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林子淳

林子淳

作品数:4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哲学宗教

主题

  • 2篇神学
  • 1篇导师
  • 1篇典籍
  • 1篇社群
  • 1篇特曼
  • 1篇通融
  • 1篇中西
  • 1篇宗教
  • 1篇宗教对话
  • 1篇维度
  • 1篇文本
  • 1篇文本诠释
  • 1篇相遇
  • 1篇老庄
  • 1篇老庄思想
  • 1篇基督
  • 1篇观念论
  • 1篇访谈
  • 1篇博士生
  • 1篇博士生导师

机构

  • 4篇同济大学
  • 1篇石河子大学
  • 1篇香港中文大学

作者

  • 4篇林子淳
  • 1篇欧光安

传媒

  • 2篇社会科学家
  • 1篇中国比较文学
  • 1篇世界哲学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最后之神”即海德格尔的基督?被引量:2
2015年
在海德格尔的《哲学论稿》中,"最后之神"是篇幅最短却又极关键的部分,向来惹人遐思又令人却步。塞杜尔在比较了其他著作之后,指出《哲学论稿》承载着海德格尔的基督论,而且目的就是"最后之神"。本文首先引述这个具有争议性的看法,从《哲学论稿》的遣词用语、论证内容出发,并与相关思想家如布尔特曼和谢林作比较,指出海德格尔确曾受他们启发,但也显示出思想上的差异。接着,本文从更宽阔的海德格尔的思想发展脉络来评估其神学关怀,并指出以神学方式阅读海德格尔及其现代状况的意义。《哲学论稿》和同期作品反映出了一位当代西方思想家在面对现代转向时如何试图建构一种圣俗交织的现代话语。传统基督教义虽有参考意义,却未能完全处理其中问题,而纯粹哲学又难以处理神圣问题而陷入失语,故比较进路或许能对这种现代状况提供出路。
林子淳
关键词:观念论神学
文本诠释中的社群维度——以特雷西的诠释神学为思考案例
2015年
本文以大卫·特雷西的诠释神学企划为案例,首先探讨经典诠释和社群维度在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性,尤其是他如何在伽达默尔和利科的诠释学之间、在传统承传和理性分析之间取得平衡。接着,本文检视特雷西如何将其企划推展至跨宗教对话的领域,让这位西方神学家在面向现代多元文化的情况下,既能欣赏其他传统的长处,亦不埋没自身,并能通过重塑自身来适应时代需要。
林子淳
关键词:神学
中西典籍的“创造性相遇”——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林子淳教授访谈
2016年
中西典籍在各自的生成、发展历程中,经历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体现迥异的文化特色。如何吸纳启蒙现代性原素来使中国的文化现代化,是一个巨大议题。语境转化带来的意义多元,不仅是因为具体的历史脉络不断变迁,语言性往往也是核心因素。考察中西典籍与传统中的相互通融之处,并逐渐发现其中的差异,才能有效地处理两种经典的"创造性相遇"。
林子淳欧光安
关键词:通融
从比较老庄思想的视角论四重整体与最后之神
2016年
海德格尔曾引用老庄哲学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显示出它们之间有一定的亲缘性,甚至在现代性问题上可能作出对话和协作。文章尝试从海德格尔中、后期作品来检视其探索之旅,并关涉其与老庄思想对话的契机。在海德格尔和老庄思想的表面相似之下,中西之间有何深刻的分别?倘若海德格尔尝从道家找到共鸣和启发,那么当代中国学人在面向现代性困惑时又可否找到逆向的启示?从他的四重整体概念与四大的分析,检视四重整体中各原素之相互交织情况,从而理解其中神-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类的有限性特质的关注,尤其对于一个圣凡本完全相融的中国文化来说,不可能是一个无关痛痒的课题。
林子淳
关键词:老庄思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