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梁

作品数:14 被引量:156H指数:9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水稻
  • 4篇稻鱼共生
  • 3篇稻鱼共生系统
  • 3篇水稻产量
  • 3篇农业
  • 2篇水产
  • 2篇田鱼
  • 2篇土壤
  • 2篇农业文化
  • 2篇农业文化遗产
  • 2篇全球重要农业...
  • 1篇氮含量
  • 1篇稻纵卷叶螟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信息系统
  • 1篇形态分析
  • 1篇养分动态
  • 1篇养殖
  • 1篇叶片

机构

  • 14篇浙江大学
  • 1篇浙江省农业技...

作者

  • 14篇郭梁
  • 13篇胡亮亮
  • 13篇陈欣
  • 12篇唐建军
  • 10篇任伟征
  • 9篇张剑
  • 2篇王晨
  • 1篇孙翠萍

传媒

  • 3篇浙江农业科学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中国稻米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年份

  • 3篇2022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GIAHS)对遗传多样性的保护
遗传多样性(genetic diversity)是种群内遗传变异程度的表征,是物种生存、发展和进化的基础,也具有提高种群适合度、生产力、扩散能力、对外界胁迫和干扰的抗性和经历干扰后的恢复能力)等多方面的效应;遗传多样性被...
陈欣任伟征张剑胡亮亮郭梁唐建军
水生动物碳氮稳定同位素富集系数的整合分析被引量:7
2016年
同位素富集系数即动物组织与其食物之间同位素丰度(δ)的差异值(Δ),是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应用于生态系统营养关系、食性和食物网研究的重要参数.不同生境条件下和不同物种之间的富集系数通常被认为是相对稳定的,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富集系数在不同类型动物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而不是一个恒定值,尽管这一差异范围仍不清楚.本文进行了3种不同权重设置方式的整合分析,综述并比较了4类水生动物(硬骨鱼类、甲壳类、爬行类、软体动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富集系数.在Web of Science和CNKI数据库上搜索2014年底之前发表的论文,获得了42篇包含140个Δ^(13)C的研究结果和159个Δ15N的研究结果.使用3种不同的加权方式进行3次独立整合分析,3种加权方式分别是以方差倒数作为权重、以样本量作为权重和相等权重.结果表明,整合分析统计结果十分稳健,不同权重设置的分析结果差异很小.水生动物碳稳定同位素富集系数(Δ^(13)C)总体平均值为1.0‰,其中,硬骨鱼类1.0‰,甲壳类1.3‰,爬行类0.5‰,软体动物1.5‰;氮稳定同位素富集系数(Δ^(15)N)总体平均值为2.6‰,其中,硬骨鱼类2.4‰,甲壳类3.6‰,爬行类1.0‰,软体动物2.5‰.统计分析表明,硬骨鱼类、甲壳类、爬行类、软体动物之间的Δ^(13)C没有显著差异,而Δ^(15)N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应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研究水生动物营养关系、食性和食物网中碳富集系数可以选择总体平均值,而氮富集系数则应根据不同水生动物类型选取相应的系数值.
郭梁孙翠萍任伟征张剑唐建军胡亮亮陈欣
关键词:水生动物稳定同位素
稻-鱼系统的发展与未来思考被引量:44
2015年
耕地和淡水是保证全球食物可持续供应所必不可少的资源,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水土资源、在保障食物供给的同时降低农业生产过程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是当今世界农业面临的重大挑战。稻-鱼系统(本文的"鱼"是水产生物的统称)是通过有效利用水土资源同时产出稻谷和水产品的重要农业方式,对保障区域食物供给和保护当地资源和环境有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全球稻鱼-系统迅速发展,至目前全球六大洲的稻作区共28个国家都有了稻-鱼系统的分布;在中国稻-鱼系统也正由原来传统、规模小、养殖单一的模式逐渐发展为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和养殖多样化的模式。大量研究表明,稻-鱼系统可实现水稻产量稳定和获得水产品,稻-鱼系统同时具有化肥农药减量和农业面源污染降低等效应;稻-鱼系统也有助于解决水产单一养殖而产生的面源污染。虽然全球1.63亿hm2稻田面积90%以上具有发展稻-鱼系统的潜力,但目前稻-鱼系统的比例仍很低,我国稻-鱼系统面积也仅占稻田面积的4.48%。因此,保障稳产高效可持续的稻-鱼系统发展,需要对不同稻作区发展稻-鱼系统的生态经济可行性和适应性进行评估,同时必须建立新的技术体系(田间设施、种养结合技术、农业机械等),并适当扩大规模和创建品牌以增加农民收益。
胡亮亮唐建军张剑任伟征郭梁Matthias Halwart李可心朱泽闻钱银龙吴敏芳陈欣
关键词:水稻生产水产养殖生态效应
稻鱼共作对稻纵卷叶螟和水稻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4
2016年
稻田养鱼系统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具有控制稻田病虫草害发生,减少化肥农药投入的生态作用。本研究通过小区试验,比较了水稻单作处理和稻鱼共作处理下稻纵卷叶螟种群动态以及水稻生长动态和产量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与水稻单作相比,稻鱼共作对稻纵卷叶螟幼虫和成虫密度均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能显著降低水稻卷叶率,并可显著增加水稻分蘖数、成穗率、有效穗数和产量。
吴敏芳郭梁张剑任伟征胡亮亮
关键词:稻纵卷叶螟水稻产量
稻鱼共生系统的推广潜力分析——以中国南方10省为例被引量:15
2019年
稻田浅水环境为许多水产动物提供了生境,也为稻鱼共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但是,一个区域的稻田是否适合发展稻鱼共生系统,常常受到当地自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了解这些影响对有效推广稻鱼共生系统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我国南方10省为研究区域,从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稻鱼共生系统的推广潜力。研究利用气象资料和农业统计数据,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构建了研究区域内的稻田地理分布数据库,确定了15个影响稻鱼共生系统推广效率的指标,通过指标的层级模型和线性加权评分法对不同稻田的推广优先等级进行评估,并构建了基于稻田总面积、推广率和单产水平下鱼产量估算的简易模型。结果表明,综合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研究区域内的稻田可划分为4个推广优先等级,面积占比分别为:等级1占29.6%(3.59×10^6hm^2),等级2占16.9%(2.05×10^6hm^2),等级3占24.2%(2.94×10^6hm^2)和等级4占29.4%(3.57×10^6hm^2);其中湖南、四川、江西和浙江4省的稻田50%以上属于等级1和等级2,而在云南和贵州基本上所有的稻田都属于等级3和等级4。等级1和等级2的稻田适合推广集约型稻鱼共生模式,这两个等级的稻田每个生长季可产出最高鱼产量分别为3.77×10^6t和2.15×10^6t;而等级3的稻田适合进行粗放型和集约型模式相结合的推广方式,粗放型和集约型模式最高鱼产量分别为0.62×10^6t和3.09×10^6t。本研究主要结果为合理制定稻鱼共生系统推广策略提供借鉴,也可为国内外稻田水产养殖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参考。
胡亮亮赵璐峰唐建军郭梁丁丽莲张剑任伟征陈欣
关键词:稻鱼共生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自然因素鱼产量
传统稻鱼系统中“田鲤鱼”的形态特征被引量:15
2017年
稻田养鱼是一种重要的传统农业系统,养殖在稻田中的鲤鱼,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下逐渐形成了适应于稻田浅水环境的"田鲤鱼".本研究以具有千年历史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和"从江稻鱼鸭系统"的青田田鱼和从江田鱼为范例,通过采样对两种"田鲤鱼"进行传统形态学分析和地标几何形态学分析;采用线粒体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通过数据库数据提取和采样测量对两种"田鲤鱼"和其他常见鲤鱼种群或品系进行传统形态学聚类分析.传统形态学分析和地标几何形态学分析表明,青田田鱼和从江田鱼在形态上存在差异,与青田田鱼相比,从江田鱼尾部长而窄,体型较细长,尾部长度占身体长度比例小.对这两种田鱼及养殖于其他水体的其他鲤鱼种群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青田田鱼和从江田鱼在遗传上是独立的种群;但形态聚类分析表明,这两种田鱼归为一类,明显不同于其他鲤鱼种群或品系,与其他鲤鱼种群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背鳍和尾鳍上.这些研究结果说明,长期生活在稻田环境的青田田鱼和从江田鱼在遗传和形态上均明显不同于其他水体养殖鲤鱼种群,且青田田鱼和从江田鱼之间形态上存在差异.
郭梁任伟征胡亮亮张剑罗均谌洪光姚红光陈欣
关键词:形态分析
稻鱼系统中再生稻生产关键技术被引量:9
2016年
再生稻与田鱼共生技术的运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南方稻作区土地效率不高和劳动力短缺的矛盾,但是,关于再生稻和田鱼共生的技术目前报道不多。本研究探索了在稻鱼系统中再生稻栽培技术的2个核心步骤:留茬高度和主茬密度。结果表明,在长期淹水的稻鱼系统中再生稻的留茬高度应该在40 cm,主茬移栽时选用单本插和宽行窄株(33 cm×17 cm)的株行距可以保证头茬和再生茬产量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吴敏芳张剑胡亮亮任伟征郭梁唐建军陈欣
关键词:再生稻留茬高度
不同施肥方式对稻鱼系统水稻产量和养分动态的影响被引量:14
2016年
通过田间试验,对比不同施肥处理在水稻单作和稻鱼共作系统下,对水稻产量和养分动态的影响。结果显示,稻鱼共作处理施用的氮肥量较水稻单作减少30%,但仍显示出较明显的增产效应,且以钾肥全部基施的增产效果最佳。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稻鱼共作处理的叶片N、P和Mg含量较水稻单作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稻谷中的N、P、Mg含量也有明显增加。
吴敏芳郭梁王晨张剑任伟征胡亮亮唐建军陈欣
关键词:钾肥水稻
稻渔系统碳固持与甲烷排放特征被引量:7
2022年
稻渔系统(“渔”是水产动物如鱼、蟹、虾、鳖等的统称)是利用稻田浅水环境在种植水稻的同时放养一定数量水产动物的复合稻作体系。稻渔系统中水稻和水产动物相互作用影响着稻田系统碳氮等元素的运转和循环,对稻田系统碳固持和碳排放是否和如何产生影响也受到关注。基于国内外的研究报道,本文分析了稻渔系统土壤有机碳和甲烷(CH_(4))排放特征和影响因素。在土壤有机碳固持方面,与水稻单作系统相比,稻渔系统土壤(0~20cm)有机碳总体呈增加趋势,主要与水产动物取食与排泄物转化和输入碳有关。在CH_(4)排放方面,不同研究存在差异,一些研究表明稻渔系统(如稻蛙、稻虾、稻鱼等模式)的CH_(4)排放显著低于水稻单作系统,而一些研究则发现稻渔系统(如稻鱼模式) CH_(4)排放显著高于水稻单作系统。稻渔系统CH_(4)排放主要受水产动物类群、水稻品种、稻田环境和种养措施等因素的影响。论文提出未来稻渔系统土壤有机碳固持和CH_(4)排放的研究应聚焦在:1)长期定位监测研究稻渔系统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CH_(4)等气体排放,通过长期定位观测,研究稻渔系统有机碳库和CH_(4)排放的动态特征;2)研究不同水产动物对稻田系统土壤碳库和CH_(4)等气体排放的影响机理;3)CH_(4)低排放水稻的育种和品种筛选,比较研究水稻与水产动物群体的配比、饲料和肥料投入比例、稻田水分管理模式、秸秆还田策略等,构建出适用于稻渔系统的固碳减排技术体系。
戴然欣赵璐峰唐建军章涛杰郭梁罗崎月胡中元胡亮亮陈欣
关键词:水产动物土壤有机碳甲烷排放
稻鱼种养型农场的特征与效应分析被引量:14
2018年
稻鱼系统是将水稻栽培与水产养殖结合起来,以获得更多量和更多样化的食物、更友好的环境的一种种养结合模式。稻鱼系统在我国历史悠久,2000年以来发展迅速,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和多样化的稻鱼系统经营模式。本文以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起来的多类型稻鱼型农场为研究对象,采用成对比较法,从农场基本情况、水稻产量与水产产量、氮肥与农药使用、经济总产出等方面进行了特征分析,探讨了稻鱼种养的综合效应。结果表明:调查的153个稻鱼种养型农场主要为稻鲤、稻鳖、稻虾、稻蟹和稻鳅共5种类型,90%的农场的土地规模主要分布在1~50 hm^2之间,46.6%的农场以专业合作社形式经营,而家庭农场经营形式占29.4%,农业公司占24%;农场经营者平均年龄为44岁,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上学历占97.2%。与常规水稻单作农场相比,稻鱼种养型农场的水稻产量表现为增产或稳产效应,同时产出一定数量水产品,平均水产品产量为(1.19±0.08) t/hm^2。稻鱼种养型农场氮肥平均投入为(128.40±8.03) kg N/hm^2,比水稻单作模式平均减少33.63%;农药平均投入(6.21±0.62) kg a.i./hm^2,比水稻单作模式平均减少59.73%。稻鱼种养型农场总经济产出平均为(6.98±4.12)万元/hm^2,不同模式间差异较大;与水稻单作经济产出(2.60±0.34)万元/hm^2相比,稻鲤、稻鳖、稻虾、稻蟹和稻鳅总经济产出分别增加效益205%、78%、156%、710%和480%。稻鱼种养型农场总投入产出比为0.47±0.16,显著低于水稻单作模式总投入产出比0.66±0.17。研究表明,以农场为载体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起来的稻鱼系统,采用标准化技术和产业化经营能使稻鱼系统的效应大大提高,也有利于稻鱼共生产业的健康发展。
王晨胡亮亮唐建军郭梁任伟征丁丽莲怀燕王岳钧陈欣
关键词:水稻产量农药使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