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丽
- 作品数:14 被引量:107H指数:6
-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及认知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1年
-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缺血性脑血管病及OSAHS患者95例,根据诊断将患者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OSAHS组(合并组)4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不伴OSAHS组(脑血管病组)35例,单纯OSAHS组(OSSHS组)20例,3组均进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测定。结果合并组合并高血压、饮酒比例及体重指数高于脑血管病组(P<0.05);MMSE、MoCA评分、执行功能和延迟记忆评分显著低于脑血管病组和OSAHS组(P<0.01);定向力、语言能力和积木试验评分低于OSAHS组(P<0.05)。OSAHS组患者MMSE和MoCA评分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r=-0.371、-0.547,P<0.05)、氧减指数(r=-0.541、-0.594,P<0.01)呈负相关,与夜间平均SaO_2(r=0.404、0.453,P<0.05)呈正相关。结论 OSAHS加重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和认知功能障碍。
- 卢俏丽薛蓉董丽霞任丽周宁程焱
- 关键词: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脑缺血多道睡眠描记术精神状态检查表
-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多发性脑梗死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 2011年
-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m,TTP)是一种少见的血液系统疾病。虽然该病的发病率相埘较低,但多数患者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如不能正确诊断并及时有效治疗,其病死率极高。本文通过对l例合并多发性脑梗死的TTP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探讨其临床特点与发病机制,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利于早期诊断和正确治疗。
- 任丽张楠周产善
- 关键词: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脑缺血文献复习
- 缺血性卒中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对血压节律影响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对血压节律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控制血压、预防脑卒中。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条件的受试者分为缺血性卒中合并OSAS组(合并症组)、缺血性卒中组和正常对照组,经详细询问病史、影像学检查、血压和多导睡眠图监测,评价高血压患病率以及睡前和晨起血压水平。结果 (1)合并症组和缺血性卒中组患者高血压和难治性高血压患病率(P=0.000,0.000)均高于对照组,其中缺血性卒中组以收缩压升高为主(P=0.000,0.002)、合并症组以舒张压升高为主(P=0.002,0.042),两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的患病率均高于对照组(P=0.000,0.045)。(2)合并症组患者睡前和晨起高血压患病率均高于对照组(P=0.000,0.000),且晨起高血压患病率高于缺血性卒中组(P=0.000);而缺血性卒中组仅睡前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对照组(P=0.002)。(3)合并症组和缺血性卒中组患者睡前(P=0.000,0.020)和晨起(P=0.000,0.004)收缩压均高于对照组,合并症组患者睡前(P=0.000,0.000)和晨起(P=0.000,0.000)舒张压则分别高于缺血性卒中组和对照组;仅合并症组患者睡前和晨起舒张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以单纯收缩压升高为主要表现,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后则易导致收缩压和舒张压同时升高,使血压昼夜节律发生变化。
- 卢俏丽薛蓉任丽董丽霞程焱
- 关键词: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血压测定昼夜节律多道睡眠描记术
- 阿加曲班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被引量:40
- 2013年
- 目的评价阿加曲班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6年10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300例,以同意使用阿加曲班的患者150例为试验组,因经济等原因不同意使用阿加曲班的150例患者为对照组。试验组开始2d内给予阿加曲班60mg/d,24h持续静脉滴注,第3天改为10mg/次,2次/d静脉滴注,连续5d,同时给予氯吡格雷75mg口服,1次/d,共12d。对照组仅给予氯吡格雷75mg口服,1次/d,共14d。治疗前、后使用NIHSS评分、Baahel指数、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对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进行评分,比较其临床疗效,并进一步比较大动脉狭窄和前、后循环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监测凝血功能等指标。结果试验组各时间点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分)与治疗前相比在短期内均明显改善(治疗前15.19±2.70,治疗后3d10.75±2.09,t=2.114,P=0.037;14d8.77±1.50,t=2.092,P:0.039;30d6.89±0.79,t=2.520,P=0.013;90d4.85±0.38,t=2.723,P=0.008)。试验组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治疗30d70.89±12.69,90d88.16±11.96;mRS评分(分):90d1.57±0.39]与对照组比较[Barthel指数:治疗30d60.26±11.85,t=2.292,P=0.023;90d69.90±12.63,t=2.790,P=0.006;mRS评分(分):90d2.14±0.52,t=2.124,P=0.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动脉狭窄和后循环梗死的患者阿加曲班治疗效果较好。用药前后凝血功能等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治疗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阿加曲班可能可以改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减轻致残,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任丽吴伟赵伟薛蓉
- 关键词:脑梗死抗凝药预后
- 以神经系统症状首发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 2010年
-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是一种少见的血液系统疾病。虽然该病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多数患者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如不能正确诊断并及时有效治疗,病死率极高。部分以神经系统症状首发或主要表现的患者.容易被误诊为脑炎或脑血管病而延误治疗。
- 任丽张楠周广喜
- 关键词: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系统
- 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被引量:9
- 2012年
- 目的探讨脑静脉及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的诊断及治疗策略。方法对23例确诊为脑静脉及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例患者中,经降颅压、抗炎及抗凝等对症及支持治疗后,19例好转出院,3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结论脑静脉及脑静脉窦血栓病因复杂,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确诊须行MRI/MRV或DSA检查。早期给予抗凝及溶栓治疗可获得较好效果。
- 刘崴张本恕任丽
- 关键词:脑静脉血栓脑静脉窦血栓影像学抗凝
- 缺血—再灌注后ICAM-1与NO的达纳康对脑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被引量:3
- 2001年
- 目的 :观察达纳康对 ICAM- 1的抑制及对 NO的保护。方法 :选用非开颅线栓法造成大脑中动脉缺血 ,缺血 2 h后将插入的线向外拉出 1cm,形成再灌注。分别在再灌注 12 h,2 4h,48h时间点将大鼠处死。迅速从心脏取血 (约1~ 2分钟 )。结果 :在不同再灌注时间下 ,单纯再灌注各组间 ICAM- 1有显著变化 ,在相同再灌注时间下 ,单纯再灌注组 ICAM- 1明显高于达纳康组 ,NO显著低于达康组。结论 :在再灌注早期 ICAM- 1有显著的上升 ,而达纳康药物对ICAM- 1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有利于 NO释放的增加 ,促使血管的扩张 ,增加了缺血区的供血。即达纳康对血管内皮有保护作用 ,增加血管张力 ,减轻了再灌注的又一次损伤。
- 孙丽莎杨露春任丽翟辉
-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ICAM-1NO达纳康脑血管内皮
- 血管调节因子在脑缺血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被引量:4
- 2005年
- 目的:探讨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中,相关的血管调节因子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后,分别给予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L-NAME(B组)及内皮素(ET)受体拮抗剂PD142893(C组),在术后3,6,24h进行神经病学评分,术后24h测定血浆ET及NO含量,计数梗死边缘区及海马CA1亚区存活神经元数目。结果:与单纯缺血组(A组)相比较,C组神经功能损害减轻,梗死边缘区及海马CA1亚区存活神经元数增多,而B组的改变则相反。同时,B组血浆ET含量升高,而C组血浆NO含量降低。结论:ET受体拮抗剂对缺血脑组织有保护作用。NO在脑缺血急性期有神经保护作用。脑缺血后NO抑制了ET的产生和释放,而ET则促进了NO的产生。
- 任丽田桂玲
- 关键词:血管调节因子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海马CA1神经功能损害神经元数目缺血脑组织
- 偏头痛性梗塞2例报告
- 2006年
- 毓青任丽
- 关键词:偏头痛脑梗塞缺血性损害
- 内皮素和一氧化氮与缺血性脑血管病被引量:1
- 2002年
- 内皮素是迄今发现作用最强的血管收缩因子。内皮素及其受体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中。一氧化氮是一种可扩散的,具有舒张血管作用的物质。一氧化氮在神经系统中亦发挥着信使分子的作用。研究表明,二者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简要介绍内皮素和一氧化氮的基础上,将近年来有关内皮素和一氧化氮与缺血性脑血管的研究作一综述。
- 任丽杨露春
- 关键词:内皮素一氧化氮缺血性脑血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