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甜甜

作品数:3 被引量:45H指数:2
供职机构:三峡大学医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耳鸣
  • 1篇穴位
  • 1篇穴位电刺激
  • 1篇药疗
  • 1篇药疗法
  • 1篇医药疗法
  • 1篇用药规律
  • 1篇用药规律研究
  • 1篇声音
  • 1篇中药
  • 1篇中医
  • 1篇中医药
  • 1篇中医药疗法
  • 1篇中医治疗
  • 1篇文献计量学
  • 1篇迷走
  • 1篇迷走神经
  • 1篇类中药
  • 1篇计量学
  • 1篇多元逐步回归...

机构

  • 3篇三峡大学

作者

  • 3篇马文翰
  • 3篇梅志刚
  • 3篇李甜甜
  • 3篇黄坤艳
  • 2篇杨松柏
  • 2篇王朝军
  • 1篇郭煜晖
  • 1篇蔡三金
  • 1篇胡宇

传媒

  • 2篇中国中医药信...
  • 1篇中国针灸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基于文献与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的中医治疗耳鸣用药规律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基于文献与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中医治疗耳鸣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84-2013年)、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1989-2013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84-2013年)、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1990-2013年)及Pub Med(1984-2013年),对收录的关于中医治疗耳鸣的相关文献进行筛选,并对用药频次进行统计,采用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法对耳鸣分型用药进行模型建立。结果常用方使用频次较高的分别为六味地黄丸、龙胆泻肝汤和耳聋左慈丸。根据分型用药回归方程,并结合专业知识判断,肾气不足型耳鸣常用山萸肉、补骨脂、枸杞子;脾气亏虚型常用黄芪、白术、党参;肝失疏泄型常用栀子、龙胆、香附;痰火郁结型常用半夏、枳实、防己;风热外乘型常用连翘、薄荷、桑白皮。结论通过用药频次统计和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可为中医治疗耳鸣用药及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张定棋马文翰梅志刚杨松柏李甜甜黄坤艳郭煜晖
关键词:耳鸣中医药疗法
耳迷走神经分布区穴位电刺激配合声音掩蔽法对耳鸣大鼠听性脑干反应及下丘神经递质的影响被引量:30
2016年
目的:探讨耳迷走神经分布区穴位电刺激配合声音掩蔽法对耳鸣大鼠听性脑干反应(ABR)和下丘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γ-GABA)、5-羟色胺(5-HT)、乙酰胆碱(Ach)含量的影响。方法:24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7d治疗组、15d治疗组。除对照组外,其他3组大鼠每只按350mg/kg剂量腹腔注射10%水杨酸钠溶液,诱导制作耳鸣模型;对照组注射0.9%NaCl溶液。7d治疗组、15d治疗组均采取耳迷走神经分布区穴位"神门""胰""胆"电刺激配合声音掩蔽法治疗,每天1次,分别治疗7d、15d。采用TDT系统SigGenRP软件单耳给声并采集信号,检测大鼠听性脑干反应(ABR)声音阈值;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并比较各组大鼠下丘γ-GABA、5-HT、Ach神经递质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7d治疗组治疗后在12k和16k频率声音刺激的ABR阈值显著下降(均P<0.05),15d治疗组,在4k至28k各频率声音刺激引出的ABR阈值均下降(P<0.05,P<0.01),且降幅大于7d治疗组。模型组γ-GABA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15d治疗组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5-HT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7d治疗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而15d治疗组则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Ach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7d治疗组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耳迷走神经电刺激配合声音掩蔽法能调节耳鸣大鼠ABR阈值,尤以15d治疗组最为显著,此作用可能与调节耳鸣大鼠下丘的γ-GABA、5-HT、Ach水平有关。
杨松柏梅志刚谭凌菁马文翰张定棋王朝军李甜甜黄坤艳蔡三金
关键词:耳鸣Γ氨基丁酸
基于文献的补益类中药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分析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分析补益类中药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和Embase中1990年1月-2014年2月收录的补益类中药药物不良反应(ADR)相关文献,按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资料,并进行计量学分析。结果在378篇ADR报道中,最易引起ADR的补益类单味中药为何首乌、人参、枸杞子、黄芪,注射剂类分别为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而其他中药制剂则以首乌片为最;ADR累及组织或系统方面,以皮肤组织、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损害常见,其相应临床症状以瘙痒、皮疹、头晕、意识不清、呕吐、恶心、肝功能异常为主。结论正确认识补益类中药的不良反应,有助于临床合理用药,规避风险。
张定棋马文翰梅志刚王朝军胡宇李甜甜黄坤艳
关键词:补益类中药文献计量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