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丽萍

作品数:8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江西省萍乡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白血
  • 5篇白血病
  • 4篇急性
  • 3篇细胞
  • 3篇骨髓
  • 2篇多发
  • 2篇多发性
  • 2篇多发性骨髓瘤
  • 2篇预后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细胞
  • 2篇化疗
  • 2篇急性白血
  • 2篇急性白血病
  • 2篇骨髓瘤
  • 2篇白血病预后
  • 1篇地西他滨
  • 1篇毒性
  • 1篇端脑
  • 1篇多发性骨髓瘤...

机构

  • 8篇江西省萍乡市...

作者

  • 8篇彭丽萍
  • 4篇陈小萍
  • 4篇胡婷
  • 3篇许春
  • 2篇刘秋荣

传媒

  • 4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江西医药
  • 1篇中国中医药现...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5
  • 2篇201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微小残留病灶检测判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微小残留病灶(MRD)检测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20例AL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诱导缓解治疗第33天、维持治疗第3个月分别对患者进行骨髓MRD检测,统计MRD阳性及阴性患者不同危险度及不同治疗时期的复发情况,同时比较诱导缓解治疗第33天不同骨髓缓解状况下MRD水平。结果:诱导缓解治疗第33天以及维持治疗第3个月,高危组的MRD阳性率均显著高于中危组及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治疗时期MRD阳性复发率显著高于MRD阴性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缓解治疗第33天骨髓象达M1的患者MRD≥10-2比例显著低于M2与M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诱导缓解治疗第33天骨髓象达M1患者的复发率显著低于M2与M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RD水平与ALL的预后有关,MRD阳性可作为ALL患者预后判断的重要因素。
彭丽萍
关键词:微小残留病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复发
NT-pro-BNP联合cTnI评估柔红霉素治疗成人急性白血病心脏毒性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NT-pro-BNP联合cTnI评估柔红霉素治疗成人急性白血病心脏毒性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萍乡市人民医院血液科住院确诊为急性白血病患者58例,于化疗前后检测NT-pro-BNP和cTnI水平,且依据柔红霉素累积剂量分为低剂量组(≤60 mg/m2)和大剂量组(>60 mg/m2),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检测NT-pro-BNP和cTnI发现,应用柔红霉素化疗患者存在亚临床心脏损害,NT-pro-BNP和cTnI水平显著升高(P〈0.05)。大剂量组的NT-pro-BNP和cTnI水平显著高于低剂量组(P〈0.05)。结论联合检测NT-pro-BNP和cTnI能有效发现接受柔红霉素化疗患者心肌损害的发生,累积剂量越大,心肌损害越明显。
胡婷陈小萍彭丽萍许春刘秋荣
关键词:N末端脑钠肽前体心肌肌钙蛋白I柔红霉素急性白血病心脏毒性
比较4种积分系统评估慢性髓性白血病预后的临床研究
2023年
目的探讨4种预后评分系统对慢性髓性白血病的预后评估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萍乡市人民医院首次诊断为慢性髓性白血病的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基线资料,采用ELTS积分、Sokal积分、Hasford积分、EUTOS积分四种积分方法,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各分组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ivival OS)及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ivival PFS),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结果用ELTS积分系统评估的低危组患者5年PFS为:92%、中危组患者5年PFS为83%,高危患者5年PFS为82%,组内比较显示:高危组VS低危组:P=0.012;高危组VS中危组:P=0.480;中危组VS低危组:P=0.021。ELTS积分系统评估的低危组患者5年OS为:97%、中危组患者5年OS为88%,高危患者5年OS为78%,组内比较显示:高危组VS低危组:P=0.010;中危组VS低危组:P=0.086。结论在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CML患者,ELTS积分,Sokal积分和EUTOS积分,均能够区别出高危组患者,这些高危的患者,有着更高的全因死亡风险。ELTS积分能够进一步鉴别出高危-低危患者(P=0.013),中危患者及低危患者(P=0.013),对这些患者的OS、PFS有着更好的预测。
胡婷李文锦彭丽萍许春
关键词:慢性髓性白血病
艾迪注射液联合T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30例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观察艾迪注射液联合T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方法连续入选2012年3月—2014年12月在萍乡市人民医院血液内科住院确诊的MM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艾迪组30例,对照组30例。艾迪组应用艾迪注射液联合TAD方案,对照组单用TAD方案,4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分析。比较两组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艾迪组与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6.7%及6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减少,生活质量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迪注射液联合T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不提高临床缓解率,但可减少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胡婷陈小萍彭丽萍许春刘秋荣
关键词:艾迪注射液多发性骨髓瘤骨痹虚劳
胸腺五肽联合化疗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探讨胸腺五肽联合化疗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7年7月在我院确诊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2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单纯化疗组、化疗+胸腺五肽组,每组12例。单纯化疗组以TAD(沙利度胺+表柔比星+地塞米松)为主的方案化疗,连续应用4个疗程。化疗+胸腺五肽组以TAD为主的方案化疗同时加用胸腺五肽,连续应用4个疗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结束血象基本恢复正常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总T细胞(CD3+)、辅助/诱导T细胞(CD4+)、抑制/细胞毒T细胞(CD8+)的比例、CD4+/CD8+比值。结果化疗前两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胸腺五肽组治疗后CD3+、CD4+阳性百分率及CD4+/CD8+比值均高于化疗前和单纯化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胸腺五肽组总有效率高于单纯化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腺五肽联合化疗能够改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有效率,降低感染率。
胡婷彭丽萍张琛晓
关键词:胸腺五肽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细胞亚群流式细胞仪
地西他滨治疗伴有DNMT3A基因突变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观察伴有DNMT3A基因突变与不伴有DNMT3A基因突变的MDS患者应用地西他滨治疗的效果。方法将2013年1月~2017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20例伴有DNMT3A基因突变的MDS患者作为研究组,抽取同期接受治疗但不存在DNMT3A基因突变的20例MDS患者作为对照组,均接受地西他滨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接受地西他滨治疗后的病情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65%)显著高于对照组(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前的DNMT3A基因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经过治疗后研究组的DNMT3A基因表达显著下降(P<0.05)。两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西他滨用于伴有DNMT3A基因突变的MDS患者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针对伴有DNMT3A基因突变的MDS患者可优先选择地西他滨进行治疗。
彭丽萍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地西他滨去甲基化药物
DA与IA方案治疗成人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对比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比较DA和IA方案在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效果。方法以我院68例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成人患者为对象,按治疗方案分组,A组采取DA方案,B组采取IA方案,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B组1、2个疗程有效率分别为83.33%和91.67%,均明显好于A组(P<0.05);两组化疗后副反应为骨髓抑制、感染和恶心呕吐,患者均可耐受;随访3年B组中位生存时间1.8年,CR复发率82.35%,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长于A组(P<0.05)。结论 IA方案治疗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彭丽萍陈小萍
关键词:DA方案IA方案疗效对比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效果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探究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4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4例,再选24例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化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治疗后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血小板指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3组血浆促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网织血小板绝对值(RPC)。结果两组血小板最低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小板最高值高于对照组,血小板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血小板输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化疗前后血RPC及Tpo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化疗1、2周后血RPC及Tpo水平与化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化疗1周后血RPC及Tpo水平与化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效果确切,可有效促进生成血小板,降低血小板低下危险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彭丽萍陈小萍
关键词: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急性白血病血小板减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