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超

作品数:11 被引量:56H指数:4
供职机构: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攻关计划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3篇油烟
  • 2篇离子
  • 2篇颗粒物
  • 2篇废气
  • 2篇大气颗粒
  • 2篇大气颗粒物
  • 1篇道路扬尘
  • 1篇等温线
  • 1篇低浓度
  • 1篇动力学
  • 1篇动力学研究
  • 1篇驯化
  • 1篇扬尘
  • 1篇油烟废气
  • 1篇有机废气
  • 1篇正交
  • 1篇正交实验
  • 1篇生物法
  • 1篇生物法净化
  • 1篇生物降解

机构

  • 11篇桂林理工大学

作者

  • 11篇刘超
  • 10篇廖雷
  • 8篇覃爱苗
  • 6篇彭娟
  • 4篇贾力强
  • 2篇周江喜
  • 2篇魏建文
  • 1篇唐佳琪
  • 1篇游少鸿
  • 1篇杨威
  • 1篇王敦球

传媒

  • 4篇环境工程学报
  • 2篇工业安全与环...
  • 2篇环境工程
  • 2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环境化学

年份

  • 1篇2023
  • 5篇2016
  • 5篇201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桂林市中心区域道路扬尘细颗粒物污染特征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通过现场道路尘土采集分析,道路里程、车流量、车型比例、年降雨天数等参数的调查,对桂林市中心区域各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和高速)道路扬尘细颗粒物(PM2.5)污染进行了研究,获得了各等级道路的路面尘负荷、排放因子并计算了PM2.5排放量。结果表明,桂林市中心区域整体道路交通欠发达,且道路扬尘对于PM2.5的贡献量较大,贡献量依次为:四级公路668.19 t、二级公路337.72 t、一级公路166.28 t、三级公路61.31 t、高速公路39.20 t。
罗恢泓廖雷刘超覃爱苗王敦球游少鸿文建辉宋韶华
关键词:道路扬尘PM2.5排放因子
油茶果壳炭对油烟的吸附性能被引量:3
2016年
利用油茶果壳为原料,采用直接炭化法制备油茶果壳炭,主要讨论自制油烟吸附装置中油烟入口浓度、体积空速和吸附床层高度3个因素对穿透曲线和吸附容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油烟浓度为50 mg/m3,体积空速为1.7 h-1,吸附剂床层高度为40 cm的条件下,最大吸附量可达到122.6 mg/g;保护作用时间随油烟浓度的升高、体积空速的增大、吸附剂床层高度的减小而变短。SEM分析表明,油茶果壳炭含有众多孔径不一的孔隙,有利于油烟这种含有多种组分污染物分子的吸附作用。
刘超廖雷覃爱苗周江喜彭娟
芬顿试剂改性制备油茶壳吸附材料被引量:4
2015年
利用廉价的农业废弃物油茶壳,以磷酸作为活化剂,料液比1∶5(W∶W),活化温度500℃,活化时间2 h条件下制备了油茶果壳炭,再经芬顿试剂10∶1(N∶N)进行改性,制备了新型的吸附材料.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吸附剂表面形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其表面官能团,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其晶型结构,N2吸附-脱附分析其比表面积大小及孔径分布.结果表明,羟基自由基改性材料孔隙结构表层部分被覆盖,不含铁矿物晶体,表面产生了大量的羟基、羰基、羧基基团,能够有效地改善油茶果壳炭的吸附效果;油茶果壳炭改性前后比表面积分别为1244 m2·g-1、167 m2·g-1,平均孔径分别为3.284 nm和4.021 nm,说明材料孔道没有被堵塞.
刘超廖雷贾力强彭娟覃爱苗杨威罗恢泓
关键词:磷酸芬顿试剂比表面积
生物法净化油烟废气的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通过驯化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获得降解油烟污染物的优势菌群。驯化期间分析生物相的变化规律、特点及其指示作用。25 d后,VSS/SS值由71%减小到64%,微生物量达到平衡状态。污泥沉降性能良好,生物相复杂丰富,油烟气体洗涤去除率达到80%以上,液相油烟污染物在前12 h时降解速率最大,可达0.558 mg/(L·h),比降解速率为0.001 699 h^(-1)。通过GC-MS对油烟组分共鉴定出36种化合物,其中醛类8种、酸类7种、醇类5种,共占总质量分数的73%,为油烟污染物的主要成分。
刘超廖雷覃爱苗杨威彭娟贾力强
关键词:驯化活性污泥去除率
改性蔗渣焚烧灰去除糖蜜酒精废液中硫酸根被引量:2
2016年
以改性蔗渣灰(MBA)为吸附剂,通过单因素实验,等温吸附模型拟合实验和正交实验,探讨了MBA去除糖蜜酒精废液的高浓度硫酸根离子的实验条件。结果表明,当MBA粒径60目,投加量为3 g·(25 m L)^(-1),反应温度45℃,pH为4.2,反应时间50 min时,溶液中的硫酸盐去除效果最优。等温吸附模型拟合结果表明,Langmuir模型更适合拟合该过程,MBA去除硫酸根离的反应为单分子层吸附。正交实验次优反应条件可以确定为:废液浓度为稀释15倍,MBA投加量3.0 g·(25 m L)^(-1),MBA粒径80目,反应时间1 h,反应温度为35℃。经验证,硫酸根离子的去除率达到88.86%。
彭娟廖雷魏建文覃爱苗刘超
关键词:糖蜜酒精废液硫酸根离子正交实验
桂林市区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通过采样分析,研究了不同月份各采样点TSP质量浓度、同一时间各采样点TSP和PM10质量浓度,并对桂林市大气颗粒物中无机离子(Cl-、NO-3、SO2-4、K+、Na+、Ca2+、Mg2+、NH4+)进行定量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桂林市大气颗粒物TSP质量浓度在11月要高于8月,3个监测点TSP日均值分别为0.2213,0.2775,0.1301 mg/m3;TSP与PM10质量浓度的相关系数为0.7406,PM10/TSP比值达到0.71以上,颗粒物构成基本相同。桂林市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无机离子主要以SO2-4,Cl-,Ca2+,NH4+,Na+和K+为主,桂林市第八中学、八里街第一小学、建干路三采样点的无机离子组分状态大体相同,但存在个体差异。
唐佳琪廖雷覃爱苗刘超罗恢泓
关键词:大气细颗粒物水溶性无机离子
桂林市区大气气溶胶离子组成分布及酸化缓冲能力被引量:7
2015年
针对桂林市区3个测点不同季节的大气颗粒物样品的离子组成分布酸化缓冲能力进行研究,探讨了该地区TSP和PM10的质量浓度、酸度和酸化缓冲能力。研究显示,Ca2+在小颗粒中起主导作用,PM10缓冲能力强于TSP并且夏季气候酸缓冲能力强于秋季气候,同时以Ca2+为主要阳离子的喀斯特地区在大气颗粒物中能起缓冲酸雨作用的碱性成分不多,最后分析了不同的粒径分布以及无机离子组分特征。
刘超廖雷罗恢泓张超
关键词:大气颗粒物酸度无机离子
不同填料-液相油烟微生物降解动力学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分别选用3种填料(滤泥、油茶壳、油茶果壳炭)进行协同活性污泥强化生物降解油烟污染物动力学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用Lawrence-Mc Carty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出油烟污染物的降解规律,确定其动力学参数一级降解速率常数分别为0.000 099、0.000 043、0.000 060、0.000 061 L/(mg·h),最大比降解速率分别为0.003 6、0.011 0、0.009 8、0.017 4 mg/(mg·h),一级降解反应的液相油烟浓度分别36.46、255.50、163.29、288.19 mg/L。
刘超廖雷魏建文彭娟覃爱苗罗恢泓贾力强
关键词:填料动力学
油茶果壳炭对低浓度油烟的吸附行为被引量:3
2016年
利用油茶果壳直接炭化法制备油茶果壳炭,其BET比表面积和孔容积测定结果分别为1 244 m2·g-1和1.02cm3·g-1,SEM的分析表明,油茶果壳炭含有不同孔径的孔隙和裂缝,有利于油烟这种含有复杂组分污染物分子的吸附作用;等温吸附实验结果表明,低温低油烟浓度有利于油茶果壳炭对油烟的吸附作用,吸附量可达378.79 mg·g-1,其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热力学参数ΔG0、ΔH0、ΔS0均为负值,表明油茶果壳炭对油烟的吸附是一个自发的放热的物理过程。
刘超廖雷韦真周覃爱苗贾力强周江喜
关键词:油烟吸附等温线热力学参数
TEPA调控AMP-DGDE水溶液相变吸收CO_(2)性能及机理
2023年
相变吸收剂在降低CO_(2)捕集能耗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但现有吸收剂普遍存在再生性能差的问题。基于2-氨基-2-甲基-1-丙醇(AMP)的吸收剂再生性能优异,但通常难以发生相变。利用四乙烯五胺(TEPA)作为相变调控剂引入AMP-二乙二醇二甲醚(DGDE)水溶液,构建了具有良好再生性能的新型相变吸收剂AMP-DGDE-TEPA。在最佳配比下,AMP-DGDE-TEPA的吸收负荷可达0.88 mol∙mol^(−1),其中97.6%的CO_(2)富集于溶液下层,下层体积仅占总体积51%。经7次吸收-解吸循环,吸收剂的吸收负荷仍能保持0.63 mol∙mol^(−1),再生效率为71.6%。13C核磁共振结果表明,AMP与CO_(2)反应生成易于分解的碳酸氢盐,因而吸收剂具有良好的再生性能;而TEPA的引入可使系统中生成稳定的质子化TEPA和氨基甲酸盐。质子化TEPA和氨基甲酸盐具有高极性,可打破吸收剂原有的均相状态,促使吸收剂发生液-液相变。相比于DGDE,H2O和极性反应产物之间具有更强的相互作用力,这些物质聚集形成CO_(2)富相,而DGDE则单独形成CO_(2)贫相。此外,AMP-DGDE-TEPA的再生显热和潜热仅为0.33和0.43 GJ∙t^(−1)CO_(2),具有良好的节能潜力。该研究结果可为高效低能耗碳捕集材料的制备提供参考。
刘超王丹梁美贞周小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