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新

作品数:22 被引量:71H指数:5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心房
  • 11篇心房颤动
  • 11篇房颤
  • 6篇导管
  • 6篇综合征
  • 6篇消融
  • 5篇导管消融
  • 5篇术后
  • 5篇复发
  • 4篇心肌
  • 4篇心肌病
  • 4篇射频
  • 4篇射频消融
  • 4篇射频消融术
  • 4篇射频消融术后
  • 4篇突变
  • 4篇消融术
  • 4篇肌病
  • 3篇心律
  • 3篇心律失常

机构

  • 2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地坛医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绥化市第一医...

作者

  • 22篇李新
  • 17篇马长生
  • 15篇董建增
  • 14篇刘念
  • 13篇杜昕
  • 10篇阮燕菲
  • 10篇白融
  • 8篇汤日波
  • 8篇龙德勇
  • 7篇喻荣辉
  • 7篇闻松男
  • 6篇冯莉
  • 5篇李松南
  • 5篇蒋晨曦
  • 4篇刘小慧
  • 3篇郭雪原
  • 3篇刘少伟
  • 3篇吴佳慧
  • 3篇贾长琪
  • 3篇桑才华

传媒

  • 6篇心肺血管病杂...
  • 2篇中国介入心脏...
  • 2篇中华心血管病...
  • 2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心律失常...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中华医学科研...
  • 1篇中国医药
  • 1篇内科理论与实...
  • 1篇转化医学杂志
  • 1篇第八届北京五...

年份

  • 3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7
  • 8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临床样本库质量建设机制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借助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分析临床样本库的全面质量管理含义、基本特征、基本原则和管理机制,为临床样本库的质量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理论研究和文献研究方法,对临床样本库的全面质量管理内容进行定性分析,提出临床样本库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框架。结果从理论层面对生物样本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概念及基本特征等进行了探究和界定;在应用层面提出了应用原则与基本操作方法。结论把全面质量管理应用到临床样本库建设管理中,其科学独特的管理内涵能够有效优化样本库管理制度和样本标准化操作流程的PDCA循环,对提高临床生物样本的质量至关重要。
倪明宇李新郭永丽张允刘顺爱蔡燕宁李海燕李海燕
右心房大小不能预测持续性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后的复发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右心房横径(RAD)是否可以预测持续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方法:纳入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共274例。消融策略为双侧环肺静脉隔离(PVI)基础上加行左心房顶部、二尖瓣峡部和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术后以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随访患者心律失常复发情况。运用回归分析方法甄别与心律失常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并检测其预测效力。结果:术后随访平均24个月,共有174例消融术后复发。与未复发组相比,复发组左心房内径(LAD)显著性增大[(44.6±5.4)vs.(42.8±5.8)mm;P=0.009],但是两组的RA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5±5.6)vs.(43.7±6.1)mm;P=0.796)。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女性(HR=0.475,95%CI:0.260-0.867,P=0.015)﹑体质量指数(HR=1.063,95%CI:0.988-1.143,P=0.100)和LAD(HR=1.064,95%CI:1.015-1.115,P=0.010)是心房颤动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而RAD不是心房颤动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LAD(HR=1.053,95%CI:1.000-1.109,P=0.050)和女性(HR=0.418,95%CI:0.213-0.819,P=0.011)可以独立预测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复发。结论:右心房大小不能独立预测持续性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复发,推测有其他潜在的机制参与此类心房颤动的发生与维持。
闻松男孙鹏瑜安东刘念林晖李新宁曼吴佳慧李松南汤日波龙德勇喻荣辉白融胡荣杜昕董建增刘小慧马长生
关键词:导管消融复发左心房右心房
导管消融与药物治疗对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心血管原因住院率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导管消融与药物治疗对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血管原因住院率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04年6月至2015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等7家医院首次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48例HCM合并房颤患者作为导管消融组,纳入同期仅接受药物治疗的78例HCM合并房颤患者作为药物治疗组。随访观察患者房颤复发及心血管原因住院情况。结果导管消融组4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房颤导管消融,单次术后平均随访(17.6±8.4)个月,16例(33.3%)复发房颤,32例(66.7%)维持窦性心律;药物治疗组平均随访(10.7±8.0)个月,31例(39.7%)转复为窦性心律;导管消融组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显著高于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与药物治疗组相比,导管消融组的非计划性心血管原因住院率显著降低[2例(4.2%)比17例(21.8%),P=0.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房颤治疗策略(导管消融/药物治疗,HR 9.082,95%CI 1.130~73.011,P=0.038)和既往心力衰竭史(HR 2.860,95%CI 1.072~7.633,P=0.036)是非计划性心血管原因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CM合并房颤组患者导管消融治疗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及非计划性心血管原因住院率均优于药物治疗组患者,房颤治疗策略和既往心力衰竭史是非计划性心血管原因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
李景业杜昕龙德勇蒋晨曦郭雪原张婷李新董建增马长生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心房颤动导管消融
hERG1a突变H70R对hERG1a单源四聚体和hERG1a/hERG1b二源四聚体通道功能的影响
2022年
目的本研究拟探索KCNH2编码心肌细胞快速延迟整流钾离子通道(rapidly activating delayed rectifier K^(+)channel,I_(Kr))α亚基(the human ether-à-go-go-related gene,hERG)转录产物——hERG1a特有突变H70R对hERG1a单源四聚体通道(I_(hERG1a))及hERG1a/hERG1b二源四聚体通道(I_(hERG1a/hERG1b))功能的影响,明确是否存在差异。方法以脂质体转染技术通过HEK293细胞表达可疑致病突变。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分别记录I_(hERG1a)、I_(hERG1a/hERG1b)电流。结果H70R对I_(hERG1a/hERG1b)电流密度抑制较I_(hERG1a)更为显著(61%vs 42%;P<0.001);且至稳态激活曲线左移,显著降低半激活电压(P<0.05);H70R对I_(hERG1a)和I_(hERG1a/hERG1b)通道灭活动力学无显著影响(P>0.05),I_(hERG1a/hERG1b)较I_(hERG1a)灭活显著加快(P>0.05)。结论H70R对I_(hERG1a及I_(hERG1a/hERG1b)通道功能影响趋势一致,但对I_(hERG1a/hERG1b)通道电流抑制更为显著,I_(hERG1a/hERG1b)较I_(hERG1a)灭活显著加快,提示在hERG相关临床致病突变研究中应重视I_(hERG1a/hERG1b)通道功能的改变。
冯莉杨佳雪李新贾长琪蒋晨曦
关键词:长QT综合征
校正的QT间期延长独立预测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发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校正的QT间期(QTc)延长和炎症的相关性,以及肥厚型心肌病(HCM)合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北京安贞医院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HCM合并房颤患者。收集术前心电图、经胸超声心动图等其他临床资料,术后定期随访术后复发。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C反应蛋白(CRP)。采用Bazett公式校正QT间期。复发定义为消融后3个月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发作。结果共入选72例,随访(8.2±4.1)个月,35例房颤消融术后复发(复发率48.61%)。与未复发组相比,复发组的QTc显著延长、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显著升高。QTc延长与CRP(r=0.355,P=0.004)、NLR(r=0.331,P=0.004)显著相关。单因素分析显示QTc、NLR与房颤术后复发有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QTc延长是房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当QTc截断值为447ms时,其预测房颤复发的灵敏度为80%,特异度为62.6%。结论 QTc延长可能与高炎症负荷有关,QTc延长独立预测HCM合并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发。
闻松男刘念宁曼李新吴佳惠阮燕菲李松南汤日波蒋晨曦桑才华龙德勇喻荣辉白融康俊萍杜昕董建增刘小慧马长生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肥厚型心肌病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复发
HAND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孤立性心房颤动的关联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分析汉族人群HAND1基因5个常见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孤立性心房颤动的发生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选取汉族孤立性心房颤动患者354例与社区健康对照人群379例,采用Sequenom飞行质谱平台进行SNP位点基因分型,采用Plink软件进行基因多态性与心房颤动的关联分析。结果:HAND1基因rs1846966的GG基因型频率(隐性模型)在病例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8207,P=0.0426)。男女患者的等位基因分布无差别。阵发性心房颤动亚组和持续性心房颤动亚组之间,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AND1基因rs1846966位点GG基因型可能与汉族人群中与孤立性心房颤动易感性降低相关。
李新刘念郭丽珠杜昕董建增马长生
关键词:孤立性心房颤动单核苷酸多态性转录因子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与老年人心房颤动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与老年人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升高及心房颤动(房颤)的相关。方法回顾性筛选2603例连续年龄≥60岁房颤患者,排除有器质性心脏病和已知房颤危险因素的患者,最终49例纳人数据分析;对照组为中国心律失常登记研究的55例老年人。分析临床基线特征,检测单纯疱疹病毒(HSV)-1和HSV-2抗体及hsCRP水平。结果房颤患者与对照组比较,HSV-1(314.5±63.6)mg/L比(216.0±50.7)mg/L和HSV-2(400.1±57.2)mg/L比(306.3±64.5)mg/L,抗体水平升高(P〈0.01)。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hsCRP水平与HSV1和HSV-2抗体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91、0.188,均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HSV1和HSV2抗体水平与房颤发生相关(OR值分别为1.035、1.034,均P〈0.01)。抗HSV-1为284.96mg/L预测房颤发生率的敏感性为67.3%,特异性为92.7%;抗HSV-2为366.26mg/L抗体预测的敏感性为67.3%,特异性为85.5%。结论血浆HSV-1抗体和HSV-2抗体升高与老年人房颤的发生相关。
刘念刘少伟李林凌赵倩倩闻松男阮燕菲李新李松南龙德勇汤日波喻荣辉杜昕董建增马长生
关键词:心房颤动单纯疱疹病毒属C反应蛋白质
北京地区应用ACMG指南在长QT综合征变异分析中的一致性评估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调查北京地区临床基因筛查机构依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ACMG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对长QT综合征(LQTS)基因KCNH2和SCN5A变异解读一致性的现状。方法4个北京地区临床基因筛查机构分别对来自发表于JAMA上确诊LQTS患者以及偶然发现的16个KCNH2和SCN5A变异,依据ACMG指南进行变异致病性评估,并提供解读变异分类的证据级别,应用Krippendorff α信度分析方法对机构间变异分析的一致性进行检验。结果4家机构均对所有的变异做出致病性判定,并提供判定依据。对确诊LQTS患者的8个变异评估,解读的一致性仅为1/8,α检验系数为-0.01;对偶然发现的8个变异评估,解读的一致性为4/8,α检验系数为0.407。对4个评估差异较大变异的证据分析显示,4家机构对文献搜索结果不一致以及对同一证据强度等级主观评估不一致。结论北京地区临床基因筛查机构依据ACMG指南对LQTS基因变异致病性评估的一致性较差,这将影响到LQTS患者的临床处理。临床基因筛查机构的基因变异致病性解读的规范化亟待提高。
刘念李林凌阮燕菲赵倩倩张梦夏李新闻松男白融董建增马长生
关键词:长QT综合征
从生物样本库到开放数据库被引量:8
2014年
生物样本库建设在国内处于迅猛发展阶段,然而如何有效地将生物样本库中已整合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科学优势,从而实现生物样本库建设的终极目标,在国内还缺乏成熟机制。建立数据库共享机制,是公益性生物样本库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旨在通过对国际著名生物样本库(UK Biobank,英国生物样本库)和遗传变异数据库(Hap Map数据库,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数据库)的应用情况介绍,阐述生物样本库持续推动科研项目进展、促进科研成果产生的意义。
李新杜昕马长生
关键词:生物样本库数据库共享机制
L型钙离子通道α亚基R1950K突变致Brugada综合征心电图的电生理机制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通过对1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疑似致病突变CACNAIC(R1950K)细胞电生理学研究,探究其细胞电生理学发病机制。方法采用目标区域捕获高深度测序技术进行候选基因突变筛查;以脂质体转染技术通过HEK293细胞表达可疑致病突变。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L型钙离子通道(LCa)电流。结果候选基因测序发现CACNAIC基因第5849核苷酸位点G〉A杂合子错义突变,导致第1950位密码子由精氨酸利用变为赖氨酸R1950K,进一步细胞膜片钳研究发现R1950K突变型LCa电流密度显著减小,峰值电流约为野生型的0.37。两者稳态激活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V1/2:WT(-12.22±0.41)mV;R1950K(-12.23±0.28)mV;k:WT(6.11±0.38);R1950K(6.82±0.26),P〉0.05)。结论本例国人CACNAlC突变致Brugada综合征,通过细胞电生理学研究证实其发生机制为CACNAIC(P1950K)导致LCa功能减弱。
冯莉马克娟李新刘彤董建增马长生
关键词:BRUGADA综合征L型钙离子通道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