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国海

作品数:13 被引量:131H指数:8
供职机构:广西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理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生物学
  • 2篇理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活动节律
  • 5篇相机
  • 5篇红外相机
  • 5篇保护区
  • 3篇鸟类
  • 3篇鸟类多样性
  • 3篇自然保护
  • 3篇物种
  • 2篇兽类
  • 2篇鸟兽
  • 2篇自然保护区
  • 1篇亚热带气候
  • 1篇样线法
  • 1篇日活动节律
  • 1篇食果鸟
  • 1篇食蟹
  • 1篇取食
  • 1篇取食行为
  • 1篇群落
  • 1篇种群

机构

  • 13篇广西师范大学
  • 5篇教育部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广西民族师范...
  • 2篇学研究院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生态环境部南...

作者

  • 13篇汪国海
  • 12篇周岐海
  • 9篇李生强
  • 3篇肖治术
  • 2篇刘佳
  • 2篇刘佳
  • 1篇黄秋婵
  • 1篇李先琨
  • 1篇刘秀菊
  • 1篇林峰

传媒

  • 7篇广西师范大学...
  • 4篇兽类学报
  • 1篇生物多样性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同域分布鼬獾和食蟹獴活动节律的比较被引量:13
2021年
为探明同域分布的鼬獾(Melogale moschata)和食蟹獴(Herpestes urva)的日活动节律、时间生态位及其两者共存机制,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红外相机监测获取数据,后采用核密度估计(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和重叠指数(Coefficient of overlap)对该地区的鼬獾和食蟹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鼬獾属于典型的夜行性动物,其日活动模式为双峰型,活动峰值出现在01:00—05:00和21:00—24:00;与雨季相比,旱季的活动峰值均提前1 h,活动高峰期延长3 h。食蟹獴为典型昼行性动物,其日活动模式为单峰型,活动峰值出现在11:00—18:00,与雨季相比,旱季活动高峰期提前并延长1 h。两者间的日活动模式重叠指数较低(Δ=0.17),但旱季(Δ=0.22)高于雨季(Δ=0.12)。两者主要通过改变时间生态位来避免对食物资源和领域的竞争,从而实现共存。
姚维汪国海林建忠龙继凤李佳琦周岐海
关键词:日活动节律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赤麂活动模式分析被引量:17
2015年
2012年8月—2013年10月在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hm2的森林动态永久监测样地(大样地)中布设35台红外相机,通过对红外相机所拍摄到的赤麂Muntiacus muntjak照片进行整理,利用3个动物活动模式指标(日活动差异指数α、昼行性指数β、季节性活动强度指数γ)对赤麂的活动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赤麂日活动模式变化存在极显著差异(t=6.445,df=11,p<0.01),活动模式呈典型的双峰型,活动高峰出现在6:00-10:00和16:00-20:00。每月的昼行性指数β存在极显著差异(t=24.459,df=14,p<0.01),但β平均值为0.58,即β>13/24,表明赤麂主要营昼行性生活。每月α值间差异显著(t=13.278,df=14,p<0.01),雨季α值明显高于旱季。日活动模式的峰型(γ值)不存在显著的季节性(t=-0.265,df=22,p>0.05)和年度差异(t=0.043,df=22,p>0.05),但峰值出现的时间都存在季节性和年度差异。
汪国海施泽攀李生强周岐海
关键词:赤麂活动节律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赤腹松鼠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分析被引量:9
2020年
在广西弄岗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及其周边区域(总面积70 hm^2)共布设了35台红外相机,对分布其中的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进行了为期1年的监测,并采用活动强度指数对其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进行分析,探讨赤腹松鼠对喀斯特石山生境的适应策略。结果表明:不同时间段赤腹松鼠的活动节律存在极显著差异(t=7.414,df=13,P<0.01),活动模式呈典型的双峰型,活动峰值出现在7:00-8:00和17:00-18:00。赤腹松鼠日活动主要以移动(69.82%)和觅食(21.72%)为主,时间分配在不同月份间存在极显著差异(t=8.519,df=11,P<0.01),但在旱雨季间不存在显著差异(Z=-1.218,P=0.20)。最适的活动温度范围为14~28℃,偏向于接近当月平均气温的时间段活动。
唐创斌汪国海汪国海李生强李生强王振兴周岐海
关键词:赤腹松鼠活动节律
广西猫儿山鸟类多样性和空间分布格局——基于样线法和红外相机技术被引量:7
2019年
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采用样线法和红外相机技术对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资源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样线法和红外相机技术共记录到9目31科124种鸟类。其中,样线法共记录115种,隶属9目31科,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有8种;红外相机技术共记录鸟类5目8科30种,属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4种。红外相机记录到的21种鸟类出现在样线调查中,9种林下鸟类未出现在样线调查中。样线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鸟类种数呈下降趋势。样线法和红外相机技术均适用于猫儿山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调查,红外相机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调查方法上的不足,为保护区提供更加准确而全面的管理建议。
李旋菁李生强汪国海汪国海周岐海
关键词:鸟类多样性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对帚尾豪猪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初步观察被引量:19
2019年
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 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及其周边区域内的帚尾豪猪(Atherurus macrourus)进行观察,采用活动强度指数分析其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探讨月相和环境因子对其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间段内帚尾豪猪的活动强度存在极显著差异(t=4. 666,df=23,P=0. 001),活动峰值出现在20:00~21:00和05:00~06:00;夜间主要以移动(63. 2%)和觅食(23. 6%)为主。帚尾豪猪各月份间的时间分配存在极显著差异(t=8. 581,df=11,P=0. 001),旱、雨季间的时间分配存在显著差异(Z=-2. 166,P=0. 03)。各月相间帚尾豪猪出现的频次存在显著差异(χ~2=5. 00,df=1,P=0. 025),以新月期和满月期活动最为频繁,上弦月活动最少。相关性分析表明,活动强度指数与月降雨量、月最高温度及最低温度(R^2=0. 440,R^2=0. 435,R^2=0. 457)都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帚尾豪猪最适的活动温区为10℃~26℃。本研究初步掌握了帚尾豪猪在弄岗保护区的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有助于后期理解栖息地和气候变化对其活动的影响。
汪国海汪国海李生强李生强周岐海
关键词:活动节律
公顷网格与公里网格红外相机监测方案比较--以广西弄岗保护区为例被引量:7
2020年
比较研究并评估红外相机在不同抽样方案中监测差异性和优缺点,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监测性能和特征,从而为红外相机抽样方案的有效选择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2012年8月至2015年4月,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按照公顷网格抽样方案和公里网格抽样方案分别布设35台和32台红外相机,对区内兽类及林下鸟类进行连续监测。对比分析2种抽样方案对应季节的监测数据发现:(1)在相同相机有效监测日内,公里网格抽样方案更快速获取兽类物种信息;(2)虽然2种抽样方案监测的物种数不存在显著差异,但监测到的物种组成存在差异;(3)公里网格抽样方案易于获取大中型兽类的物种信息,独立有效照片的利用率较高,而公顷网格抽样方案相机拍摄率较高,主要表现在小型兽类的拍摄。
林建忠李生强汪国海汪国海刘佳刘佳刘佳
关键词:抽样方案
花坪保护区鸟兽物种的红外相机初步监测被引量:17
2014年
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东北部,地跨临桂、龙胜两县,是南岭支脉越城岭山地南延的主要组成部分,地理位置为109°49′07″–109°58′10″E,25°28′55″–25°39′15″N,总面积151.33km^2,海拔600–1,800 m。该区属中亚热带气候,年均降水量2,000–2,200 mm,年平均气温12–14℃,常出现阴湿多雨雾大的天气,林间相对湿度经常保持在85–90%。
汪国海施泽攀刘秀菊周岐海肖治术
关键词:红外相机保护区物种鸟兽亚热带气候自然保护
喀斯特生境中白鹇的活动节律、时间分配及集群行为被引量:17
2019年
2012年8月至2013年10月,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hm^2森林大样地及其周边地区布设35台红外相机,在12427个相机工作日中共获得白鹇有效照片495张(组),独立有效照片381张(组)。采用日活动强度指数、日行为频次比例和月行为频次比例来分析白鹇的活动规律和时间分配,同时统计白鹇的集群情况,结果表明:(1)白鹇每日有4个活动高峰期,且雌性白鹇的活动高峰期比雄性早1~2h;(2)白鹇的主要行为是移动和觅食,分别占总行为频次的51.33%和37.20%,其余4种行为分别为警戒6.29%、对抗2.10%、休息1.68%、梳理1.40%,雌雄白鹇间在移动(t=2.266,df=28,P=0.038)和警戒(Z=-2.270,N=30,P=0.023)这2种行为上存在显著性差异;(3)仅雄性白鹇在旱季的觅食行为比例显著高于雨季(t=0.252,df=13,P=0.026),而其他行为频次比例无显著的季节性差异;(4)白鹇集群群体的个体数量为2~6只,其中2~3只比例最大,占95.06%;(5)白鹇有雌性集群、雄性集群及混合集群3种方式,在雨季以单性集群(尤其是雌性集群)为主,而在旱季则以混合集群为主,存在显著差异(Х^2=6.984,df=1,P=0.008)。白鹇表现出来的活动节律、时间分配以及集群行为是对喀斯特石山栖息地的一种行为适应和生存策略。
刘佳刘佳李生强汪国海肖治术周岐海
关键词:白鹇活动节律集群行为
食果鸟类对秋枫果实的取食和传播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食果鸟类对植物果实的取食和传播在植物种群的更新和扩散中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11月至2021年1月,采用焦点动物扫描法并借助Safari 10×26变焦双筒望远镜,观察鸟类对校园内秋枫Bischofia javanica果实的取食行为,详细记录鸟类种类、取食基质、访问频次、取食时间、取食数量和取食方式等信息,探讨秋枫母树的特征(结实量、郁闭度和高度)和鸟类的体型特征(喙长、体长和体质量)对鸟类取食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共观察到5种鸟类取食秋枫植物的果实,其中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红耳鹎Pycnonotus jocosus、白喉红臀鹎Pycnonotus aurigaster和黄臀鹎Pycnonotus xanthorrhous等4种鸟类以整吞的方式取食秋枫种子,属于种子潜在传播者。不同种鸟类对秋枫果实的平均访问只数、平均取食时间和平均取食量存在极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秋枫结实量与访问母树的鸟类数量、种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呈正相关,母树郁闭度和高度均与访问母树的鸟类数量呈正相关;鸟类的体长、体质量和喙长与平均取食量间均呈正相关,说明动植物特征会影响鸟类对秋枫果实取食行为,进而影响其种群的更新。
汪国海汪国海涂文馨黄秋婵黄秋婵周岐海
关键词:种子传播取食行为
红外相机技术在广西花坪和猫儿山保护区动物监测中的应用比较
红外相机技术是监测陆栖哺乳动物和林下鸟类的重要工具,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种群评估和行为生态学等研究领域。为了更加翔实地了解广西花坪、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物资源现况、种群空间分布和丰富度,于2013年10...
汪国海
关键词:物种组成活动节律红外相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