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晓燕
- 作品数:5 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一种野外条件下调控近地表降水量的系统
- 一种野外条件下调控近地表降水量的系统,在待调控降水量的地表下四周设置PVC隔离板,地表上设置框架,在所述框架顶端安装中间切开的透明PVC管,PVC管与地面的倾斜角为0~15°,在PVC管两端放置降水收集容器。所述PVC管...
- 陈书涛胡正华刘义凡翟晓燕王圆媛
- 文献传递
- 增温及模拟酸雨对农田土壤碳氮循环关键过程的影响
- 为研究增温及模拟酸雨对冬小麦-大豆轮作农田土壤碳氮循环关键过程的影响,在农田中设置了包含对照(CK)、增温(W)、酸雨(A)、增温及酸雨(WA)4个不同处理,进行农田随机区组试验。试验过程中采用LI-8100开路式土壤碳...
- 翟晓燕
- 关键词:增温模拟酸雨硝化反硝化
- 文献传递
- 外源氮添加对森林土壤二氧化碳排放及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5
- 2015年
- 为研究不同外源氮添加量对森林土壤CO2排放及酶活性的影响,设置了室内土壤培养实验。在野外采集落叶阔叶林土壤,设置了17个外源氮添加水平,分别在添加外源氮后的第1、2、4、6、8、15、18、22天观测土壤CO2排放通量,分析不同外源氮量对土壤CO2排放动态变化的影响。于培养实验结束后测量土壤脲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等指标,分析不同施氮量对土壤脲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各处理的土壤CO2排放量持续增加且处理间差异逐渐增大。大部分氮添加处理的土壤CO2排放量低于对照,表明外源氮添加抑制了土壤CO2排放。外源氮添加增加了土壤脲酶活性,脲酶活性与外源氮添加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关系(P〈0.001)。在0~0.0067 g外源氮添加量范围内,转化酶活性的对数值随氮添加量的增加呈线性增加;但在0.0078~0.1000 g氮添加量条件下,土壤转化酶活性的对数值与氮添加量无显著线性关系。施加外源氮对土壤过氧化氢酶影响不明显。外源氮添加显著增加了土壤DOC含量,在0~0.0055 g氮范围内,土壤DOC与氮添加量呈极显著线性相关(P〈0.001)。
- 王圆媛陈书涛刘义凡翟晓燕
- 关键词:酶活性
- 增温及模拟酸雨对冬小麦-大豆轮作农田土壤呼吸的影响被引量:3
- 2014年
- 为研究增温及模拟酸雨对冬小麦-大豆轮作农田土壤呼吸作用的影响,在农田随机设置3个区组试验,每个区组中包含对照(CK)、增温(W)、模拟酸雨(A)、增温及模拟酸雨(WA)共4个处理,采用LI-8100开路式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对不同处理下的农田土壤呼吸速率进行观测,并同步观测土壤温度、土壤湿度。试验结果表明,冬小麦-大豆轮作农田的土壤呼吸速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异趋势,其变异性与土壤温度之间存在一致性。在冬小麦-大豆轮作阶段,CK、W、A、WA处理的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2.69±0.14)、(3.19±0.20)、(2.59±0.07)、(2.99±0.18)μmol·m-2·s-1。配对t检验结果表明:冬小麦田各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大豆生长季,W和A处理土壤呼吸速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A和WA处理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在整个冬小麦-大豆轮作阶段,CK与W处理农田土壤呼吸速率存在差异(P=0.054),且W与A处理农田土壤呼吸速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每个处理的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之间的关系均可用指数方程描述。对于A处理而言,基于土壤温度和湿度的双因子模型比单纯指数模型提高了对土壤呼吸的可解释性。
- 翟晓燕陈书涛刘义凡张旭
- 关键词:增温模拟酸雨农田土壤呼吸
- 一种野外条件下调控近地表降水量的系统
- 一种野外条件下调控近地表降水量的系统,在待调控降水量的地表下四周设置PVC隔离板,地表上设置框架,在所述框架顶端安装中间切开的透明PVC管,PVC管与地面的倾斜角为0~15°,在PVC管两端放置降水收集容器。所述PVC管...
- 陈书涛胡正华刘义凡翟晓燕王圆媛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