- 杨尧忠邓万民
- 关键词: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社会主义本质论
- 论合法收入及其界定
- 2004年
- 合法收入是以主体的合法行为所取得的经济收入。以合法地投入广义的劳动要素或广义的资本要素的行为,是合法的劳动行为和投资行为,其所取得的收入也分别地为合法的劳动收入或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对于这两种收入及其取得行为的划分,只是理论上的抽象,在实践中是难以严格区分的。因此判别经济收入的性质的标准应当是其合法性。界定收入取得行为的合法性,应当从主体资格、行为过程及行为结果等三要件予以界定。
- 杨尧忠
- 关键词:合法收入权利能力
- 知识产权新特性被引量:6
- 2004年
- 从当代世界范围经济发展趋势来看,知识已从作为内化于生产力的要素而独立化地成为资本要素,甚至是能起主导作用的资本。通俗的称呼那些拥有科技含量很大的知识的企业家为“知本家”,过去是“资本雇佣(知识性)劳动”,现在是“(知识性)劳动雇佣资本”。知识尤其是科学和科技方面的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更新期越来越短。某些知识产权,不等其法律保护期届满。
- 杨尧忠
- 关键词:资本要素劳动雇佣资本范围经济知本家知识产权知识性
- 理性·创新·成功——对成功素质教育等三种素质教育观的理论述评
- 2007年
- 理性素质教育观认为,理性认识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素质教育观认为,对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尤其是对创新人格的培育是素质教育论的重点;成功素质教育观认为,成功素质是教育目的和规律的把握。成功素质教育理论及其模式是吸纳各家素质教育理论之长而构建成的综合型的素质教育观,是对素质教育理论的新突破。
- 杨尧忠廖小磊
- 关键词:素质教育观创新素质教育成功素质教育
- 转型与发展对收入分配的必然要求: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兼议范恒山“效率与公平并重”的主张被引量:7
- 2005年
-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原则形成不易,是发展和转型的客观要求。在社会保障领域强调效率和公平的兼顾是必要的。然而,就整个收入分配体系作重大政策变动将“得不偿失”。
- 杨尧忠
- 关键词:兼顾公平收入分配体系社会保障
- 质疑“劳动者所得的资本收入就是劳动收入”——兼与翟泰丰、崔伟华两先生商榷
- 2004年
- 最近《社会科学报》在第930期上发表了由于“收入分配制度争论再起波澜”的几篇探讨性的文章,其中关柏春先生所撰写的“劳动者所得的资本收入就是劳动收入”一文(以下称“关文”)提出了一个颇有理论深度的问题:为了鼓励劳动者积极参与投资,从而提出了正如其文章题目的见解,即“劳动者的资本收入就是劳动收入”的结论,这个论点能成立吗?他所提出的论据,即因为劳动者的投资在“本质上提高了劳动者个人的劳动生产力,从而能够使个人在单位时间内创造出较多的价值”的结果。从而就证明了其所得收入是一种与直接劳动收入不同的,“但从本质上说它是从属于劳动收入性质的,具有劳动收入性质”的结论,这个论据和论点之间的联系是必然和唯一的吗?不是的!我们认为关文至少存在着三个问题:第一是概念理解不当;第二、形成了一种逻辑悖论;第三、适用的是传统政治经济学(苏联范式)的研究方法中的思维模式。因而其得出的结论是偏颇的,完全不能达到作者提出的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的许多新情况”而科学地“认识到劳动者本身投资的意义”,相反会造成一些理论混乱和误导。
- 杨尧忠
- 关键词:劳动者资本收入收入分配制度
- 非公有制企业如何提高自身素质
- 2005年
- 杨尧忠
- 关键词:生产力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