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立新

作品数:5 被引量:11H指数:3
供职机构:锦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2篇监测分析
  • 2篇病原学
  • 1篇德国小蠊
  • 1篇生物检验
  • 1篇食品
  • 1篇食品安全
  • 1篇食品微生物
  • 1篇食品微生物检...
  • 1篇食品微生物检...
  • 1篇手足
  • 1篇手足口
  • 1篇手足口病
  • 1篇侵害率
  • 1篇微生物检验
  • 1篇流感
  • 1篇流感病毒
  • 1篇流感病原学
  • 1篇病毒
  • 1篇病媒
  • 1篇病媒生物

机构

  • 5篇锦州市疾病预...

作者

  • 5篇张立新
  • 2篇陈晨
  • 2篇王丹
  • 1篇于建平

传媒

  • 2篇中华卫生杀虫...
  • 2篇生物技术世界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年份

  • 2篇2018
  • 2篇2015
  • 1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2011—2016年锦州市城区德国小蠊监测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掌握德国小蠊的种群变化动态,为科学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粘捕法对农贸市场、餐饮环境、宾馆、医院和居民区5种类型的监测点进行监测。结果 2011—2016年,锦州市城区监测共布放有效粘蟑纸6 892张,阳性粘蟑纸为941张,捕获德国小蠊1 261只,总密度为0.18只/张,总侵害率为13.20%,均呈逐年下降趋势。密度和侵害率在6月均达到最高,分别为0.31只/张和16.83%。农贸市场和餐饮环境德国小蠊的密度最高,均为0.31只/张;农贸市场的侵害率最高,为21.20%。结论通过连续6年的监测,基本掌握了德国小蠊的种群变化趋势,为科学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陈晨张立新于建平王丹
关键词:德国小蠊侵害率
2016年锦州市病媒生物监测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了解锦州市病媒生物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为制定病媒生物控制方案提供依据。方法科学设置监测点,采用灯诱法、诱蝇笼法、夹夜法、粘捕法分别对蚊、蝇、鼠和蟑螂进行监测。结果 2016年锦州市蚊虫密度为7.61只/(灯·h),8月份达到密度高峰,牲畜棚蚊虫密度最高,为20.29只/(灯·h),优势种为淡色库蚊,占82.80%;蝇类密度为18.65只/(笼·h),7月份达到密度高峰,餐饮外环境的蝇密度最高,为69.6只/(笼·h),优势种为丝光绿蝇,占46.71%;鼠密度为2.13%,季节消长在4月和10月有2个高峰,农村村内鼠密度最高,为3.69%,优势种为褐家鼠,占67.00%;蟑螂密度为0.12只/张,蟑螂侵害率为10.86%,6—7月达到密度高峰,农贸市场和餐饮环境密度较高,均为0.21只/张,种类全部为德国小蠊。结论锦州市病媒生物密度仍相对较高,今后应加大投入,加强宣传力度,将监测与防治紧密结合,采取最为有效的手段对病媒生物进行控制。
陈晨张立新王丹
关键词:病媒生物
锦州市2014年手足口病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分析锦州市2014年手足口病监测结果,了解锦州市手足口病病原学特征及流行特征。方法采集手足口病患者咽试子、便(肛拭子),采用荧光PCR技术(Real-time PCR)进行肠道病毒检测并分型及对临床诊断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手足口病临床病例707例,检测171份样本,Cox A16为流行毒种,全年均有发病,主要集中在6—9月份,发病年龄主要以婴幼儿为主。
张立新
关键词:手足口病病原学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特别是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严格。食品安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食品安全出现问题,将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必须对食品安全给予充分的重视。微生物会对食品造成严重的污染,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在预防微生物食源性疾病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张立新
关键词:食品安全微生物检验
2013年锦州市流感病原学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对锦州市2013年流感病原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掌握锦州地区流感的流行趋势,为流感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采集的样本用MDCK细胞进行流感病毒分离培养,用血凝(HA)试验鉴定分离结果,用血凝抑制实验(HI)进行流感病毒型别鉴定,并且从性别、年龄、时间分布等多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13年共采集流感样病例咽拭子1 153份,进行病毒分离的样本1 153份,分离出流感病毒38株,分离率为3.30%。其中AH3亚型12株,占31.58%;新甲AH1亚型26株,占68.42%;全年流感分离阳性结果主要集中在1月、11月、12月;中年组(41岁~64岁)流感病毒分离阳性率最高为11.27%,其次是儿童组(0岁~7岁)病毒分离阳性率为6.04%。结论 2013年锦州市分离到2种流感毒株,其中新AH1型流感病毒为流行优势株。冬春季节为明显发病高峰,中老年组及儿童组是流感高发人群(χ2=64.479,P〈0.05),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2,P=0.775〉0.05)。
张立新
关键词:流感病毒病原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