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清华

作品数:4 被引量:57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坏死
  • 4篇坏死性
  • 3篇胰腺
  • 3篇胰腺炎
  • 3篇腺炎
  • 3篇急性坏死
  • 3篇急性坏死性
  • 2篇预后
  • 2篇吡格列酮
  • 2篇格列酮
  • 1篇多器官功能
  • 1篇多器官功能衰...
  • 1篇血清
  • 1篇血清细胞
  • 1篇胰腺炎预后
  • 1篇受试者
  • 1篇受试者工作特...
  • 1篇衰竭
  • 1篇评分标准
  • 1篇器官

机构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同济大学附属...

作者

  • 4篇徐萍
  • 4篇李清华
  • 2篇王静
  • 2篇徐凯
  • 2篇姜景平
  • 2篇黄玲
  • 2篇陈令全
  • 1篇朱佳莉
  • 1篇杨小娟
  • 1篇史先芳
  • 1篇蔡敏
  • 1篇李力

传媒

  • 2篇中华胰腺病杂...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2
  • 2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吡格列酮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胰腺PPARγmRNA表达的影响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 观察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大鼠PPARγ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54只SD大鼠按完全随机法分成假手术组、ANP组、吡格列酮组。采用牛磺胆酸钠逆行胰胆管内注射建立ANP模型,于造模后3、6、12h检测血清淀粉酶含量,观察胰腺病理学改变,并采用RT—PCR法检测胰腺组织PPARγmRNA的表达。结果ANP组6h点的血清淀粉酶及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分别为(7171±1636)U/L和13.00±2.36,均较假手术组的(523±166)U/L和1.67±2.34显著增高(P〈0.01),而PPARγmRNA在两组中表达均较弱,无显著差异(0.18±0.05对0.22±0.03,P〉0.05);吡格列酮组6h的血清淀粉酶水平、胰腺病理学评分分别为(4504±1901)U/L和9.00±0.89,均较ANP组明显下降(P〈0.05),PPARγ,mRNA表达较ANP组增强(0.56±0.05对0.18±0.05,P〈0.05)。结论吡格列酮对ANP大鼠的保护作用可能与上调PPARγ基因的表达密切相关。
徐萍李清华王静徐凯姜景平陈令全
关键词:吡格列酮
重症急性胰腺炎预后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0
2015年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的563例确诊的急性胰腺炎(AP)病例资料,其中轻度急性胰腺炎(MAP) 334例,中度急性胰腺炎(MSAP)组198例,重度急性胰腺炎(SAP)组31例.应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MAP组和MSAP+ SAP组间、MSAP组和SAP组间与AP病情严重度相关的影响因素,再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P病情严重度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AP组与MSAP+SAP组间年龄、白细胞、血糖、血钙、PaO2、血尿素氮、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胸腔积液、胰周急性液体积聚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MSAP组与SAP组间年龄、血钙、PaO2、SIRS、胸腔积液、胰周急性液体积聚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aO2、血钙和胰周液体积聚是预测MSAP+ SAP的危险因素;年龄、血钙和SIRS是预测SAP的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AP患者,PaO2和血钙监测、胰周液体积聚有助于MSAP和SAP病情的评估和早期识别.对于SAP患者,一旦出现SIRS、血尿素氮升高、血钙降低、胰周液体积聚,需警惕持续性器官功能衰竭和胰腺组织坏死的发生。
李力黄玲徐萍何桂钧李清华蔡敏
关键词:胰腺炎急性坏死性多器官功能衰竭预后
吡格列酮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血清细胞因子和组织病理学评分的影响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TNF-α、IL-6和IL-10在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早期的动态变化及意义,并观察吡格列酮的干预性作用。方法将5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C组)、SAP组、吡格列酮组(P组)。采用逆行胰胆管注射法建立SAP模型;P组大鼠在造模前2h腹腔内注射吡格列酮溶液50mg/kg。于造模后3h、6h、12h分批处死大鼠,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淀粉酶;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6、IL-10的含量;并常规HE染色进行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结果 SAP组与C组比较,胰腺组织病理评分、血清淀粉酶、TNF-α及IL-6含量在各时间点均升高(P<0.01),IL-10含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性使用吡格列酮后,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血清淀粉酶、TNF-α及IL-6水平与SAP组相比均有降低(P<0.05),IL-10水平高于SAP组(P<0.05)。结论在SAP早期阶段细胞因子的变化与病情进展密切相关,吡格列酮可通过调节促炎与抗炎因子的平衡,减轻炎症反应。
徐萍李清华王静姜景平陈令全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吡格列酮
三种评分标准对急性胰腺炎病情和预后的评估作用被引量:27
2012年
目的探讨Ranson、CT严重指数(CTSI)和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床边指数(BISAP)三种评分系统在判断急性胰腺炎(AP)病情和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4月共计503例确诊AP患者,包括轻症急性胰腺炎(MAP)356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147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Ranson、CTSI和BISAP评分系统对AP病情严重度的评估价值和对病情预后的预测价值。将SAP分为无脏器功能衰竭组和脏器功能衰竭组,比较3种评分系统对AP并发脏器功能衰竭的预测价值。结果MAP组和SAP组间的Ranson、CTSI和BISAP评分分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分别为236.88、126.24和101.27,P〈0.01),Ranson评分系统的敏感度(97.3%)和ROC曲线下面积(AUC)值(O.92)最大。在147例SAP患者的无脏器功能衰竭组和脏器功能衰竭组中,Ranson和BISAP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17.67和26.12,P〈0.01),敏感度均为100%,特异度分别为96%和85%,BISAP评分的AUC值最大(0.80)。在病情改善组和病情恶化组,Ranson和BISAP评分的分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9.53和10.19,P〈O.05),BISAP评分系统的AUC值最大(O.74)。结论3种评分系统均可用于判断AP病情的严重程度。对于SAP并发脏器功能衰竭的风险和预后的判断,BISAP评分优于Ranson评分。BISAP评分简便、易行,为AP临床病情的判断提供了重要手段。
黄玲徐萍史先芳朱佳莉杨小娟李清华徐凯
关键词:胰腺炎急性坏死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预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