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旭

作品数:14 被引量:130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人工林
  • 7篇黄土丘陵
  • 6篇丘陵区
  • 6篇黄土丘陵区
  • 5篇油松
  • 5篇水分
  • 4篇沙棘
  • 4篇土壤
  • 4篇降雨
  • 3篇树干
  • 3篇树干液流
  • 3篇水分利用
  • 3篇刺槐
  • 2篇叶片
  • 2篇油松人工林
  • 2篇植被
  • 2篇植被带
  • 2篇沙棘人工林
  • 2篇土壤呼吸
  • 2篇土壤温度

机构

  • 14篇西北农林科技...
  • 1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山西农业大学

作者

  • 14篇吴旭
  • 10篇陈云明
  • 8篇唐亚坤
  • 6篇温杰
  • 4篇曹扬
  • 1篇李永红
  • 1篇彭守璋
  • 1篇李国庆
  • 1篇高照良
  • 1篇崔高阳
  • 1篇孙优优
  • 1篇刘冰燕

传媒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

  • 3篇2020
  • 1篇2019
  • 5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地表凋落物对油松、沙棘人工林土壤呼吸的影响被引量:6
2017年
通过对黄土丘陵区油松、沙棘人工林自然组(含凋落物)和去凋组(不含凋落物)土壤呼吸、5cm土壤温度和含水量的监测,研究地表凋落物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在两种林分内分别设置20m×20m样地,样地内随机设置5个观测点,于2015年6月到2016年5月使用LI-8100系统进行监测。结果表明:(1)自然组油松林和沙棘林土壤呼吸季节动态及日动态均表现为单峰型变化曲线,沙棘土壤呼吸年均值[2.10μmol/(m^2·s)]显著高于油松[1.56μmol/(m^2·s),p<0.05];去除凋落物后,两种林分土壤呼吸与自然组具有相似的季节及日动态特征,但土壤呼吸年均值不存在显著性差异。(2)沙棘林自然组土壤呼吸年均值显著高于去凋组[1.58μmol/(m^2·s),p<0.05],凋落物呼吸对土壤总呼吸的贡献率为15.81%;油松林自然组与去凋组土壤呼吸年均值差异不显著,凋落物呼吸对土壤总呼吸的贡献率仅为1.61%。(3)自然组和去凋组中油松、沙棘林土壤呼吸与温度均存在显著指数关系(p<0.05),与含水量则存在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p<0.05);两组处理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对土壤呼吸的单独解释量均较低(0.05%~37.82%),土壤呼吸主要受到温度和含水量共同作用的影响(8.01%~66.44%)。地表凋落物显著提高了沙棘林土壤呼吸的Q10和土壤呼吸量,但仅显著提高了油松林的Q10,对土壤呼吸量并未显著增加。油松林作为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及生态恢复的造林树种更有利于该地区林地碳汇功能的提升。
谢育利陈云明唐亚坤吴旭温杰
关键词:凋落物人工林土壤呼吸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
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带油松人工林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8
2020年
为阐明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化学计量特征空间差异,分析其随气候因素变化的响应机制,以陕北黄土高原森林带、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叶片、凋落物和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油松叶片、凋落物C含量以草原带最高,但其土壤C含量最低,叶片与土壤N含量均表现为森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叶片P含量以森林带最高,但其土壤P含量最低。2)叶片C∶N和C∶P以森林带最低,油松人工林生产力水平随降水梯度的升高而增加;森林草原带叶片N∶P为15.57,植被生长受到N、P元素共同限制,而森林带和草原带叶片N∶P均<14,油松生长受到N限制;土壤C∶P表现为森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森林带P素释放潜力差。3)油松人工林叶片C含量随年均降水量增加而降低,N、P含量情况则相反;年平均降水、气温与土壤C、N含量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而与土壤P含量间表现为显著负相关(P<0.05),气候条件变化对油松人工林生长有着明显的影响。
董从国乔雨宁曹扬曹扬吴旭陈云明
关键词:化学计量学油松人工林植被带
黄土丘陵区油松、沙棘生长旺盛期树干液流密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25
2017年
使用热扩散探针法(TDP)监测黄土丘陵区2015年7—9月人工林中油松和沙棘树干液流密度(Js)的动态变化,并通过植物的水分利用生理特征判断2个树种的水分利用类型.结果表明:油松和沙棘的Js在降水前后均表现为单峰型日变化特征,油松生长旺盛期的Js(12.62 m L·m^(-2)·s^(-1))显著高于沙棘(2.60 m L·m^(-2)·s^(-1)).2个树种Js与光合有效辐射、水蒸汽压差、土壤体积含水量(SWC)呈显著正相关.8月和9月降水前后,2个树种的Js都主要受气象因素影响.9月降水导致SWC对沙棘Js的解释量增加4.2%,而8月和9月的降水导致SWC对油松Js的解释量均降低了0.3%.油松中午叶片水势显著高于沙棘且变异系数(7.3%)低于沙棘(11.7%),而沙棘具有较高的叶片气孔导度,因此可以判断出油松属于恒水型植物,沙棘属于变水型植物.
温杰陈云明唐亚坤吴旭谢育利崔高阳
关键词:油松沙棘
黄土丘陵区油松、沙棘耗水特性及生理响应研究
黄土丘陵区生态系统相对脆弱,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干旱是该地区面临的两大主要生态问题。植被的生态恢复是治理该地区水土流失及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的根本途径。针对该地区生态恢复过程中植被重建与水分供应不足的矛盾,本文以黄土丘陵区(...
吴旭
关键词:黄土丘陵典型林分蒸腾耗水叶片水势水分利用
秦岭南坡东段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氮储量及其分配格局被引量:26
2015年
研究秦岭南坡东段8、25、35、42和61年生油松人工林碳、氮储量和分配格局.结果表明:油松人工林不同林龄乔木层碳、氮含量为441.40-526.21和3.13-3.99 g·kg^-1,灌木层为426.06-447.25和10.62-12.45 g·kg^-1,草本层为301.37-401.52和10.35-13.33 g·kg^-1,枯落物层为382.83-424.71和8.69-11.90 g·kg^-1,土壤层(0-100 cm)为1.51-18.17和0.29-1.45 g·kg^-1.树干和树枝分别是乔木层的主要碳库和氮库,占乔木层碳储量的48.5%-62.7%和氮储量的39.2%-48.4%.林龄对生态系统碳、氮储量均有显著影响.生态系统碳储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加,35年时达最大值146.06 t·hm^-2,成熟后碳储量有所下降.5个林龄段油松林生态系统氮储量的最大值为25年时的10.99 t·hm^-2.植被层平均碳、氮储量分别为45.33t·hm^-2和568.55 kg·hm^-2,土壤层平均碳、氮储量分别为73.12和8.57 t·hm^-2,且土壤层中碳、氮的积累具有明显的表层富集现象.研究区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氮储量主要分布在土壤层,其次为乔木层.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配格局为:土壤层(64.1%)〉乔木层(30.0%)〉灌草层和枯落物层(5.9%),氮储量为土壤层(93.2%)〉乔木层(5.3%)〉灌草层和枯落物层(1.5%).
刘冰燕陈云明曹扬吴旭
关键词:油松人工林碳储量
黄土丘陵区混交林中油松和沙棘树干液流对降雨脉冲的响应被引量:10
2017年
以黄土丘陵区油松-沙棘混交林为研究对象,运用热扩散式探针(TDP)于2015年6—10月对油松和沙棘的树干液流密度(F_d)进行连续观测,同步测定了光合有效辐射(PAR)、水汽压亏缺(VPD)和土壤水分(SWC)等环境因子,分析两树种对降雨利用的差异.采用Threshold-delay模型、多元回归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两树种F_d对降雨的响应过程,并确定环境因子对F_d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降雨量递增,两树种F_d的最大变化量都先上升后降低;其中0~1 mm降雨范围内,油松F_d(-16.3%)和沙棘F_d(-6.3%)都明显降低;1~5 mm降雨范围内,油松F_d(-0.4%)降低而沙棘F_d(9.0%)明显升高.油松和沙棘F_d对降雨响应的最小降雨阈值(R^L)分别为6.4和1.9 mm,滞后时间(τ)为1.96和1.67 d.降雨前油松F_d峰值集中在12:00—12:30(70%),沙棘F_d峰值分别集中在10:30—12:00(48%)和16:00—16:30(30%);降雨后油松F_d峰值集中在11:00—13:00(40%),沙棘F_d峰值分别集中在12:00—13:00(52%)和16:30—17:00(24%).降雨前影响油松和沙棘F_d的环境因子大小顺序为PAR>VPD;降雨后影响油松F_d的环境因子大小顺序为PAR>VPD>0~20 cm SWC(SWC_(0~20)),影响沙棘F_d的环境因子大小顺序为SWC_(0~20)>PAR>VPD.油松-沙棘混交林对水分利用的稳定性较高.
卢森堡陈云明唐亚坤吴旭温杰
关键词:混交林树干液流
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带刺槐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6
2020年
为阐释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人工林在不同植被带下的化学计量特征,明确气候因素对其的影响,采用样地调查与实验室分析结合处理的方法对黄土高原森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中刺槐人工林的叶片、枯落物及土壤进行C,N,P含量测定,分析了化学计量比,同时剖析了气候因子与各元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组分C,N,P含量差异均显著,表现为叶片>枯落物>土壤,各植被带内养分含量表现各异,其中森林草原带叶片与土壤养分含量处于最高水平。(2)同植被带C/P与N/P均呈现出叶片与枯落物显著高于土壤的趋势,而植被带间各组分化学计量比差异程度不同。(3)各植被带养分含量在叶片-枯落物-土壤间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表明养分在生态系统内持续流动。(4)叶片C,N,P含量随着年均降水(MAP)和年均温度(MAT)的升高而降低,而枯落物与之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土壤养分随年均太阳辐射量(MASR)增大而降低。研究结果为深入探索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养分在空间上的耦合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乔雨宁董从国黄敏曹扬曹扬吴旭陈云明
关键词:植被带刺槐人工林气候因子
一种人工模拟自然降雨系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人工模拟自然降雨系统,属于人工降雨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中央处理器、雨水储水池、储水桶、电磁阀、流量控制阀和雨量测量仪和触摸显示屏;雨水储水池内部设置有水泵,水泵将雨水储水池中的雨水通过水管抽到储水桶...
唐亚坤陈云明孙优优吴旭温杰谢育利
文献传递
一种用于测定降雨氢氧稳定同位素的降雨收集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测定降雨氢氧稳定同位素的降雨收集装置,属于雨水收集领域。该装置包括:雨水测量仪、储水桶、径流计、雨水收集瓶、中央处理器以及触摸显示屏,其中雨水测量仪出口通过水管与储水桶入口相连接,储水桶的出口与径...
唐亚坤陈云明李国庆曹扬彭守璋温杰吴旭谢育利卢森堡安相
文献传递
降雨和上方来水条件下工程堆积体坡面土壤侵蚀特征被引量:13
2020年
定量分析降雨和上方来水共同作用下堆积体坡面产流产沙过程,对于完善多驱动力条件下堆积体坡面土壤侵蚀特征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运用人工模拟降雨和冲刷试验,在野外径流小区(7 m×1 m×0.5 m,坡度36°)上分别开展5个降雨强度(40、50、70、100、120 mm/h)、4个上方来水强度(10、15、20、25 L/min)单独作用及共同作用下坡面土壤侵蚀过程试验,比较2种驱动力单独作用及共同下堆积体坡面土壤侵蚀与形态特征。结果表明:1)降雨条件下,堆积体坡面侵蚀过程呈现阶段性差异发育,中小雨强(40、50和70mm/h)条件下,产流率和产沙率随历时延续呈现2个不同阶段(波动、平稳),侵蚀形态为不连续跌坎,大雨强(100和120 mm/h)条件下,产流率和产沙率随历时的延续呈现3个不同阶段(波动、平稳、剧烈),坡面侵蚀形态为细沟。2)上方来水条件下,堆积体坡面侵蚀过程呈现相对平稳发育,坡面侵蚀形态均为细沟。3)上方来水与降雨共同作用下,堆积体坡面侵蚀过程呈现剧烈波动发育,产沙率随历时的延续呈现持续"多峰多谷"变化态势,随着时间延续,产沙率波动振幅逐渐增大,堆积体坡面侵蚀形态均为侵蚀沟,且发育剧烈。4)上方来水和降雨共同作用下,坡面径流量和泥沙量均增大,且泥沙量的增大幅度大于径流量,相比单独降雨,径流量和泥沙量分别增大86%~629%和86%~4914%,相比单独上方来水,径流量和泥沙量分别增大12%~175%和15%~505%。上方来水和降雨共同作用下,汇流与降雨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两者对径流和泥沙的影响均显著。研究结果对于完善堆积坡面土壤侵蚀特征及揭示复杂水动力条件下的侵蚀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牛耀彬吴旭吴旭高照良
关键词:土壤降雨坡面水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