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艳阳

作品数:15 被引量:62H指数:5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动脉
  • 12篇颈动脉
  • 8篇动脉粥样硬化
  • 8篇斑块
  • 7篇颈动脉粥样硬...
  • 5篇动脉狭窄
  • 4篇颈动脉狭窄
  • 3篇血管
  • 3篇硬化斑块
  • 3篇粥样硬化斑块
  • 3篇斑块成分
  • 3篇成像
  • 3篇磁共振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血管壁
  • 2篇手术
  • 2篇起始部
  • 2篇左颈
  • 2篇左颈总动脉
  • 2篇髂动脉

机构

  • 15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加利福尼亚大...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金...
  • 1篇南昌市第一医...

作者

  • 15篇王艳阳
  • 11篇陈忠
  • 10篇寇镭
  • 9篇王盛
  • 9篇唐小斌
  • 9篇吴章敏
  • 7篇杨燎
  • 6篇杨耀国
  • 5篇刘晖
  • 4篇刘晖
  • 3篇于薇
  • 3篇张兆琪
  • 3篇董莉
  • 2篇何楠
  • 2篇吴庆华
  • 2篇陆东旭
  • 2篇赵轶轲
  • 2篇贾云峰
  • 1篇白树功
  • 1篇王振常

传媒

  • 3篇中华放射学杂...
  • 3篇中国血管外科...
  • 2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医药
  • 1篇中华血管外科...

年份

  • 1篇2019
  • 5篇2017
  • 5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快速三维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应用研究
目的 设计一种新型三维快速磁共振成像技术,同时观察血管狭窄程度和斑块成分.方法 设计将压缩感知技术(CompressedSensing)与3DMERGE序列结合在一起的超快速血管壁三维MRI成像技术(CS-3DMERGE...
董莉王艳阳于薇张兆琪
关键词:血管壁动脉粥样硬化
采用快速三维MR血管壁成像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可行性被引量:15
2017年
目的 探讨采用快速血管壁三维MRI(CS-3D MERGE)技术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收集拟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且术后获得病理结果的2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23例均行双侧颈动脉MRI成像,检查方法包括三维黑血成像序列CS-3D MERGE检查和常规血管增强MRA成像.对CS-3D MERGE检查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在CS-3D MERGE和血管增强MRA图像上测量血管狭窄程度,并依据管腔狭窄程度将血管分为正常、轻度狭窄、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在CS-3D MERGE图像上对斑块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分为脂质核、斑块内出血和钙化),并与病理结果对照.采用秩相关检验评价CS-3D MERGE与增强MRA测量管腔狭窄程度相关性.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价CS-3D MERGE判定斑块成分的效能.结果 2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了双侧颈动脉CS-3D MERGE扫描.46支颈动脉中,剔除3支完全闭塞血管和评分为1分的5支血管.图像质量评分为(3.16±0.25)分.CS-3D MERGE测量管腔狭窄程度与增强MRA相关性好(r=0.95,P〈0.01).采用CS-3D MERGE判断脂质核、斑块内出血和钙化的准确度分别为76.2%(16/21)、71.4%(15/21)和100.0%(21/21).诊断脂质核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6%(13/15)和50.0%(3/6);诊断斑块内出血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3.3%(11/15)和66.6%(4/6);诊断钙化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100.0%(16/16和5/5).结论 采用CS-3D MERGE评价血管狭窄程度和斑块成分方便、可行.
董莉李波王占宏陆东旭王艳阳张兆琪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
无创影像学检查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对比性研究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 探讨无创影像检查中,超声、CT与磁共振成像(MRI)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准确性,并对三种检查的准确性等进行对比性分析.方法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后得到60个完整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理标本处理后,完成斑块稳定性分析.收集术前颈动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CT血管造影(CTA)、增强MRI(e-MRI)对斑块稳定性的诊断结果.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判断三项影像学检查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CDUS、CTA、e-MRI对于不稳定斑块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51.7%、16.7%、81.7%.纤维帽薄弱的评估,CDUS和CT几乎无法实现,e-MRI对薄纤维帽的诊断符合率达63.3%.在纤维帽完整性和血栓形成的评估中,CTA无法实现,而CDUS和e-MRI的诊断符合率几乎相等.溃疡形成的诊断方面,三者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63.3%、70.0%、73.3%,e-MRI的敏感度相对较高.斑块下出血,CTA无法实现,CDUS和e-MRI对其诊断符合率分别为25%和60%.三项检查对于钙化成分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0%、80%及71.7%.结论 三种无创影像学检查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估各有优势和劣势,总体上对稳定性评估的符合率,e-MRI最高,CDUS其次之,CTA可以在溃疡评估方面给临床一些参考.
王艳阳唐小斌寇镭吴章敏刘晖王盛杨耀国陈忠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
外周动脉可吸收镁合金支架性能初探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初步探讨国产外周可吸收镁合金支架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电脑随机选取8只中国农业大学Ⅱ系小型猪,平均体质量(21.19±1.93)kg,将16枚可吸收镁合金支架分别置入实验动物双侧髂股动脉中,分别于置入后第30、45、60、75、90、105、120、135天电脑随机抽取1只动物复查并取出2枚支架。分析支架置入前后血液相关生化指标、影像表现及组织HE、弹性纤维染色的病理形态。支架置入前后各项指标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支架置入前后白细胞及Mg、Na、K、Cl离子,转氨酶、腺苷脱氨酶、肌酐、尿素氮、肌酸激酶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SA造影显示,支架置入前髂股动脉直径(4.39±0.26)mm,置入后30~135d血管直径(3.85±0.71)mm(t=3.041,P=0.008),置入前后血管直径差值0~2.29mm,相差最小在第30天,最大在第90天;HE及弹性纤维染色提示支架置入后第60、90、120天血管出现明显狭窄。16枚支架,置入后30~135d的平均残余管腔直径(1.38±0.18)mm、管腔面积(1.51±0.41)mm^2、内弹力板围绕面积(1.91±0.22)mm^2、外弹力板围绕面积(4.79±0.79)mm^2、平均内膜厚度(0.11±0.06)mm、平均血管新生内膜面积(O.40±0.29)mm^2、面积狭窄百分比(21.96±16.48)%。支架在体内逐渐降解,至第135天时仍未完全降解,未出现塌陷、打折,支架内膜覆盖完全。结论该款外周可吸收镁合金支架在活体内应用安全、有效。
肖耀文陈忠杨耀国寇镭郑丰张炳春白树功郑焕勤刘博文王艳阳
关键词:髂动脉镁化合物移植物闭塞动物实验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与脑缺血症状的相关性
目的 病理分析颈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成分,将其与患者术前脑缺血症状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与临床症状较为密切的组织学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4年6月至2015年4月期间,收治的4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病变侧狭窄率数据、术前相关脑...
王艳阳陈忠刘晖王盛吴庆华唐小斌寇镭吴章敏杨耀国
杂交技术治疗累及髂外动脉的股总动脉闭塞性病变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杂交技术治疗累及髂外动脉的股总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5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47例累及髂外动脉的股总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实施了股动脉内膜剥脱及髂动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观察围手术期结果及动脉再通情况。结果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每例患者平均植入支架(1.51±0.75)枚,术后踝肱指数(ABI)较术前增加0.54,患者下肢缺血症状均明显改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7.0%(8/47),无死亡病例。平均随访时间为(673.6±384.4)天。随访中有4例患者出现支架内闭塞。应用Kaplan-Meier生存率分析,术后12个月一期通畅率为(97.8±2.2)%,术后24个月一期通畅率为(86.3±6.7)%。结论杂交技术治疗累及髂外动脉的股总动脉闭塞性病变围手术期结果及早期随访效果理想。
王盛陈忠刘晖杨燎王艳阳唐小斌吴章敏寇镭吴庆华
关键词:杂交技术髂动脉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与脑缺血症状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分析颈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成分与患者术前脑缺血症状的相关性,并探讨与临床症状较为密切的组织学影响因素. 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5年4月间4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病变侧狭窄率数据、术前相关脑缺血症状以及...
王艳阳陈忠杨耀国唐小斌刘晖王盛吴章敏寇镭何楠贾云峰杨燎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
国人基于MRI颈动脉狭窄预警易损斑块的效能研究被引量:12
2019年
目的探讨高分辨MRI颈动脉狭窄程度与易损斑块的相关性,判断其识别易损斑块的能力。资料与方法66例患者行双侧颈动脉MRI检查,包括常规增强血管造影和高分辨斑块MRI。测量管腔狭窄程度,定性分析斑块成分,判断斑块的稳定性。结果血管狭窄程度与易损斑块内出血、纤维帽破裂呈正相关(r=0.25,P=0.007;r=0.36,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管腔狭窄程度预测斑块内出血及纤维帽破裂的准确性均较低(斑块内出血ROC曲线下面积0.74,95%CI 0.52~0.96,P=0.10;纤维帽破裂ROC曲线下面积0.65,95%CI 0.43~0.88,P=0.20)。即使在颈动脉管腔无狭窄的血管壁上,仍有8.7%出现斑块内出血,4.3%出现纤维帽破裂。结论单纯评判血管狭窄程度不足以判断斑块的稳定性,需结合血管狭窄程度及斑块的易损成分综合评估患者的危险性。
董莉于薇王振常王艳阳陆东旭赵轶轲张兆琪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与脑缺血症状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分析颈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成分与患者术前脑缺血症状的相关性,并探讨与临床症状较为密切的组织学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5年4月间4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病变侧狭窄率数据、术前相关脑缺血症状以及经颈动脉内膜剥脱得到的颈动脉斑块的病理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出现具体的脑缺血症状进行分组,分析临床判断的脑缺血症状与斑块成分的相关性。结果 48例患者有脑缺血症状组30例,无症状组18例。有症状组斑块成分中出现薄纤维帽和不完整纤维帽的频率显著高于无症状组(66.7%vs 33.3%,P<0.05),语言障碍组的斑块出现血栓形成的比例更高(80.0%vs 27.9%,P<0.05),有一过性瘫痪组斑块更容易出现纤维帽不完整、血栓形成和溃疡(P<0.05),脑梗死组斑块更易出现血栓形成和明显出血(88.9%vs 38.5%,P<0.05)。血栓形成、溃疡形成、明显出血分别对一过性语言障碍[比值比(OR)=10.333]、一过性瘫痪(OR=7.000)和脑梗死(OR=12.800)影响最明显。结论患者的临床脑缺血症状,可以提示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成分的存在;没有症状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相当一部分是不稳定的,在评价斑块性质时其他检查是不可或缺的。
王艳阳陈忠杨耀国唐小斌刘晖王盛吴章敏寇镭何楠贾云峰杨燎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脑缺血稳定性病理
无名动脉及左颈总动脉起始部狭窄及闭塞的治疗体会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无名动脉及左颈总动脉起始部狭窄及闭塞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006年12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15例无名动脉及左颈总动脉起始部狭窄及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5例患者中,完全腔内技术治疗4例,杂交技术5例,工血管旁路移置术6例,对围手术期和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全组无脑血管并发症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主动脉夹层1例、泌尿系感染1例,上呼吸道感染1例,均经保守治疗好转出院,无患者死亡。15例患者均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7-112个月,完全腔内治疗组有1例患者于术后25个月发现无名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其余患者无再狭窄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无名动脉及左颈总动脉起始部的狭窄及闭塞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腔内技术、杂交技术以及开放手术治疗,围手术期及远期效果满意,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王盛陈忠刘晖杨燎唐小斌寇镭吴章敏王艳阳郑焕勤
关键词:无名动脉颈动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