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
- 作品数:42 被引量:262H指数:10
-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退牧还草科技支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紫花苜蓿与草地早熟禾轮作序列土壤氮素时空动态变化差异被引量:1
- 2019年
- 通过研究甘农9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cv. Gannong No.9)与海波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Haibo)轮作序列土壤氮素时空动态变化,探讨不同轮作序列土壤氮素时空分配机制。设置草地早熟禾→紫花苜蓿(PA)和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AP)轮作处理,以草地早熟禾→草地早熟禾(PP)和紫花苜蓿→紫花苜蓿(AA)为对照;于种植第二年4–10月分别采集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测定全氮与碱解氮含量。结果表明,PA模式0–20和20–40 cm土层4–10月全氮含量动态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0–20 cm土层碱解氮含量动态呈上升–下降–上升趋势,而20–40 cm土层呈下降–上升–下降–上升趋势;0–20 cm土层,除8月外,4–10月PA模式全氮含量显著高于PP,20–40 cm土层,除8、9月外,4–10月PA模式全氮含量显著高于PP(P <0.05);除4月外,4–10月PA模式0–20 cm和20–40 cm土层碱解氮含量均显著高于PP(P <0.05)。AP模式0–20 cm和20–40 cm土层4–10月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动态均略呈下降趋势;0–20 cm土层,除4、5、6月外,其他月份AP模式全氮含量显著低于AA(P <0.05),20–40 cm土层,除10月外,其他月份AP模式与AA模式无显著性差异(P> 0.05);0–20 cm土层,除4、5、6月外,其他月份AP模式碱解氮含量显著低于AA;20–40 cm土层,10月AP显著低于AA(P <0.05),其他月份下两处理间均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草地早熟禾→紫花苜蓿序列可显著提高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序列可使土壤全氮与碱解氮得到有效利用。与苜蓿→草地早熟禾轮作相比,草地早熟禾→苜蓿能有效增加土壤氮素含量。
- 阿芸师尚礼李文孟涛涛邵建雄
- 关键词:苜蓿草地早熟禾轮作土壤全氮碱解氮
- 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筛选陇中旱作区适宜玉米轮作的土壤可持续系统被引量:11
- 2019年
- 为探索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区不同轮作系统对土壤改良的影响,本研究对玉米(Zea mays)与苜蓿(Medicago sativa)、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大豆(Glycine max)、小麦(Triticum aestivum)4种轮作模式的土壤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有机碳、团聚体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轮作较连作相比土壤养分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轮作下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分别提高7.08%~20.35%和9.89%~37.52%,土壤磷素和钾素含量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13.14%~27.52%,土壤团聚体均以大团聚体(≥0.25 mm的土壤团聚体)为主,玉米-大豆轮作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的值较高。利用熵权法及TOPSIS模型对各处理的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玉米-苜蓿轮作对土壤肥力的改良效果最好,合理轮作可实现土壤养分内生状态良质化。
- 赵思腾师尚礼李小龙李文张晓燕
- 关键词:轮作系统土壤改良TOPSIS熵权
- 划破草皮对祁连山不同地形高寒矮嵩草草甸土壤呼吸特征的影响被引量:7
- 2020年
- 以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高寒矮嵩草草甸为对象,用土壤呼吸测量仪分别进行了平地和缓坡地两种地形草甸经划破改良后的土壤呼吸排放速率测定。结果表明:经划破处理的高寒草甸土壤呼吸排放速率呈明显的季节动态,最大值出现在7月。土壤呼吸排放速率与地表温度、5 cm处土壤温度均呈指数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含水量具有拟合度较高的二次多项式相关性,与地上、地下生物量存在正相关关系。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指数Q10显示,划破干扰均增加了两种地形地表温度的Q10值,而5 cm土壤温度仅增加了缓坡地的Q10值。通过随机森林变量重要性评估可知,影响该区域平地土壤呼吸的主导因素为土壤含水量,影响缓坡地土壤呼吸的主导因素为5 cm处土壤温度。因此,在应用划破草皮改良技术时应充分考虑制约条件,因地制宜,才能真正达到改良草地的目的。
- 李小龙曹文侠张晓燕李文徐长林师尚礼
- 关键词:高寒草甸土壤呼吸土壤温度土壤水分
- 放牧管理模式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有机碳、氮储量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8
- 2016年
- 为探讨不同放牧管理模式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有机碳、氮储量特征的变化,对青藏高原东缘禁牧(NG)、全生长季休牧(RG)、传统放牧(TG)和连续放牧(CG)4种放牧管理模式高寒草甸地上植被、地表凋落物、根系和土壤有机碳、氮储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NG、RG和TG较CG显著提高了土壤、根系、植被和凋落物有机碳、氮储量。2)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储量所占比例最大(88.859%~98.242%),其次为根系(1.563%~8.742%),再次为植被(0.172%~1.430%),最小为凋落物(0.022%~0.969%);氮储量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土壤(97.331%~99.633%),其次为根系(0.316%~2.071%),再次为植被(0.047%~0.442%),凋落物最小(0.003%~0.157%)。3)不同放牧管理模式土壤有机碳、氮储量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氮储量明显降低。为期4年不同放牧模式仅对0~40cm土层土壤有机碳、氮储量有影响。4)土壤有机碳、氮储量主要分布在0~40cm土层,同时,放牧有使有机碳、氮向深层转移的趋势。5)NG、RG和TG显著提高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总有机碳、氮储量,而CG显著降低了总有机碳、氮储量,导致有机碳、氮的流失。禁牧和季节性休牧能有效增加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有机碳、氮储量,实现碳、氮增汇的目的,是该区和类似区域草地放牧管理的重要模式。
- 李文曹文侠师尚礼李小龙陈建刚徐长林
- 关键词:高寒草甸放牧管理有机碳储量
- 放牧管理模式对高寒草甸草原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3
- 2016年
- 为探讨不同放牧管理模式下高寒草甸草原土壤养分特征的变化,对青藏高原东缘禁牧(NG)、全生长季休牧(RG)、传统夏季休牧(TG)和连续放牧(CG)4种放牧管理模式下高寒草甸草原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NG显著增加了0~30cm土层有机质含量,RG和TG显著增加了0~20cm土层有机质含量;(2)NG,RG和TG显著提高了高寒草甸草原0~30cm土层全氮含量和20~30cm土层速效氮含量,而降低了0~10cm土层的速效氮含量;(3)NG,RG和TG显著提高了高寒草甸草原0~30cm土层全磷和速效磷含量;(4)不同模式放牧对高寒草甸草原土壤全钾含量无显著影响,但总体上,NG,RG和TG高于CG;NG,RG和TG降低了0~10cm土层速效钾含量,而显著增加了10~30cm土层速效钾含量。连续放牧使土壤养分流失严重,从而导致土壤肥力降低,而禁牧和季节性休牧能有效增加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草原土壤的养分含量,是该区和类似区域草地放牧管理的理想选择。
- 李文曹文侠李小龙徐长林师尚礼
- 关键词:土壤养分特征
- 不同放牧管理模式对高寒草甸植被、土壤和碳氮储量特征的影响
- 青藏高原既是我国重要的特色畜牧业基地,同时也对北半球的气候有着重要影响,更是我国及周边国家多条母亲河的发源地,对我国东部及西南部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有巨大影响。青藏高原总面积的85%是高寒草地,是藏羊和牦牛放牧的主要草场,...
- 李文
- 关键词:放牧管理高寒草甸植被特征土壤特征碳储量
- 文献传递
- 5龄紫花苜蓿轮作草地早熟禾的土壤养分变化特征被引量:3
- 2019年
- 苜蓿→作物轮作是一种有利于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和防治病、虫、草害的高水平种植方式。以甘农9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Gannong No.9’)连作为对照,5龄甘农9号紫花苜蓿→海波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Haibo’)轮作为处理,于轮作后第1、2年的4月、7月和10月分别采集0–20和20–40 cm土层土样,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分析土壤养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轮作后,第1年的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和全钾含量高于第2年。轮作后第1年,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在0–20 cm土层中分别较连作提高16.32%、6.16%、4.13%、17.94%和8.29%;20–40cm土层中分别提高30.69%、5.00%、2.29%、3.33%和30.00%;轮作后第2年,0–20 cm土层中分别提高9.36%、5.12%、3.54%、18.91%和19.54%;20–40 cm土层分别提高16.70%、0.97%、4.89%、25.00%和26.48%。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轮作土壤有机质、全磷和全钾含量明显高于紫花苜蓿连作,而轮作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与连作差异较小。与紫花苜蓿连作相比,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全磷和全钾的含量,提高N的利用率。
- 阿芸师尚礼张晓燕张翠梅李文吴芳周彤来幸樑陈永岗孙守江
- 关键词: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轮作土壤养分
- 施氮对高寒草甸草原植物群落和土壤养分的影响被引量:40
- 2015年
- 于2013—2014年在青藏高原东缘测定了不同梯度施氮后植物群落特征、牧草营养和土壤质量的变化,并分析了施氮后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1)施氮显著增加了各功能群植物的高度和禾本科功能群植物盖度,而对莎草科和豆科植物盖度无显著影响;施氮显著增加了禾本科、莎草科、豆科和植物群落生物量,降低了杂类草盖度和生物量,其中施肥量为30.86~38.58g·m-2时效果最为显著。(2)施氮显著增加了0~20cm土层根系生物量;施氮当年显著增加了根冠比,施氮第2年根冠比无显著变化。(3)施氮不同程度降低了高寒草甸草原植物群落多样性,其中,施肥量在30.86~38.58g·m-2时最低。(4)施氮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禾本科、莎草科和杂类草植物的粗蛋白含量,降低了各功能群植物纤维含量;施氮不同程度提高了高寒草甸草原土壤养分和有机碳含量,其中在施肥量为30.86~38.58g·m-2时最高。(5)施氮当年和第二年净收益均在施肥量为30.86g·m-2时最大,分别为1 860元·hm-2和878元·hm-2。施氮缓解了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草原植物生长的营养限制,提高了可食牧草产量,30.86~38.58g·m-2可作为该区最佳施氮水平。
- 曹文侠李文李小龙徐长林师尚礼韩天虎
- 关键词:群落特征土壤养分
- 不同利用方式下高寒草甸植被生物量分配格局被引量:3
- 2019年
- 为明晰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生物量之间的分配关系,选取自由放牧(FG)、休牧(RG)、禁牧(BG)、一年生人工草地(OAT)、多年生人工草地(PF)5个不同利用方式下的高寒草甸,对地上地下生物量、凋落物量及植被特征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下的高寒草甸根冠比差异显著;PF利用方式下的高寒草甸根冠比显著低于其他利用方式,FG利用方式下高寒草甸拥有最大的根冠比,均值为15.74,RG和BG利用方式下的高寒草甸根冠比大小次之,均值分别为10.12和9.81;对不同利用方式下高寒草甸地上、地下生物量相关关系的分析表明,RG、NG、OAT及PF利用方式下的高寒草甸的地上与地下生物量之间均呈明显的幂函数相关关系;对不同利用方式下高寒草甸物种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相关关系的分析表明,RG,NG和PF利用方式下的高寒草甸物种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之间呈明显的负二次函数关系。试验为不同利用类型草地地下生物量的准确估算提供了依据。
- 刘玉祯曹文侠王金兰李文王世林王小军
- 关键词: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根冠比
- 一种手摇式球形土壤筛分器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手摇式球形土壤筛分器,包括分离装置、圆桶结构、球形筛和摇把结构,所述圆桶结构上方安装有密封盖,且圆桶结构下方螺接在分离装置上,所述固定圈主体侧面上位于圆桶结构外侧设置的固定轴上固定有从动齿轮,且固定轴...
- 曹文侠刘玉祯李文李小龙王小军王世林张丹琦师尚礼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