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康

作品数:11 被引量:55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矿业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4篇建筑科学
  • 1篇矿业工程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5篇岩石力学
  • 3篇岩石
  • 3篇卸荷
  • 3篇劣化
  • 3篇本构模型
  • 2篇岩体
  • 2篇砂岩
  • 2篇力学模型
  • 2篇本构
  • 1篇地应力
  • 1篇岩石变形
  • 1篇岩石强度
  • 1篇岩石强度准则
  • 1篇岩石损伤
  • 1篇岩体结构
  • 1篇岩体结构面
  • 1篇岩体力学
  • 1篇岩体力学性质
  • 1篇应力
  • 1篇中间主应力

机构

  • 1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电建集团...
  • 1篇武汉市测绘研...

作者

  • 11篇王康
  • 10篇刘佑荣
  • 8篇温韬
  • 7篇胡政
  • 2篇唐辉明
  • 2篇谭钦文
  • 2篇易贤龙
  • 1篇易威
  • 1篇马淑芝
  • 1篇贾洪彪
  • 1篇武尚

传媒

  • 2篇长江科学院院...
  • 2篇人民长江
  • 2篇岩土力学
  • 1篇工程地质学报
  • 1篇人民黄河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第十二届全国...

年份

  • 1篇2016
  • 9篇2015
  • 1篇201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影响因子修正的岩石损伤力学模型探讨被引量:1
2015年
针对现有岩石损伤模型的局限性与不足,在深入探讨岩石变形损伤机制的基础上考虑岩石损伤的过程,提出损伤部分可分为损伤材料和因材料损伤而变化的微缺陷。在该基础上提出新的损伤定义,还提出了损伤材料与因材料损伤而变化的微缺陷之间的影响因子γ,同时提出其参数确定方法,研究其基本性质。通过岩石微观受力分析,建立了岩石损伤模型。通过深入研究岩石有效应力与名义应力的关系,并引进统计损伤理论,建立岩石损伤统计本构模型。该模型能够充分地反映岩石的应变软化特性和应变硬化特性,且参数物理意义明确,应用将较为方便。最后,与实测结果及前人成果的比较分析,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可行性。
王康刘佑荣胡政牛超颖温韬
关键词:岩石力学本构模型
基于影响因子修正的岩石损伤力学模型探讨
针对现有岩石损伤模型的局限性与不足,在深入探讨岩石变形损伤机制的基础上考虑岩石损伤的过程,提出损伤部分可分为损伤材料和因材料损伤而变化的微缺陷.在该基础上提出新的损伤定义,还提出了损伤材料与因材料损伤而变化的微缺陷之间的...
王康刘佑荣胡政牛超颖温韬
关键词:岩石变形力学模型
文献传递
高地应力区砂岩在卸荷条件下的变形参数劣化试验研究被引量:16
2014年
以锦屏某高边坡砂岩所赋存的高地应力环境为基础,开展峰前卸围压力学特性试验,研究了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变形特征及参数劣化效应。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加载试验,岩样卸荷破坏表现出明显的脆性特征,相同初始围压下卸荷破坏所需偏应力较加载试验少;卸荷过程横向应变和体积应变急剧增大,卸荷方向表现出明显的扩容特征;当初始围压小于某一值(30 MPa),岩样破坏所需卸荷量随初始围压增大而增大,当初始围压达到一定值(40 MPa时),脆性特征更加明显,很少的卸荷量即可引起岩样破坏。以表征岩石卸荷程度的卸荷量H为参变量,分别对高、低围压下卸荷过程中变形参数(变形模量和泊松比)随卸荷量变化关系进行拟合,得到高、低地应力区卸荷过程中变形劣化参数的关系式。试验结果和计算方法对高应力区边坡开挖的稳定性评价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胡政刘佑荣武尚易威王康
关键词:卸荷
基于开挖卸荷劣化的边坡岩体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2015年
采用3类常规评价体系对卸荷岩体质量进行分析评价,并求解原态和卸荷态岩体力学参数,分析常规评价体系在评价卸荷岩体质量中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适用于卸荷岩体的质量评价体系USMR法。该法不仅考虑了岩块条件、结构面条件和间距、地下水等RMR法包含的岩体基本性质,还考虑了坡面倾角与结构面倾角、坡面倾向与结构面倾向的关系,另外对开挖方法、卸荷损伤、边坡形态等使岩体质量劣化的因子进行了分析评价。基于USMR法所得的cm值小于常规方法,符合实际情况。所得结论对高边坡开挖工程中岩体稳定分析有一定指导意义。
胡政王平易刘佑荣王康
关键词:开挖卸荷边坡
高应力区砂岩加卸载条件下能量变化规律及损伤分析被引量:14
2015年
根据高应力区砂岩三轴压缩试验和峰前卸围压试验的结果,分析了砂岩在不同应力路径下的能量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相同围压下,峰前卸围压试验的各能量指标(总吸收能、弹性应变能、耗散能)均小于三轴压缩试验,能量变化特征与其初始应力路径密切相关,且随围压的增大而增大。峰前储存的弹性应变能比耗散能多,耗散能只在临近峰值点处才迅速增加。能量的耗散会导致岩石产生损伤,并且使岩性劣化、丧失强度,从能量角度定义的损伤变量,可以得出结论:开始卸荷低围压下的损伤变量大于高围压下,临近破坏时高围压下的损伤变量大于低围压下;卸围压使岩样束缚减小,加速了损伤的发展,岩样所受的应力状态愈趋不平衡。因此,基于能量的角度来表征岩石的损伤演化更符合实际。
温韬刘佑荣胡政牛超颖王康
关键词:三轴压缩
考虑裂纹闭合效应的岩石损伤力学模型及耗散能量分析被引量:9
2016年
针对现有岩石损伤力学模型的局限性,考虑裂纹闭合效应,并引入统计损伤理论,同时提出分布参数确定的方法,建立新型岩石损伤力学模型。该模型更加符合岩石的变形破坏规律,还可以反映岩石的残余强度和延性特征,应用范围更广;与试验结果及前人成果对比,表明模型更为合理可行。不同围压下岩样的损伤变量演化曲线都遵循S型曲线,并可以依据S型曲线对岩石的变形破坏阶段进行划分。裂纹闭合系数(h)对损伤耗能率有较大影响,随着h的减小,损伤耗能率增大,当h达到一定值,岩石破坏阶段对应的损伤耗能率陡增。因此,岩石的变形破坏不仅与其应力状态有关,还与岩石的损伤演化积累以及裂纹闭合效应有关。
温韬唐辉明刘佑荣王康易贤龙谭钦文
关键词:岩石力学微元强度
基于结构面性状对岩体力学性质响应的模拟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为研究结构面性状对锦屏大奔流料场边坡岩体性质的影响,在对该边坡砂岩进行室内三轴压缩试验的基础上,开展含4组不同结构面性状岩体的力学模拟测试,最后对该边坡岩体的开挖进行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岩样破坏过程可以分为4个典型的阶段:弹性变形阶段,屈服阶段,残余强度阶段及塑性流动阶段。随着围压的增大,岩石破坏所需偏应力逐渐增大,且岩石逐渐表现出延性特征。结构面性状模拟结果表明,含软弱充填结构面比不含者对岩体力学性质影响(弱化)大,有倾角结构面比无倾角结构面对岩体性质影响较大,大倾角结构面总体上比小倾角的影响大,软弱充填厚度对岩体内摩擦角影响较大。实例模拟结果表明,开挖卸荷使得边坡后缘岩体产生卸荷回弹变形,产生X向拉伸位移,煌斑岩脉的存在使得塑性区域沿此软弱带发展,开挖第8步时,塑性区贯通,边坡发生失稳。研究结果对陡高边坡岩体开挖的稳定性评价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胡政刘佑荣牛超颖温韬王康张凯翼
关键词:数值模拟岩体力学性质
基于正态分布修正的岩石损伤力学模型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深入探讨了岩体变形损伤机制,从岩体损伤的过程出发,认为损伤部分可分为损伤材料和因材料损伤而变化的微缺陷,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损伤定义。通过岩体微观受力分析建立了岩体损伤模型,深入研究了岩体有效应力与名义应力的关系,引进统计损伤理论,以岩石微元强度服从正态分布确定岩石统计损伤演化方程。该模型能够充分反映岩体的应变软化特性和应变硬化特性,且参数物理意义明确;与实测结果及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分析,说明模型合理、可行。
温韬刘佑荣唐辉明王康谭钦文易贤龙
关键词:岩石力学本构模型
岩石的卸荷劣化及其本构模型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卸荷条件下,岩石的变形参数产生劣化效应,弹性模量E在卸荷较小时变化较小,随着卸荷量的增加其快速减小;而泊松比μ则随着卸荷量的增加而变大。岩石的破坏阶段,变形参数与其应力跌落量有关:E随着应力跌落量的增加而减小;并呈线性关系。根据岩石变形参数的变化规律,将卸荷条件下岩石的损伤本构模型分为三段:一般加载段、卸荷段、应力跌落段。结合试验证明修正的统计损伤本构模型较为符合实际。
王康刘佑荣牛超颖胡政温韬
关键词:岩石力学卸荷劣化损伤本构模型
基于能量原理与中间主应力效应的新岩石强度准则探讨被引量:6
2015年
能量转化是物质物理过程的本质特征,分析岩石破坏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规律及其与强度和整体破坏之间的联系,更有利于反映外荷载作用下岩石强度变化与整体破坏的本质特征。从能量耗散与能量释放的角度,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及中间主应力效应,提出了岩石能量释放基于应力分配的一般形式,并结合最小主应力对能量强度准则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新的强度准则。研究表明:运用能量原理研究中间主应力效应是可行的;在最小主应力一定时,能量释放分配系数与岩石极限强度成线性关系,且随着能量释放分配系数的提高,岩石极限强度逐渐降低;新的能量强度准则可以充分考虑中间主应力的影响,从而可以弥补岩石常规破坏判据的不足。
牛超颖贾洪彪马淑芝王康
关键词:岩石力学中间主应力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