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进
- 作品数:6 被引量:6H指数:1
- 供职机构:成都市第九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特性与诊断治疗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 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临床特征与诊断、治疗。方法 分析68例DAI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并探讨伤后持续昏迷的时间与DAI的诊断、治疗关系。结果 致伤原因主要为交通事故伤55例(81%),多次暴力致伤比较常见,CT发现出血灶者55例。恢复良好17例,轻残12例,中残9例,重残11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16例(23.5%)。结论 脑外伤后持续昏迷时间超过6h,临床表现严重,而CT扫描无明显占位病灶者,即可诊断为DAI。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主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 黄益祥尹平林杨成冯家卢刘进连子立赵虎曾静波
- 关键词:脑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
- 头皮两层缝合改为一层缝合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探讨和改进开颅手术头皮缝合的方法,从而达到在缝合头皮时减少出血和节省时间。方法在缝合头皮时用三角针穿7号丝线贯穿皮肤皮下及帽状腱膜层进行全层缝合,针距一般为1cm左右,关键是要打紧结,才能达到止血目的。拆线时间一般为11~13d左右。结果76例患者伤口拆线时均为一期愈合,无1例伤口愈合不良或裂开的情况。结论头皮伤口一层缝合既减少缝合时出血,又节省时间,而且伤口愈合良好,同时拆线后无遗留线头排斥反应或线头感染等情况。
- 黄益祥尹平林杨成冯家中连子立刘进赵虎
- 关键词:开颅手术
- 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CT扫描的动态观察
- 2007年
- 目的:探讨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ATICH)CT扫描的动态观察,对指导治疗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方法:分析96例ATICH扫描3次以上患者的血肿变化情况。患者伤后首次CT扫描的时间分别为:1/2~2h76例,2~6h14例,6~12h6例。首次CT扫描病情稳定者,则观察6h后复查CT;病情有加重者随时复查CT。结果:有57例行手术治疗,除首次CT扫描有手术指征的26例外,其余31例患者是在CT扫描动态观察过程中出现血肿或血肿增大而行手术治疗。结论:对于ATICH的患者一定要重视CT扫描的动态观察,及时了解颅内血肿的变化情况,从而才能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
- 黄益祥尹平林杨成冯家丰刘进连子立赵虎王彦
- 关键词: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CT扫描
- 脑胶质瘤尼莫司汀化疗的疗效观察
- <正>脑胶质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肿瘤之一,因其呈浸润性生长,手术又难以彻底切除,术后复发率又高。因此,术后需要配合放疗和化疗,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中尤以亚硝基脲类药物治疗胶质瘤为常用的有效药物。为此,我们收集了2...
- 黄益祥杨成赵虎冯家丰刘进连子立王彦黄鸿
- 文献传递
- 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特征与诊断治疗的探讨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CT扫描结果的关系以及诊断治疗方面问题,从而提高对DAI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72例DAI患者的致伤机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并探讨伤后持续昏迷的时间与DAI的诊断治疗关系。结果致伤原因主要为交通事故伤57例(79.2%),多次暴力致伤比较常见。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外伤使颅脑产生旋转加速度和角加速度,使脑组织内部发生剪力作用,导致神经轴索和小血管损伤,CT扫描有出血灶58例。恢复良好19例,轻残13例,中残10例,重残10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17例(23.6%)。结论脑外伤后持续昏迷时间超过6h,临床表现重,而影像学检查有多发散在点状出血灶或无明显脑损伤情况,又无明显占位效应者,即可诊断为DAI。治疗方面,DAI一般都不需要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在昏迷期间主要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各种并发症,改善脑微循环及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药物等综合治疗措施。
- 黄益祥尹平林杨成冯家丰刘进连子立赵虎王彦黄鸿
- 关键词:脑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CT扫描
- 头皮两层缝合改为一层缝合
- 目的探讨简化头皮缝合的方法。方法对76例外伤性颅内血肿的病人,年龄15~68 岁,平均年龄为35.2岁,将传统的缝合帽状腱膜层皮肤及皮下两层缝合,改为一层缝合(全层),用7号丝线针距约1cm,拆线时间一般为11-12d。...
- 黄益祥尹平林杨成冯家丰刘进连子立赵虎王彦黄鸿
- 文献传递