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楠

作品数:9 被引量:128H指数:6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化学工程

主题

  • 5篇香肠
  • 5篇发酵
  • 3篇挥发性
  • 3篇挥发性成分
  • 3篇挥发性成分分...
  • 3篇发酵香肠
  • 2篇燕麦
  • 2篇燕麦麸
  • 2篇脂肪模拟物
  • 2篇泡菜
  • 2篇降解
  • 2篇川味
  • 2篇川味香肠
  • 1篇毒素
  • 1篇血清抗氧化
  • 1篇血脂
  • 1篇血脂水平
  • 1篇真菌
  • 1篇真菌毒素
  • 1篇脂肪降解

机构

  • 9篇四川农业大学

作者

  • 9篇张楠
  • 7篇杨勇
  • 4篇李诚
  • 4篇李彬彬
  • 3篇杨敏
  • 3篇孙霞
  • 2篇蒲彪
  • 2篇何利
  • 2篇巩洋
  • 2篇胡滨
  • 2篇卓志航
  • 2篇刘爱平
  • 2篇徐丹萍
  • 2篇李仁杰
  • 1篇林燕
  • 1篇刘书亮
  • 1篇陈安均
  • 1篇林德荣
  • 1篇冯朝辉
  • 1篇蒋玉涵

传媒

  • 5篇食品与发酵工...
  • 3篇食品科学
  • 1篇食品工业科技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低酸度川味香肠加工过程中脂肪降解和氧化被引量:12
2015年
在控温控湿条件下接种发酵剂生产低酸度川味香肠,通过测定加工过程中p H、酸价、过氧化值、TBA值和游离脂肪酸组成,并与自然条件下生产的传统川味香肠(对照组)相比较,揭示低酸度川味香肠加工过程中脂肪降解和氧化的规律。实验结果显示,干燥结束时,低酸度川味香肠的p H、过氧化值和TBA值分别为5.50、0.783meq/kg和0.252mg丙二醛/kg,均低于对照组,低酸度川味香肠酸价为2.701mg KOH/g,高于对照组,低酸度川味香肠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40.46%,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59.09%,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41.99%)。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加工过程中,低酸度川味香肠中的脂肪更容易发生降解,多不饱和脂肪酸更容易产生氧化现象,脂肪氧化在加工过程中持续进行。
巩洋孙霞杨勇张楠张林郭艳婧李诚胡滨何利
关键词:川味香肠脂肪降解脂肪氧化
燕麦麸脂肪模拟物应用于发酵香肠的工艺优化及其对发酵香肠品质的影响被引量:3
2017年
该研究以燕麦麸提取物冻干粉、魔芋胶、卡拉胶、橄榄油为原料制备成燕麦麸脂肪模拟物(oat bran fat analog,OBFA),在发酵香肠配方中取代部分猪皮下脂肪,生产出一种脂肪含量较低的发酵香肠。采用正交实验对该种发酵香肠的主要加工工艺进行优化,同时对发酵香肠的色泽、质构、理化指标及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测定,探讨燕麦麸脂肪模拟物对发酵香肠品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固定发酵温度20℃,发酵相对湿度75%,成熟温度13℃,成熟相对湿度60%,成熟周期4 d以及烘干温度55℃的前提下,OBFA发酵香肠的脂肪模拟物最佳添加量为65%,最佳发酵时间为12 h,最佳烘干时间22 h。此工艺条件下得到的OBFA发酵香肠的感官评分为87.5分,与传统发酵香肠相比亮度增加,硬度增大,但整体可接受性与传统发酵香肠差异不显著;OBFA发酵香肠的pH值为5.58,能量值为3.94 k J/100g,脂肪含量为31.27%,与传统发酵香肠相比,能量值和脂肪含量分别降低了32.26%、20.13%;蛋白质含量为34.04%,提高了38.26%。综上表明,OBFA可以作为脂肪模拟物应用于发酵香肠中。
杨敏杨勇李彬彬张楠蒋玉涵尚柔杉杨海翌刘爱平刘韫涛李诚
关键词:燕麦麸脂肪模拟物发酵香肠
不同发酵方式的泡菜挥发性成分分析被引量:44
2015年
为研究不同发酵方式泡菜中挥发性成分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自然发酵、老泡菜水发酵、肠膜明串珠菌发酵、植物乳杆菌发酵和短乳杆菌发酵5种不同发酵方式的泡菜及泡菜原料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得到不同种类化合物共55种。利用相对气味活度值确定了各类泡菜及原料中的主体风味成分的种类。结果表明,不同泡菜中的主体风味成分种类差异较大,仅壬醛是各类泡菜的共有主体风味成分,对结球甘蓝泡菜风味影响最大。通过主成分分析结果可知,老泡菜水发酵、短乳杆菌发酵和甘蓝原料的风味在整体上明显不同,而肠膜明串珠菌、植物乳杆菌发酵泡菜与自然发酵泡菜在总体风味成分上较为接近,并与壬醛、异硫氰酸烯丙酯、右旋萜二烯关联较大。
徐丹萍蒲彪刘书亮卓志航张楠
关键词:泡菜挥发性成分主成分分析
四川自然发酵香肠中组胺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初步应用被引量:9
2018年
采用产生物胺显色培养基,从20个四川自然发酵香肠样品中共分离得到不产生物胺的菌株256株。以肉制品发酵剂相关标准作为初筛条件得到菌株17株,且对组胺均有不同程度的降解。对组胺降解率较高的5株菌的鉴定结果表明,19号、41号和46号分别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混淆魏斯氏菌(Weissella confusa),47号和48号均为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19号、41号和46号菌株之间无明显拮抗作用,具有较好的生长能力和产酸能力,能耐受低温、低pH、60 g/L的食盐及150 mg/kg的亚硝酸盐,且混合菌株比单一菌株能更好地抑制产胺菌的生长。香肠成熟30 d时,接种组的组胺含量(46.56 mg/kg)比未接种组的组胺含量(66.77 mg/kg)降低了30.26%(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发酵香肠生产中接种可降解组胺的乳酸菌,能有效降低产品中组胺含量,提高发酵香肠的食用安全性。
张楠杨勇李彬彬徐晔李仁杰张姗
关键词:发酵香肠组胺乳酸菌
食品中生物胺含量及生物胺氧化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4
2019年
生物胺是一类具有潜在毒性的生物活性物质,在食品中广泛存在。生物胺氧化酶是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微生物体内的,能够将已生成的生物胺分解成相应的醛、氨气和过氧化氢的一类酶,该类酶在降解食品中生物胺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将从食品中生物胺含量以及生物胺氧化酶的分类、影响因素、产生菌株、降解特性等方面进行综述。
李彬彬徐晔牛淑慧张楠李玮宋桂森张若瑶杨勇
关键词:生物胺降解特性发酵食品微生物
肉制品中真菌毒素污染现状与控制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6年
简要介绍了肉制品中常见真菌毒素(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展青霉素、桔霉素)的来源及其危害,重点介绍了肉制品中常见真菌毒素的污染现状及其控制方法,并展望了肉制品中真菌毒素未来的研究方向。
张楠杨勇孙霞杨敏李怡菲李仁杰贠懿纯李诚冯朝辉
关键词:肉制品真菌毒素污染
混合菌种发酵生产的低酸度川味香肠挥发性成分分析被引量:10
2015年
接种混合发酵剂并在控温控湿条件下生产低酸度川味香肠,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4种川味香肠中共鉴定出挥发性化合物80种,其中脂肪烃类、酯类和醇类物质是主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A组(低酸度川味香肠)中酯类、酸类和脂肪烃类物质的种类数较多,其中乙酸相对含量为1.35%,明显高于其他组;而酯类、醇类和醛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分别为22.16%、21.29%和14.26%,均显著高于其他组;4种川味香肠中芳樟醇、己醛和乙酸芳樟酯的相对含量均较高。
巩洋孙霞杨勇张楠郭艳婧李诚胡滨何利
关键词:混合发酵剂川味香肠挥发性成分
利用燕麦麸脂肪模拟物制作的发酵香肠对大鼠血脂水平及血清抗氧化性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18年
本实验旨在研究利用燕麦麸脂肪模拟物制作的发酵香肠(oat bran-supplemented fat simulant,OBFS)与传统发酵香肠(traditional fermented sausage,TFS)对正常大鼠血脂水平及血清抗氧化性能的影响。选取平均体质量为(70±2)g的健康Sprague-Dawley(SD)大鼠51只,随机分成3组,各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质量分数,下同)的OBFS及TFS(基础组)、20%的TFS(对照组)、20%的OBFS(实验组)的饲料,分别在第0、3、6、9周测定大鼠的空腹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含量、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质量浓度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水平。结果显示:与基础组相比,实验组大鼠的采食量在第6、9周时显著降低(P<0.05),体质量在第3周时显著升高(P<0.05),第6、9周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TC、TG、LDL-C含量在第3、6、9周时偏低,HDL-C含量在第6周时显著降低(P<0.05),第3、9周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ox-LDL质量浓度、MDA含量在第3、6、9周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SOD水平在第9周时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的采食量在第3、6、9周时偏低,体质量在第9周时显著降低(P<0.05),TC、TG、LDL-C含量在第3、6、9周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HDL-C含量偏高,ox-LDL质量浓度在第3周时显著升高(P<0.05),MDA含量在第3、6、9周无显著性差异(P>0.05),SOD水平在第9周时显著升高(P<0.05)。证明相比于TFS而言,OBFS具有抑制食欲、控制体质量、促进血清中胆固醇及TG的排除和增强血清清除自由基及抗氧化活性的作用。
杨敏杨勇吴世涛李彬彬张楠张学广侯青陈洪林德荣刘爱平刘韫涛李健林燕
关键词:发酵香肠血脂脂质过氧化
传统四川泡菜中挥发性成分分析被引量:22
2014年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对不同原料的传统四川泡菜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5种原料泡菜中共检出化合物80种。不同原料泡菜中检出的挥发性成分差异较大,泡萝卜、泡芥菜、泡甘蓝、泡黄瓜、泡芹菜中分别检出化合物38、23、24、22、24种。酯类、醛类、酮类、醇类、萜类、芳香族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及杂环化合物对泡菜风味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其中酯类是泡萝卜、泡芥菜和泡甘蓝中的特征挥发性成分,醛类、萜类分别是泡黄瓜、泡芹菜的特征挥发性成分。泡芥菜和泡甘蓝中异硫氰酸烯丙酯含量最高,泡萝卜、泡黄瓜、泡芹菜中含量最高的风味物质分别是中1-异硫代氰酸丁、反式-2,6-壬二烯醛、右旋萜二烯。对四川泡菜独特风味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的风味物质是异硫氰酸戊酯、异硫氰酸苯乙酯、苯甲醛、壬醛、癸醛、右旋萜二烯和萘。
徐丹萍蒲彪陈安均卓志航杨岚清张楠
关键词:泡菜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挥发性成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