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
- 作品数:50 被引量:61H指数:4
- 供职机构: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艺术更多>>
- 媒介技术的美学维度被引量:1
- 2014年
- 无论对于传播学还是美学,进行跨学科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由于忽视技术在当代美学与传播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当代传播美学无法真正融合美学与传播学,导致了学理层面上美学与传播的分裂困境。北美媒介生态学既立足于技术问题谈传播,又具有内在的美学品质,可以提供当代传播美学研究的新视野。
- 陈海
- 关键词:跨学科媒介生态学
- 中国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理论路径与价值
- 2015年
- “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为当代新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理论热点。从中国知网的记录来看,主题词最早涉及到“后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石出在1978年的《哲学译丛》上发表的《教条主义与当代社会主义》一文。此文是《社会主义思想与实践》杂志编辑部将南斯拉夫《观察》杂志1974年11月组织的《教条主义与当代社会主义》讨论会部分发言的摘要(当然,文中所谓“后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今日所指的“后马克思主义”)。此后以“后马克思主义”为主题的研究论文逐年增多。从数量上看,2001年以前每年在10篇以下,2001年增加至16篇,2001年以后迅速增加,到了2012年增加至75篇。从内容上看,2003年以前学界使用“后马克思主义”概念,大多是指称与社会主义国家经典马克思主义不同的国外各种马克思主义流派。2004年开始有学者将“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运用到对国外马克思主义其中一部分(即拉克劳和墨菲)的概括。
- 陈海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知网后马克思主义当代社会主义国外马克思主义经典马克思主义
- 当代艺术的新媒介挑战及出路被引量:2
- 2017年
- 中国传统艺术源远流长,各种艺术门类精彩纷呈,千变万化,呈现出不同面相。随着当代新媒介技术不断推进,艺术赖以发生和发展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通过具体分析新媒介技术带来的巨变,探索当代艺术如何在新媒介技术挑战下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呈现。一、
- 陈海
- 关键词:当代艺术新媒介中国传统艺术媒介技术艺术门类社会环境
- 关于建设“网络文学陕军”的思考
- 2014年
- 建设"网络文学陕军"是指充分利用陕西文学已有的作家资源及国内外影响,立足网络平台,与网络文学作家和网站合作,发现和培育陕西文学新的增长点。首先论证了建设"网络文学陕军"的必要性。作者认为无论是从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发展的需要还是从网络文学研究及创作的需要来看,建设"网络文学陕军"都十分必要。其次详细论述了建设"网络文学陕军"的主要内容、创新之处、基本思路和方法。最后论述了建设"网络文学陕军"的价值和意义。
- 陈海
- 关键词:网络文学当代文学
- 从“媒介即信息”到“媒介即文学”
- 2019年
- 主流写作理论致力于构建一个幻想的整体性,将媒介当成创作的工具。“媒介即信息”发现了媒介的审美性,破除了感知活动中感知能力与外在对象的二元对立,赋予文学感知以新的形态,进而启发我们重新确立媒介与文学的关系。在这一新关系下,对媒介生态的考察将成为文学创作的第一要务,文学也将担负起更多的文化责任。
- 陈海
- 关键词:媒介即信息媒介生态
- 麦克卢汉“Global Village”概念的四重内涵被引量:2
- 2015年
- 麦克卢汉的"地球村"(Global Village)往往作为传播学概念来描述电信技术语境下的新型文化关系,然而将"Global Village"译为"地球村"却遮蔽了麦克卢汉赋予此词的丰富所指。基于麦克卢汉经典文本,可揭示出"Global Village"具有的时空、媒介、思维和审美等四重内涵。此四重内涵具有内在的贯通性,它们相互指涉进而构成了"Global Village"的完整意义。依据此四重内涵,"Global Village"应译为"全球村"。
- 陈海
- 关键词:麦克卢汉GLOBALVILLAGE媒介思维审美
- 关于“美是什么”问题的再思考被引量:2
- 2015年
- 经过语言论和分析哲学的批判,对"美"的思考已经不再是美学的主要问题,当代美学的艺术化和实用化倾向更加剧了这一趋势。然而"美是什么"与"美的本质是什么"是应加以区分的两个问题。通过反思西方对美的问题的思考史,并参照中国美学的运思模式,基于本体论的视角,在美学研究和美学学科构建中,"美是什么"仍是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
- 陈海
- 关键词:合法性本体论认识论
- 从“自然”到“新自然”--马克思主义自然美理论的新媒介延伸被引量:1
- 2020年
- 建立在"自然人化"基础上的"自然"和自然美理论不仅确立了实践在美学基本理论中的核心地位,而且为我们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发现"自然"的人文含义,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重要理论资源。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当代新媒介引发了人类文化形态的深刻变革,创造了不同以往的"新自然"。与以往的自然不同,"新自然"表现为自然的虚拟化和自然状态的消逝。从美学角度来看,"新自然"呈现出两大审美特征:第一,与现实自然的脱离;第二,呈现出明显的艺术化倾向。"新自然"的出现是马克思主义自然美理论必须回应的新挑战,需要认真思考。
- 陈海
- 关键词:自然人化新媒介
- 论柏拉图《伊安篇》中的技术诗学被引量:3
- 2017年
- 柏拉图的《伊安篇》一直被学界视为其灵感论的经典文本,然而仔细梳理其论述逻辑之后发现,文本中对灵感的论述有极大的理论缺陷,远不及其对Tekhnē问题的关注。通过对《伊安篇》各版本中Tekhnē含义的考察,发现Tekhnē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可惜长期被灵感论所遮蔽。柏拉图的Tekhnē并不是我们所说的"技艺",而是基于知识的"技术"。柏拉图在《伊安篇》中建构的其实不是灵感论,而是技术诗学。
- 陈海
- 自由之路——萨特美学思想初探
- 该文旨在讨论萨特从前期感性学化的现象学到后期政治审美化的探索过程,尤其侧重于对其后期政治审美化历程的探讨.国内萨特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对其前期代表作《存在与虚无》的分析及萨特艺术理论的美学探讨,萨特哲学、政治中涉及的美学...
- 陈海
- 关键词:萨特感性政治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