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国
- 作品数:14 被引量:45H指数:3
- 供职机构: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化学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长沙窑乳浊釉制瓷技术的科技研究
- 2022年
- 长沙窑是中国唐代著名外销窑口,早期烧制青釉产品、后期发展到烧制青釉彩瓷和乳浊釉彩瓷,成为当时中外文化交流阶段性总结的集大成者。而长沙窑广泛使用的乳浊釉,特别是乳浊白釉为其彩绘提供了重要的釉层,是长沙窑彩瓷能够大放光彩的基础之一。鉴于此,为研究长沙窑乳浊釉制瓷技术,以铜官窑遗址和黄泗浦遗址出土的长沙窑瓷片为研究对象,利用光学显微镜、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分光光度计等多种仪器,对长沙窑胎体和釉层进行了测试,着重探讨和揭示了长沙窑乳浊釉瓷的胎体原料、釉层乳浊机理、釉层原料以及兴起原因,为全面认识长沙窑乳浊釉瓷的制釉技术来源和科技内涵提供科学依据。
- 侯佳钰胡颖芳张兴国周润垦刘瀚文李合雷勇康葆强
- 关键词:长沙窑乳浊釉
- 长沙铜官窑考古与研究概况及若干问题的思考
- 2014年
- 长沙铜官窑历年田野考古工作可分为发现与抢救、主动性发掘、大遗址保护背景下的田野工作等三个阶段;而研究工作可分为历史地位的确立(1956~1980年)、内涵和价值的深入揭示(1980~1996年)、阶段性总结(1996~2006年)、大遗址保护和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的考古工作(2006年至现今)等四个阶段。通过分析历年工作的得失发现今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框架下的考古工作尚存在不少问题。
- 张兴国
- 关键词:田野考古学术史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 楚墓中的镇墓兽
- 2009年
- 镇墓兽是楚墓中很有特色的一种随葬器物,学术界多有关注。但以往学者多把焦点放在对镇墓兽功能的讨论上,本文独辟蹊径从镇墓兽自身形象的演变过程出发,进而论证其镇墓护魄功能及相关问题。
- 张兴国
- 关键词:镇墓兽
- 长沙窑彩瓷工艺有关问题讨论被引量:1
- 2020年
- 长沙窑彩瓷工艺涉及釉下彩和青花瓷的起源等中国陶瓷工艺史上的重要问题,系统梳理学界关于长沙窑彩瓷工艺的认识与论述将有助于我们对相关问题展开讨论。长期以来,釉下彩被认为是长沙窑彩瓷的主要特征,"长沙窑釉下多彩"被视为陶瓷工艺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但近年来的科技检测证明几乎所有类型的长沙窑彩瓷都使用了釉上彩工艺,包括褐绿彩绘瓷、诗文瓷、露底褐彩瓷、褐绿斑点瓷等,而迄今还没有发现一例典型可靠的釉下彩瓷。综合此前对长沙窑彩瓷的检测工作和有关学者的论述,本文对长沙窑彩瓷使用釉下彩工艺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高温釉上彩是长沙窑彩瓷的主流工艺,并就相关陶瓷史问题进行了讨论。
- 张兴国
- 关键词:釉上彩釉下彩
- 邵阳市召伯窑址考古调查勘探
- 2018年
- 召伯窑址位于邵阳市大祥区板桥乡召伯村一带,2017年6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召伯窑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本次调查勘探工作共勘察了15处窑业废弃堆积区及有关历史遗存,确认召伯窑址窑业遗存分布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是资水上游流域的一处大规模窑场。调查发现召伯窑址绝大部分窑业遗物与湘江流域衡州窑类型窑址特征相近,部分器物造型又与北宋中晚期景德镇地区窑址类似,一些瓷器产品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初步推断召伯窑兴于北宋早期,盛烧于北宋中晚期,部分窑场延续至南宋。
- 张兴国杨盯(摄影)
- 关键词:宋代
- 长沙铜官窑谭家坡遗迹馆微环境调查研究被引量:3
- 2018年
- 通过对谭家坡遗迹馆微环境长期监测,遗迹馆内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土壤温度以及土壤含水率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对修建外围保护建筑下的遗址环境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从监测结果中得出遗迹馆内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土壤温度与含水率的变化规律与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潮湿多雨的气象环境造成谭家坡遗迹馆内高温、高湿,遗址土体也容易遭受地下水的侵蚀,对遗址直接或间接引发病变,或加速物理和生物的破坏作用。建议科学而恰当在控制遗址保存环境,建立环境数据库,形成一套完整的预测、预警监控体系。
- 侯文芳苏伯民苏伯民张兴国
- 关键词:遗址博物馆微环境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土壤温度
- 2017年岳州窑考古发掘收获被引量:2
- 2020年
- 青竹寺窑址和白梅窑址位于湖南省湘阴县静河镇青湖村及樟树镇白梅村,2017年10月至2018年1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岳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湘阴县文体旅游局对这两处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首次在青竹寺窑发现了3座东汉至三国时期的龙窑遗迹。两处窑址中出土了目前所见最早的"芒口"瓷器,出土文物包括印纹硬陶和青瓷,青瓷占大宗,青瓷胎体细腻,釉层均匀,釉色莹润,再次印证了湘江下游是成熟青瓷起源地之一。
- 杨宁波张兴国
- 关键词:东汉龙窑
- 长沙铜官窑遗址剖面地球化学元素特征与物源变化
- 2023年
- 使用HR-ICPMS对长沙铜官窑遗址石渚坪(SZP)剖面的地球化学元素进行测定,分析了遗址剖面地球化学含量变化特征,揭示其沉积环境演变及其物源变化。结果表明,元素的含量变化特征显著,元素Ti、Cr、Co、V、Ni等在80~230 cm逐渐升高出现峰值,230~310 cm逐渐降低至谷值。Pb、Zr、Mn等分布趋势与其相反。其中,Ti含量最高,平均值达5 405.8μg/g;最低的是Mo,平均值为0.9μg/g。含量均值由大到小为:Ti>Mn>Ba>Zr>Rb>Zn>Li>Cr>V>Pb>Sr>Cu>Y>Ni>Th>Cs>Co>Sc>Sn>Hf>U>Be>Mo。SZP剖面记录了一个近1 300年来的沉积环境变化过程:风尘堆积—石渚湖形成—河漫滩沉积—石渚湖再次形成—石渚坪。物质来源也发生相应变化:310 cm以下来源为末次冰期风尘堆积;310~230 cm(年代为1 288~1 094 a B.P.)地层中含大量瓷片,物源主要是铜官窑瓷器煅烧过程中金属矿物开采及冶炼产生的废料;230~80 cm(年代为1 094~380 a B.P.),下层物源是湘江输入的泥沙,主要是上游的石灰岩沉积,上层是中下游地区砂岩的风化侵蚀和水流搬运沉积;80 cm以上(年代为380 a B.P.以来)与人类活动有关,主要为人工垫土和坡地周边风化侵蚀堆积。
- 郭爱鹏毛龙江莫多闻莫多闻张兴国李烨李烨
- 关键词:主量元素微量元素沉积环境
- 宋元时期湘江中游地区制瓷业初探
- 张兴国
- 长沙窑高温釉上彩瓷的检测分析被引量:12
- 2020年
- 为明确长沙窑彩瓷的工艺属性,作者在窑址发掘标本内挑选了具有代表性的4件彩瓷片,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无机材料实验室就其成分与显微结构进行检测分析。人物花鸟类的精细彩绘瓷是长沙窑彩瓷最具代表性的产品,已有学者指出此类彩瓷采用了"类似于釉下彩的工艺",是"不典型的釉下彩",但其非典型性普遍被忽略了,以致此种彩瓷被视为长沙窑釉下彩的典型代表。检测表明:长沙窑的一件精细彩绘瓷标本采用了高温釉上彩工艺,其余的青釉诗文、白釉绿彩、青釉褐绿点彩三件为常见的彩瓷标本,经检测四件都属于高温釉上彩瓷。由此作者认为:高温釉上彩是长沙窑彩瓷的主流工艺,长沙窑是否存在釉下彩瓷以及釉下彩技术的真正起源等问题,都有必要在系统科技检测数据的支持下重新进行讨论。
- 张兴国姜晓晨阳崔剑锋吕竑树邱玥
- 关键词:长沙窑釉下彩彩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