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国
- 作品数:17 被引量:106H指数:7
- 供职机构: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 基于FY-3的黑龙江省水稻关键发育期识别被引量:4
- 2014年
- 水稻发育期信息对水稻长势监测、田间管理、品质及产量估算等均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索一种高效、实用性强、适合黑龙江省水稻种植特点的水稻发育期识别及监测方法,基于风云三号气象卫星250 m分辨率数据,利用水稻生长发育期的EVI变化特征,对水稻的返青期、分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进行识别,并把遥感识别结果与地面观测站资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水稻关键发育期遥感识别的准确率在80%以上,其中抽穗期的准确率最高,分蘖期的准确率最低,发育期遥感识别的结果与地面观测结果相比,各发育期均有提前和延后的判识点。研究结果可为水稻长势遥感监测提供方法参考。
- 于成龙刘丹张志国
- 关键词:水稻FY-3发育期
- 播期对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4
- 2020年
- 弄清播期对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可指导玉米高产栽培。以中熟型玉米‘科育15’为试材,采用分期播期试验,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相关数据。不同播期玉米叶片的光合特性差异显著,随着播期推迟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叶绿素含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先增加后降低,胞间CO2浓度(Ci)变化相反,气孔导度(Gs)无明显变化规律。Pn与Tr、WUE、Ta、PAR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与Ci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气温、光合有效辐射和土壤水分是影响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的主要气象因素;叶片光合参数间通过相互影响、协同作用影响玉米的生长和产量。适期播种可充分利用光、温、水等气候资源,促进光合效率、干物质积累及转化,显著增加产量。
- 高永刚高明高明赵慧颖杨晓强刘丹
- 关键词:播期玉米光合特性
- 播期对大豆开花期和鼓粒期叶片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8
- 2020年
- 为研究播期对大豆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中熟型大豆黑农48为试材,依托2017年哈尔滨农试站3个播期试验,分析大豆开花期和鼓粒期光合参数、气象和产量数据。结果表明:(1)不同播期大豆开花期和鼓粒期叶片的光合特性差异显著。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适播比早播、晚播有所增加,Pn、Tr和WUE适播比早播、晚播分别提高14.86%和15.67%、1.06%和1.35%、14.37%和14.83%;叶片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和叶绿素含量(SPAD)随着播期推迟变化不同,与适播相比,早播、晚播条件下Gs变化幅度分别为17.72%和-20.35%、Ci变化幅度分别为9.53%和3.72%,随着播期推迟Gs呈降低趋势,而Ci呈先降后增变化;而在鼓粒期随着播期推迟SPAD降低。(2)光合参数间的相互影响、协同作用影响大豆的生长状况和产量的形成。Pn与Tr、WUE、光合有效辐射(PAR)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与Ci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逐日气温(Ta)与Tr、Gs与Ci分别存在显著、极显著正相关,Ta、Gs分别通过影响蒸散和Ci起间接作用,在大豆生殖生长期,气温、光合有效辐射和土壤水分是影响Pn的主要气象因素。(3)适播有较高的Pn、WUE、干物质积累及向籽粒转化率,适时播期可充分利用光、温、水等气候资源,促进光合效率,大豆产量增加明显。
- 高永刚高明高明杨晓强张志国刘丹
- 关键词:播期大豆光合特性
- 黑龙江省热量资源变化及其对作物生产的影响被引量:18
- 2018年
- 气候变暖背景下,热量资源变化势必对寒地农作物生产环境、生长发育及种植制度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利用黑龙江省1971—2014年67个观测站逐日气象资料,计算了≥10℃活动积温和≥0℃活动积温(以下简称积温)及无霜期等农业热量指标,采用线性倾向率、累计距平、M-K检验和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等统计方法,分析了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及突变特征,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10℃积温和≥0℃积温分别以86.7℃?d?(10a)-1和80.5℃?d?(10a)-1的速率显著增加,无霜期呈延长趋势[倾向率为3.8 d·(10a)-1];≥10℃积温和无霜期在1993年发生突变,突变后二者初日提前,终日延后。≥10℃积温和≥0℃积温的增加幅度西部大于东部,无霜期延长幅度中西部大于东北部,农业热量资源变化幅度大的地区亦是热量敏感区域。热量资源增加对农业的影响,表现在农作物适宜生育期延长;适宜水稻和玉米种植的区域向北、向西扩张,大豆种植重心北移;原适宜种植极早熟、早熟品种的区域逐步被中熟、中晚熟品种替换。热量增加使水稻、玉米和大豆三大作物产量的进一步提高成为可能。
- 杜春英宫丽娟宫丽娟赵慧颖张志国田宝星赵慧颖
- 关键词:积温无霜期热量资源作物生育期
- 黑龙江省土壤退化成因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被引量:7
- 2017年
-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国家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基于现有的数据、文献资料及研究成果,综合分析总结了近几十年来黑龙江省土壤退化的现状、趋势、成因及其对农业的主要影响,以期为土地资源的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 代云超杨晓强张志国刘丹高永刚
- 关键词:土壤退化土壤侵蚀
- 基于气候生产潜力的黑龙江省大豆种植空间优化被引量:9
- 2021年
- 为定量评估黑龙江省大豆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化特征,明晰大豆增产潜力,优化大豆种植空间。选取黑龙江省1971—2019年61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资料和对应产量资料,采用逐步订正法、线性趋势分析等方法,研究大豆光合、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辐射、气温和降水等气候要素变化对大豆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估算大豆增产潜力。采用自然断点法将大豆增产潜力进行分区,引导黑龙江省大豆种植空间优化。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大豆光合、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平均值分别为7 121.0,4 677.1和3 074.3 kg·hm^(-2);光合生产潜力呈下降趋势-6.4 kg·hm^(-2)·10a^(-1),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表现为极显著的上升趋势,分别为152.3和102.8 kg·hm^(-2)·10a^(-1);大豆气候生产潜力空间上表现为由南向北递减趋势,高值区集中在松嫩平原东部;气候要素变化对大豆气候生产潜力影响不同,气温变化对大豆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为正效应,辐射和降水变化对大豆气候生产潜力影响空间差异显著,辐射变化对平原地区大豆气候生产潜力为负效应,降水变化对对黑龙江省两大平原表现为正效应;根据气候生产潜力将黑龙江省划分为5个种植潜力区,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西部为黑龙江省大豆种植的优势和较优潜力区,可适当增加种植规模。
- 宫丽娟姜蓝齐李秀芬王萍张志国
- 关键词:大豆气候生产潜力气温降水
- 基于SPI的大兴安岭林区气候干湿时空变化被引量:3
- 2018年
- 明确气候变化背景下大兴安岭林区气候干湿状况的变化特征,可为更好地预测森林火灾、保护森林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利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区6个气象站1974—2016年的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分析了该区域1974—2016年气候干湿状况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74—2016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区气候总体呈湿润化趋势,但阶段性变化明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气候干湿波动剧烈;年尺度上,仅呼玛的气候呈不明显的干旱化,其他各站的气候状况均表现为湿润化趋势;季节尺度上,呼玛夏季、塔河秋季的气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干旱化趋势,其他各站点各季节的气候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湿润趋势;且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夏季降水对年气候干湿状况的变化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为大兴安岭林区气候湿润化的主要贡献者。
- 郭昭滨王萍王萍朱海霞张志国朱海霞朱海霞
- 关键词:气候变化大兴安岭林区
- 利用气象卫星资料对春季土壤水分进行监测的地面响应模型的研究被引量:1
- 2007年
- 根据卫星遥感中利用热惯量法监测土壤水分的原理,考虑辐射平衡和潜热交换,分析了土壤热通量与地面辐射的关系及显热交换和潜热交换对土壤热通量的影响,建立土壤水分模型,为农业气象服务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利用卫星资料监测春季裸地土壤水分提供地面响应模型。
- 姜丽霞冯晓伟张志国刘运武张利群
- 关键词:土壤热通量
- 利用气象卫星资料对哈尔滨市春季土壤水分监测的地面响应模型
- 分析了卫星遥感中利用热惯量法监测土壤水分的不足,在热惯量法的基础上,考虑辐射平衡和潜热交换,并分析了土壤热通量与地面辐射的关系及显热交换和潜热交换对土壤热通量的影响,建立利用土壤温度资料监测春季裸地土壤水分模型,得到春季...
- 姜丽霞闫平王萍韩俊杰孙守军张志国
- 播期对大豆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0
- 2017年
- 了解不同播期对大豆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对寻求适宜播期及优质高效生产有重要意义。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大豆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3个播期处理(S1为5月1日,S_2为5月10日,S_3为5月21日),研究不同播期条件下大豆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S_1、S_2处理生育期日数延长;S_1、S_2处理在鼓粒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生长率明显高于S_3处理,干物质积累向果实转移量增大,其产量分别增加230.6、317.7 kg/hm^2;S2处理在3个处理中最优,水热等气候资源利用程度高。哈尔滨市大豆适宜播期为5月8—10日,但适播期应考虑春季土壤水分或春季首场透雨,促进大豆生长发育,显著提高产量。
- 张志国高峰高永刚杨晓强刘丹王晾晾孙守军朱建华
- 关键词:播期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