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亢亢

作品数:38 被引量:209H指数:8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7篇医药卫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22篇细胞
  • 20篇儿童
  • 19篇白血
  • 19篇白血病
  • 17篇急性
  • 16篇淋巴
  • 16篇淋巴细胞
  • 14篇急性淋巴细胞
  • 12篇淋巴细胞白血...
  • 12篇急性淋巴细胞...
  • 12篇急性淋巴细胞...
  • 9篇患儿
  • 8篇儿童急性
  • 8篇白血病患儿
  • 8篇病患
  • 7篇贫血
  • 7篇儿童急性淋巴...
  • 4篇蛋白
  • 4篇信号
  • 4篇信号转导

机构

  • 36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37篇刘亢亢
  • 32篇王宁玲
  • 23篇储金华
  • 18篇杨林海
  • 17篇谢志伟
  • 9篇汪燕
  • 8篇涂松济
  • 8篇黄玲玲
  • 5篇张坤龙
  • 4篇王会平
  • 2篇都鹏飞
  • 2篇谈静
  • 2篇胡海玉
  • 1篇方瑞
  • 1篇彭武
  • 1篇项云
  • 1篇戴煜
  • 1篇杨琍琦
  • 1篇王华峰
  • 1篇梁霞

传媒

  • 8篇中国小儿血液...
  • 7篇中国实验血液...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安徽医学
  • 2篇健康之路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中华儿科杂志
  • 1篇临床肺科杂志
  • 1篇安徽医药
  • 1篇癫痫杂志
  • 1篇中华疾病控制...
  • 1篇中国临床新医...

年份

  • 3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10篇2017
  • 7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儿童急性白血病合并败血症56例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白血病(AL)治疗中合并败血症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2011年1月至2014年7月入住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的血培养阳性的AL患儿56例,分析其发病因素、病原学、耐药情况、治疗方法及疗效。结果 56例患儿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2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22例,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淋髓混合型)2例。常见感染途径依次是消化道、呼吸道、口腔,高发时间为诱导化疗阶段。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持续时间一周以上患儿败血症发生率显著升高。血培养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多见,前三位分别为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其中产ESBL(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氏菌9例(16%),产ESBL肺炎克雷伯杆菌2例(4%),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等碳青酶烯类药物均敏感。结论 AL患儿败血症的发生与化疗阶段、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等诸多因素相关。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多见,常见的感染途径为消化道和呼吸道。
牛曼曼王宁玲刘亢亢储金华汪燕黄玲玲
关键词:白血病儿童败血症
39例儿童白血病合并败血症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白血病(AL)化疗后合并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降钙素原(PCT)在判断细菌类别中的作用。方法 2014年6月-2016年6月入住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AL患儿39例,回顾性分析患儿化疗期间合并败血症的的发病因素、感染部位、病原学及不同PCT水平时的细菌类别。结果 39例患儿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8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1例。15例患儿有明确感染部位,依次为呼吸道、口腔、肛周及皮肤。病原菌中革兰阳性球菌占53.8%(21/39),革兰阴性杆菌占43.6%(17/39),真菌占2.6%(1/39)。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时败血症发病率显著提高(P<0.05)。PCT高水平组革兰阴性杆菌检出率高,PCT低水平组革兰阳性球菌检出率高,不同菌种之间PCT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AL患儿合并败血症与粒细胞计数密切相关;PCT的结果对不同的细菌感染有提示作用,高水平的PCT提示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可能性大。
胡海玉刘亢亢谢志伟储金华黄玲玲王宁玲
关键词:白血病儿童败血症降钙素原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营养状况与医院感染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5
2020年
目的:研究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治疗期间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及感染特点,分析不同营养状况与医院感染及早期治疗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纳入CCCG-ALL-2015方案治疗的133例儿童ALL患者的临床资料(化疗阶段、危险度、MRD等)、住院期间感染情况(感染病程、实验室指标、感染部位、转归等)及患儿的营养状况(性别、年龄、身高/身长、体重),采用χ^2检验、 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3例ALL患儿医院感染率为19.9%,其中感染相关死亡3例。性别、免疫表型、危险度对医院感染的发生均无明显影响(P>0.05),而中性粒细胞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化疗阶段、住院时长及营养状况对医院感染的发生均有影响(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化疗阶段、住院时长、中性粒细胞数、营养状况为独立危险因素,其中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最多见,检测出的病原学中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及真菌各占44.1%、52.9%和2.9%。不同营养状况分组之间,d 19、46 MRD的阴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性粒细胞数、化疗阶段、住院时长、营养状况是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营养状况与医院感染呈负相关,营养状况越差,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越高。营养不良及超重、肥胖均会影响ALL患儿的早期治疗反应,初诊时的营养水平可作为评估ALL患儿早期治疗反应的不良因素。
林嘉乐刘亢亢储金华黄玲玲谢志伟杨林海涂松济王宁玲
关键词: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医院感染营养状况早期治疗反应
血清铁调素在婴幼儿缺铁性贫血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蔡华菊刘亢亢王宁玲
血清铁调素在婴幼儿缺铁性贫血诊断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34
2016年
目的:通过检测6-24月缺铁性贫血(IDA)伴和不伴维生素D缺乏患儿血清铁调素(hepcidin)在治疗前后的表达水平差异,及其与血清铁蛋白(SF)关系,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及意义。方法:以68例6-24月IDA患儿为对象,分为A组20例,均合并维生素D缺乏;B组48例,均不合并维生素D缺乏;健康对照组26例。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HGB、MCV、MCH、MCHC;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铁蛋白;ELISA法检测血清hepcidin及25-(OH)D。结果:治疗前A组、B组、对照组血清hepcidin水平分别为(29.16±7.50)ng/ml、(27.11±7.10)ng/ml、(29.25±8.39)ng/ml;治疗后A组、B组血清hepcidin水平分别为(36.21±5.68)ng/ml、(34.16±4.54)ng/ml,各组hepcidin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350,P=0.000)。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A组治疗后血清hepcidin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B组治疗后血清hepcidin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A、B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5)。B组治疗前与治疗后血清hepcidin水平均与SF水平均呈正相关(r=0.352,r=0.367,P=0.014,P=0.010)。结论:hepcidin在评估IDA治疗疗效过程中有重要意义。在利用血清hepcidin表达水平协助诊断及鉴别诊断婴幼儿IDA的过程中,应注意排除维生素D缺乏对血清hepcidin水平的干扰作用。
蔡华菊王宁玲刘亢亢储金华汪燕杨林海吴正玉
关键词: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维生素D缺乏铁调素
川崎病冠脉损伤与MMP-2 MMP-9关系的实验研究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测定川崎病(KD)小鼠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的浓度和冠脉损伤(CAL)的程度,探讨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制备干酪乳杆菌细胞壁提取物LCWE(2.5mg/mL)。4~6周龄BALB/C雄性小鼠80只,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0只。实验组单次腹腔注射LCWE1mg,对照组予以等量磷酸缓冲盐溶液(PBS)注射。观察并记录小鼠实验过程中的一般情况及体质量变化;分别于注射后第1、3、7、28天取小鼠血清测定MMP-2、MMP-9浓度,并观察心脏、肝脏切片病理变化。结果腹腔注射LCWE后,第3、7天实验组小鼠体质量、心脏重量、心脏重量/体质量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小鼠MMP-2、MMP-9浓度在实验前期均有逐渐上升趋势,而至第28天浓度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CWE可导致小鼠CAL,MMP-2、MMP-9是能较好反映KD冠脉损伤的指标,或能为KD患儿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张帆刘亢亢都鹏飞
关键词:川崎病冠脉损伤基质金属蛋白酶
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危险度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初诊时血清乳酸脱氢酶(S-LDH)水平与危险度分层的关系。方法分析100例初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S-LDH水平,并将初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按S-LDH水平分成三组,分别观察其化疗后3年总无事件生存(EFS)率。结果 100例患儿中低危组18例,中危组56例,高危组26例,三组S-LDH水平分别为(1 293.6±863.4)、(410.38±151.66)、(233.00±42.34)U·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疗效不佳组和早期疗效良好组S-LDH水平分别为(1146.33±689.77)、(491.56±301.86)U·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HD低值组、中值组、高值组3年EFS率分别为95.0%、90.0%、85.0%,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LDH可以客观地反映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危险度分层。
苏学成王宁玲刘亢亢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血清乳酸脱氢酶儿童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SOCS3 mRNA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特点、早期治疗反应的相关性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OCS3 mRNA)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表达水平,分析SOCS3 mRNA表达水平高低与儿童ALL疾病状态、危险度之间的关系,探讨SOCS3 mRNA在儿童ALL疾病状态和危险度评估、靶向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采用SYBR Green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45例新诊断ALL患儿初诊时、诱导缓解期和13例正常儿童骨髓单个核细胞中SOCS3 mRNA表达水平;分别采用方差分析和秩和检验的方法分析SOCS3 mRNA表达水平与ALL危险度、临床特点的关系。同时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联合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测定ALL患儿骨髓单核细胞中SOCS3 mRNA的位置与表达量。结果:45例患儿初诊时SOCS3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儿童(P<0.05);诱导缓解期45例患儿的SOCS3 mRNA表达水平与正常儿童无显著差异(P>0.05);初诊时中、高危组患儿SOCS3 mRNA表达水平高于低危组(P<0.05);按照中位数法将45例患儿初诊时SOCS3 mRNA表达水平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比较2组患儿临床特点发现,SOCS3 mRNA高表达组具有更高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乳酸脱氢酶水平和预后不良基因。此外,2组在危险度比较时SOCS3 mRNA高表达组危险度更高。结论:SOCS3 mRNA在初诊时下调而在疾病诱导缓解后恢复正常表达,SOCS3可以作为评价疾病状态的指标。SOCS3 mRNA的高表达使ALL危险度上调,SOCS3 mRNA可以作为评价ALL危险度的因子,通过调节SOCS3 mRNA表达水平治疗ALL或许可以成为治疗的新方向。
吴正玉王宁玲刘亢亢储金华汪燕杨林海谢志伟
关键词: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早期治疗反应
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危险度分层中的意义
刘亢亢苏学成王宁玲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合并深静脉血栓栓塞临床分析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发生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对2010.1.1-2016.5.31确诊的266例ALL患儿中发生血栓的12例(占4.5%)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对2015.1.1前诊断的183例患儿采用SCMC-ALL-05-方案治疗,对2015.1.1后诊治的80例患儿采用CCCG方案治疗。考虑有血栓形成者行彩超、MRI检查明确诊断。结果: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12例患儿中10例为肢体深静脉血栓,2例为颅内静脉窦血栓。DVT多发生在诱导或再诱导期间,中危患儿多发,大部分有感染及凝血象异常。给患儿以低分子肝素(LWHP)治疗,其中拔管5例;6例1周左右彩超复查显示血栓消失;1例颅内静脉窦血栓患儿半年后复查头颅MRI显示改善不明显。发生过DVT患儿,应用培门冬酰胺酶时给予LWHP预防治疗,其结果未再有血栓发生。结论:深静脉置管和化疗药物是发生血栓的主要因素;凝血功能异常、感染、危险度分层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发生过血栓的患儿再次应用培门冬酰胺酶时予LWHP预防在临床上是获益的。
储金华刘亢亢王宁玲杨林海谢志伟张坤龙涂松济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深静脉血栓血栓栓塞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