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包姗姗

作品数:3 被引量:38H指数:3
供职机构:天津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于桥水库
  • 2篇于桥水库流域
  • 2篇水库
  • 2篇水库流域
  • 2篇水体
  • 2篇空间分异
  • 1篇氮磷
  • 1篇悬浮颗粒物
  • 1篇水体沉积物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利用变化
  • 1篇重金
  • 1篇重金属
  • 1篇流域水体
  • 1篇颗粒物
  • 1篇
  • 1篇
  • 1篇沉积物

机构

  • 3篇天津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天津市建筑材...

作者

  • 3篇包姗姗
  • 2篇王祖伟
  • 2篇李崇巍
  • 2篇陈萍
  • 1篇侯迎迎
  • 1篇孟伟庆
  • 1篇王祎玮
  • 1篇王中良
  • 1篇谢慧君
  • 1篇王子璐
  • 1篇郭继发
  • 1篇王倩倩

传媒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于桥水库水源地水体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异与景观格局的关系被引量:14
2016年
以于桥水库上游河流33个子流域采样点的重金属的监测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河流水体沉积物中Cd、As、Pb、Cu、Cr、Zn等重金属的含量及空间分异特征,探讨了重金属与子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等景观格局的关系,解析了重金属的来源.结果表明,于桥水库上游三条河流水体悬浮颗粒物中Cd、As、Cu、Cr的平均含量高于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表层沉积物中Cd、As、Pb、Cu、Cr、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32、30.39、33.49、58.20、90.16和94.80 mg·kg-1,Cd、As、Cu的平均含量和部分样品中Pb、Cr、Zn的含量超过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三条河流表层沉积物中Cd、Cr、Zn的平均含量是淋河>沙河>黎河,Cu的平均含量是淋河<沙河<黎河,As、Pb的平均含量是沙河>淋河>黎河.于桥水库流域内土地利用类型对河流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分布产生一定影响,主要表现为林地和灌草地的分布决定了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自然分布趋势,园地和工矿用地对Cd、As、Pb、Cr等的分布产生影响,村镇居民用地和耕地对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总体分布未产生负面影响.
王祖伟王祎玮侯迎迎包姗姗王子璐王倩倩
关键词:于桥水库流域悬浮颗粒物
天津于桥水库流域水体氮磷空间分异与景观格局的关系被引量:20
2014年
以于桥水库流域内24个采样点的水质营养盐监测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流域水质氮磷的空间异质性。运用聚类分析将24个子流域分成3组,即受工业污染源和居民生活污水污染严重的高度污染组(A组),坡度较大且受果园土壤侵蚀带来的氮磷污染物影响严重的中度污染组(B组),地势低平且无明显聚集性人为干扰的低污染组(C组),而且发现在城镇化格局影响下总氮污染空间差异相对其他指标较小。结合2013年ETM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探讨了流域景观格局与河流水体中营养盐浓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流域内"源汇"特性明显:耕地面积比与总氮(TN)和磷酸盐(PO3-4-P)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与溶解性总磷(DTP)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性;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比与DTP、TN和氨氮(NH+4-N)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与PO3-4-P表现为极显著的相关性;园地的面积比对TN和NH+4-N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林地是本流域主要的"汇"型景观,其面积比和NH+4-N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459。从景观水平上看,在本流域内景观格局指数与磷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各景观指数对与地形因素有关的水土侵蚀量较为敏感。斑块数(NP)、斑块密度(PD)和最大斑块指数(LSI)都与磷含量有明显的正相关,流域内斑块数量越多、景观类型和形状越复杂,水质越容易受到氮磷污染。
包姗姗李崇巍王祖伟陈萍郭继发
关键词:于桥水库
天津于桥水库流域典型景观类型时空演变分析被引量:10
2015年
流域典型景观类型变化影响着流域生态水文过程,从而也关乎流域水环境安全。本研究以天津于桥水库流域为例,基于5期不同的卫星影像,利用轨迹分析及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研究流域土地利用变化轨迹模型以及研究时间段内典型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格局及近30年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984—2013年于桥水库流域景观格局变化显著,城镇、园地和草地增加明显,林地、耕地减少显著,林地面积减幅达50%;30年来流域土地利用变化面积占整个流域面积的63.11%,其中,人为因素引起的变化轨迹占所有变化轨迹的96.65%,变化类型主要包括耕地-城镇、林地-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的转化,变化轨迹主要分布于北部丘陵与北部平原等地区;典型景观类型的变化趋势与整个流域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各景观类型破碎化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连通性降低,景观多样性缓慢上升,景观格局异质性变高。
陈萍李崇巍王中良孟伟庆包姗姗谢慧君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