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杨进

杨进

作品数:19 被引量:93H指数:5
供职机构:首都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13篇组织化学
  • 9篇虚证
  • 9篇脾虚
  • 9篇脾虚证
  • 7篇组织化学研究
  • 7篇酶组织
  • 7篇免疫
  • 7篇免疫组织
  • 7篇大鼠实验
  • 6篇神经丛
  • 6篇酶组织化学
  • 6篇免疫组织化学
  • 5篇免疫组织化学...
  • 5篇肠壁
  • 5篇肠壁内
  • 4篇粘膜
  • 4篇组织学
  • 3篇细胞
  • 3篇化学观察
  • 3篇肠粘膜

机构

  • 19篇首都医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9篇杨进
  • 10篇王秀琴
  • 9篇刘绍杰
  • 8篇刘英琴
  • 6篇李玲凤
  • 6篇韩秀兰
  • 2篇史小林
  • 1篇曲柏林
  • 1篇祝总骧
  • 1篇曾文红
  • 1篇徐瑞民
  • 1篇曲瑞瑶
  • 1篇王玉慧
  • 1篇张燕
  • 1篇朱琳

传媒

  • 7篇解剖学报
  • 5篇首都医学院学...
  • 2篇中国中西医结...
  • 2篇中国组织化学...
  • 1篇中国医药学报
  • 1篇解剖学杂志

年份

  • 2篇1994
  • 2篇1993
  • 5篇1992
  • 3篇1991
  • 2篇1990
  • 2篇1987
  • 2篇1986
  • 1篇1900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豚鼠肠粘膜下神经丛的一种特殊类型神经元——初步的组织学研究被引量:1
1990年
本实验应用显示尼氏体、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生长抑素(SOM)的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20只豚鼠的胃肠神经丛进行了研究。发现肠粘膜下丛的一些神经元贴附于淋巴管壁,有的甚至凸向管腔,它们与内皮细胞之间仅隔薄层基膜,我们将其称为“淋巴管旁神经元(paralymphatic neurons)”。这些神经元的胞体呈梭形、梨形或多角形,均呈AChE阳性反应;仅有一部分神经元呈SOM阳性反应。由此表明,淋巴管旁神经元的神经化学性质可能不同。根据神经元与淋巴管密切的结构关系,我们推测它们可能类似于脑室和脊髓中央管室管膜上皮中的“接触脑脊液神经元”,或许具有神经分泌作用,或具有感受淋巴化学成分变化的功能。淋巴管旁神经元主要见于小肠,结肠较少,胃体和幽门部未见。因此,这种神经元在小肠可能有更重要的意义。
李俊徐燕莉杨进刘绍杰
关键词:组织学
脾虚证机理的消化道酶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的实验研究
杨进王秀琴李玲凤史小林刘英琴刘绍杰韩秀
该成果是脾虚证发病机理中脾主运化的研究。它将酶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脾虚证领域,符合中医特点。研究结果证明消化道粘膜上皮的有关代谢的酶和内分泌细胞的分泌状态出现异常是导致脾虚证消化功能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键词:
关键词:组织学脏腑
豚鼠胃肠壁内神经丛的磷酸醋、醋类和神经递质代谢有关的酶组织化学观察
1987年
本文报道用光镜半定量和显微光度计定量分析研究了豚鼠胃肠壁内神经丛神经元的几种酶的组织化学反应。结果表明,神经元的碱性磷酸酶(AlP)、酸性磷酸酶(AcP)、5′-核苷酸酶(5′-Nase)、硫胺素焦磷酸酶(TPPase)、非特异性酯酶(NsE)和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反应强弱明显不等。消化道不同节段或不同部位神经元的单胺氧化酶(MAO)、氨基肽酸(AP)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反应虽有差别,但却显阳性反应,同一神经节内各神经元的反应比较近似。胃肠各段壁内神经丛中50~66%神经元呈ChAT强阳性反应,这些细胞可能为胆碱能神经元。整个消化道粘膜下丛与肠肌丛神经元相比,除NsE外,另几种酶均有高度显著差异。粘膜下丛神经元AcP和AP反应较强,肠肌丛神经元AlP、5′-Nase、TPPase、MAO、ChAT和AChE反应较强,胃壁内神经丛不如肠道的发达。尤其是胃粘膜下丛只见少数单个散在的神经元,它们的各种酶组织化学反应均较弱。各段肠中,以十二指肠和近端结肠壁内神经丛神经元的各种酶组织化学反应较强。上述结果表明,消化道不同部位以及同一部位不同类型的神经元在代谢和功能上有明显的差别。
李俊杨进
关键词:酶组织化学
大鼠实验性脾虚证小肠粘膜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被引量:4
1992年
成年雄性大鼠50只,分为正常组、脾虚组、自然恢复组和治疗组。观察小肠粘膜一般组织结构及粘膜内胃泌素细胞和5-羟色胺细胞的变化。结果表明:粘膜未见明显异常改变。脾虚组胃泌素细胞和5-羟色胺细胞分泌功能活跃,这可能与脾虚证候发生有关。经四君子汤治疗后,治疗组+++的胃泌素细胞数比自然恢复组更接近正常,说明四君子汤对脾虚证有一定治疗作用。
李玲凤王秀琴杨进刘英琴韩秀兰刘绍杰
关键词:脾虚免疫组织化学
大鼠实验性脾虚证胃粘膜内分泌细胞变化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被引量:9
1992年
用正常成年雄性Wistar大鼠53只,体重100~150g,分为正常对照组、实验性脾虚组、自然恢复组和四君子汤治疗组。取胃,固定于Bouin液。制成石蜡切片,进行(1)HE染色;(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按Sternberger PAP法显示胃泌素细胞(G细胞)、生长抑素细胞(D细胞)和5-HT细胞。根据细胞的免疫反应程度,将细胞分为强阳性、中等阳性和弱阳性三级,每例动物计数三种细胞各1,000个,并计算各级细胞占的百分比;(3)从正常对照组,脾虚组随机选择各5例动物,对D细胞和G细胞进行显微分光光度计的定量测定;(4)由四组动物随机选择各5例,进行G细胞和D细胞密度及G/D细胞比值的测定。本文的观察表明:(1)脾虚组胃粘膜未见明显的组织学变化;(2)内分泌细胞:与对照组相比,脾虚组G细胞和5-HT细胞中,弱阳性细胞增多,表明分泌活动增强;D细胞弱阳性和中等阳性细胞减少,强阳性细胞增多,表明分泌释放减弱,合成增强。与自然恢复组比较,治疗组G细胞和D细胞的分泌活动接近于对照组;5-HT细胞无明显的恢复;(3)显微分光光度计的测定结果与光镜观察一致,脾虚组G细胞胃泌素反应物的含量低于对照组,D细胞内生长抑素反应物的含量高于对照组;(4)脾虚组G细胞密度低于对照组(P<0.01),D细胞密度略高于对照组,G/D细胞比值也低于对照组(P<0.01)。本文结果提示,脾虚证这些内分泌细胞的分泌活动出现异常,可能是导致消化功能紊乱的原因之一。经四君子汤治疗后,内分泌细胞的分泌活动接近于对照组,说明此药对脾虚证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王秀琴杨进刘绍杰刘英琴李玲风韩秀兰王玉慧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胃泌素细胞5-HT细胞
大鼠实验性脾虚证胃电波和胃运动波的研究被引量:55
1994年
采用银球三电极和高灵敏度应变片传感器分别记录胃电波和胃运动波。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实验性脾虚动物胃电慢波节律无明显改变,慢波振幅显著减小,快波振幅也减小,胃运动明显减弱。自然恢复组胃电波振幅和胃运动波仅有轻度恢复,经四君子汤加味治疗后的大鼠胃电波和胃运动波恢复接近正常对照水平。表明实验性脾虚证动物的胃电波和胃运动波有明显变化,四君子汤加味能够明显改善实验性脾虚证动物的胃电波和胃运动波。
曲瑞瑶曲柏林曾文红王秀琴曾晓蓓杨进李玲凤徐杰
关键词:脾虚证胃运动
豚鼠胃肠壁内神经丛酶组织化学研究:Ⅱ.关于磷酸酯、脂类和神经递质代谢酶的研究
1986年
应用光镜组织化学半定量方法,观察了40只正常成年豚鼠胃肠各段壁内神经丛神经元AlP、AcP、5′-Nase(5′-核苷酸酶)、TPPase(硫胺素焦磷酸酶)、MAO(单胺氧化酶)、AP(氨基肽酶)、NsE(非特异性酯酶)、ChAT(胆碱乙酰转移酶)和AChE(乙酰胆碱酯酶)反应.
李俊杨进
关键词:荷兰猪神经丛神经组织阳性反应
经脉循行低阻线下皮肤中神经和血管分布的组织学观察
1990年
本文报道应用病人的截肢和正常大鼠,用组织学方法观察了隐性感传线(LPSC)和循经低阻线(LIP)及线二侧对照区皮肤中神经和血管的分布和数量。结果表明,LPSC和LIP皮肤中神经束数量、直径和血管数较对照区大,有明显差别,有相当的意义。这个特征可能与LPSC和LIP对刺激的高度敏感的特性密切相关。
王秀琴杨进祝总骧徐瑞民
关键词:循经感传皮肤组织学
豚鼠胃肠壁内神经丛酶组织化学研究:Ⅰ.关于能量代谢的酶和基本物质的组织化学研究
1986年
应用光镜组织化学半定量方法,观察了40只正常成年豚鼠胃肠各段壁内神经丛神经元的Mg-ATPase、Ca-ATPase、CCO(细胞色素氧化酶)、SDH(琥珀酸脱氢酶)、LDH(乳酸脱氢酶)、G6PDH(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ase(葡萄糖6-磷酸酶)、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核酸和脂类.
马燕凌杨进
关键词:能量代谢胃肠壁荷兰猪神经丛
豚鼠胃肠道肠神经丛肽能神经的研究新进展被引量:1
1992年
早在70年代末期,人们就发现在中枢及周缘神经系统存在着与循环血液中肽类激素成分相同的大分子物质。因这种大分子物质的作用方式不同于肽类激素,是由突触神经末梢释放而局部起作用的,故称之为神经肽。产生和释放神经肽的神经元为肽能神经元,部分肽能神经元是构成体内弥散的神经内分泌系统(DNES)的重要成分。经多方面的研究发现,胃肠道的肽能神经在组成上与胆碱能和肾上腺素能神经相并列,成为植物神经系的第3种成分。
王璇瑜杨进
关键词:胃肠道肽能神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