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纯

作品数:13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文学
  • 4篇政治法律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2篇风景
  • 2篇本雅明
  • 1篇动物
  • 1篇叙事
  • 1篇学史
  • 1篇学说
  • 1篇眼睛
  • 1篇异托邦
  • 1篇优美
  • 1篇语言
  • 1篇语义
  • 1篇原罪
  • 1篇园子
  • 1篇哲学
  • 1篇正当
  • 1篇政治神学
  • 1篇植物
  • 1篇植物地理
  • 1篇植物地理学
  • 1篇制图

机构

  • 13篇北京外国语大...
  • 1篇复旦大学
  • 1篇波恩大学
  • 1篇科隆大学

作者

  • 13篇孙纯
  • 2篇任卫东

传媒

  • 6篇德语人文研究
  • 4篇外国文学
  • 1篇外国语言与文...
  • 1篇德国哲学
  • 1篇外国美学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4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卡夫卡小说中的陌异性与宗教母题被引量:5
2016年
宗教、尤其是犹太教,深度参与了卡夫卡式的现代性面相的塑造,它不仅成为他的成长与创作背景,而且也构成了其重要的思想资源。卡夫卡通过对宗教语言、主题与思想的借鉴和加工,以及文学文本与宗教文本之间的互文性,创立了一个意义迷宫,充满隐秘与诡异的色彩,而身处这种"卡夫卡式"色彩之中的陌异形象,既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展现它笨重而深刻的权力和暴力机制,也是以罪与罚为基础的宗教秩序的形象化,从而赋予卡夫卡的文学创作深厚的弥赛亚气质。
任卫东孙纯
关键词:宗教原罪惩罚
主权暴力与赤裸生命:论本雅明的《暴力批判》
2020年
在《暴力批判》这一复杂而晦涩的思想文本中,本雅明引入了一种历史哲学的视域,并以此为名重构和反思了法律与暴力的关系,揭示了法律秩序中的断裂和歧义之处,并试图以“神圣暴力”来终结“神话暴力”和以之为原始图像的世俗法律中的立法暴力和护法暴力的循环论证模式,终结自然法传统和实证法理论中的手段-目的式的暴力评价机制。同时,对于《暴力批判》的阐释,应该充分注意到施米特-本雅明-阿甘本之间的思想连结,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解答这样的问题:本雅明的暴力批判在何种程度上开启了对主权暴力和赤裸生命进行思考的崭新方式,以及本雅明将如何为我们提供一种言说救赎的可能性。对这些问题的解答都将涉及本雅明为自己的历史哲学所设定的任务--去发现和书写世俗历史与弥赛亚的关联。
孙纯
关键词:暴力法律历史哲学
近代早期的自然法学说与国家起源叙事悖论:以霍布斯的《利维坦》为例 献给我的老师Albrecht Koschorke教授被引量:1
2019年
开始于霍布斯的近现代社会契约学说,在国家起源叙事与想象(自然状态与社会契约)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对政治秩序和共同体的正当性和合法性进行论证的新途径。霍布斯的《利维坦》以一种典范性的方式在政治科学/哲学与叙事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在对这一基础文献的阅读和梳理中,我们将看到国家起源叙事在叙述国家产生过程的同时,也在服务于近代早期作为一个时代转折时期自我论证的要求。在将自己塑造为一个"绝对开端"的权力意志中,近代自身也构成了一种宏大而复杂的历史哲学叙事。在近代自身的历史哲学叙事和产生于近代的国家起源叙事中,都存在着"叙事之悖论"。对这一隐含的悖论的分析与观察,将阐明我们的历史与政治观念中内在的逻辑与结构。
孙纯
关键词:利维坦悖论
论黑格尔的法概念
2023年
法哲学的基本任务在于澄清法的正当性问题。对黑格尔法哲学的解读需要以对康德法哲学的批判为起点。在黑格尔看来,康德的法哲学落入了形式主义,且属于近代契约论的传统。黑格尔对法的理解承接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解,并且主张从现实出发。黑格尔用“市民社会”这一概念来总结其所面对的现实世界,并指出“承认”是实现个体与社会之间和解的重要方式。
克里斯多夫·霍恩贺腾(译)孙纯
关键词:法哲学黑格尔
自然画卷的彼岸——亚历山大·冯·洪堡的双半球植物地理学方案
2021年
《安第斯山的自然画卷》从视觉上呈现了洪堡将自然界视为相互联系的整体的理念。该图绘作品于1807年出版,是洪堡植物地理学散论的组成部分,也是该领域的奠基之作,它们聚焦洪堡美洲之行(1799—1804)的主要发现,对当时的植物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在随后的二十年,洪堡继续在巴黎进行一系列今天不太为人所知的植物地理学研究。通过这些研究,洪堡努力探索构建全世界植物地理学的方法,大批的手稿也表明洪堡曾为此收集植物与地理数据,并进行关联分析。然而,洪堡于1825年前后与合作者孔特酝酿的《一种双半球的植物地理学方案》一书,试图整合其全球性研究计划,却未能付梓。
乌尔里希·湃斯勒孙纯
关键词:植物地理学自然历史科学史制图学
“中国”的多重面相——卡夫卡作品中的“中国”空间被引量:2
2017年
1900年前后欧洲现代化进程和末世情结的语境中,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再次引起了欧洲知识界的关注。卡夫卡在其书信日记中对中国的叙述,与他在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中国形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福柯的乌托邦和异托邦概念,为阐释卡夫卡的中国形象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一方面,中国作为美好幻想的载体,呈现出乌托邦性质;另一方面,中国被建构成一个杂糅无序的空间,折射出在秩序被抽空、真理被消解的现代社会中,人的恐惧和无所适从。
孙纯任卫东
关键词:异托邦乌托邦
查拉图斯特拉的眼睛——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漫游与风景
2023年
在《瓦格纳事件》中,尼采断定哲学家的使命应当是在自身之中克服其所处的时代。为此,他使用了“查拉图斯特拉之眼”这个指向其晚期代表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视觉隐喻。尼采希冀拥有这双眼睛,站在一个至高的位置,从最远的距离俯视人世和历史。作为一个哲学隐喻,它呈现着尼采书写中“伟大的风格”,并包含着其整体思想的至深奥秘。查拉图斯特拉作为一位“教师”“布道者”和“立法者”,离开山上的洞穴,下到人间。追随其脚步,我们经历无数风景:朝霞、高山、大海……这些“自然之神话”隐含着“查拉图斯特拉之眼”的崇高视野。由此看去,尼采笔下的世界阐释、美学神正论以及现代性批判都将获得新的意涵。
孙纯
关键词:查拉图斯特拉漫游风景
“灵之园”与“爱欲之园”:中世纪文学中的“园子”被引量:2
2014年
作为中世纪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园子"以自己独特而诗意的方式,表达出中世纪的文化与精神内涵。在对于"园子"的勾勒中,诗人们往往采用一个古老的文学图景"风景宜人之地"(locus amoenus)。此外,中世纪文学中的"园子"还尤其从《旧约·创世纪》与《旧约·雅歌》中汲取了深厚的宗教内涵。中世纪诗歌与艺术作品中对"灵之园"与"爱欲之园"的描摹也揭示出中世纪欧洲,尤其是12世纪以来,虔诚的宗教信仰与世俗爱欲两种看似相悖的价值景观共存的有趣现象。以上这些思考会集中体现在我对12世纪的诗人哈特曼·冯·奥埃的亚瑟王叙事诗《埃里克》的分析中。亚瑟王骑士埃里克的最后一次冒险"宫廷之乐"(Joie de la curt)在全书中具有关键的作用。在这一次冒险中出现的"林园"(Baumgarten)是中世纪诗歌"园子勾勒"的一个典例,从中我们既可以看出"风景宜人之地"作为传统文学图景的的"新生",甚至包括《荷马史诗》中园子与爱欲的关系以及奥维德笔下以"优美之地"为背景而创作的"恐怖之事"。同样重要的是,《埃里克》作为中世纪的叙事诗,深受《雅歌》与《创世纪》中的"园子"形象的影响,尤其是《雅歌》中的"封闭的园子"关涉圣母玛利亚的神学阐释也融汇到了哈特曼对于"园子"的想象和描摹中。哈特曼笔下的"园子"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以"伊甸园"和"玛利亚之园"为模板的"灵之园",另一方面是承载着中世纪宫廷爱情(minne)的深受世俗文化影响的"爱欲之园"。同时,在这篇论文中,我也以"园子"为中心,探讨了中世纪文学中与此紧密相关的概念和主题:如"冒险"(aventiure)与"骑士爱情"(minne)。
孙纯
现代的正当性:汉斯·布鲁门贝格与卡尔·施米特的现代叙事之争
2023年
在《现代的正当性》中,德国哲学家汉斯·布鲁门贝格挖掘出现代世界自我理解中的深层维度,在他笔下,现代性问题呈现出其独特的人类学意涵。布鲁门贝格揭示出,通行的诸多世俗化理论中隐含着一种非正当的历史范畴和评判机制并因此褫夺了现代的自身权利。这构成《现代的正当性》一书的论证起点。在此问题域中,布鲁门贝格遭遇到公法学家卡尔·施米特的“政治神学”。施米特的著名观点“现代国家学说中的所有重要概念都是世俗化了的神学概念”,被布鲁门贝格视为一种意义重大的世俗化叙事。我们将重构他们在现代性议题上的思想论争及其语境,并以此为契机反思当下的历史和生活世界。
孙纯
关键词:政治神学世俗化
风景与“存在”的诗学——托马斯·曼的《魔山》被引量:1
2016年
在长篇小说《魔山》中,自然风景作为人的观看与审美对象,通过1900年前后的文学想象与书写,再现或隐喻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存在处境:作为观看主体心灵的"投射",它将"孤独"、"虚无"、"恐惧"等情感置入一个远离日常生活的"高处空间"。《魔山》中的"风景体验"与疾病、死亡和时间问题紧密相连,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它问及人的"感知"、"内省"与"存在"的可能性。"风景"中的人一方面具有了传统风景理论中自文艺复兴以来的"主体性"(Subjektivitt),表达了人进入历史之后对于外在世界的自主"凝望",另一方面也将自我带入了一个陌生的、偶然的遥远空间,面临着"存在"之深渊和深刻的精神冲突。《魔山》的风景具有多重面相:文学、艺术、哲学的思考混合其中,如同一个镜像,映射出人的内在歧义与复杂;而"风景"本身的刻画也蕴涵了现代文学中的"文学功能",它以梦境、意识流、大量的隐喻等为媒介,承接和深化了1800前后以来"文学自主性"的美学要求。
孙纯
关键词:风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